2022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pdf
-
资源ID:30534024
资源大小:40.01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pdf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赵琛浙江传媒学院新媒体学院 摘要 本文在分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背景下,阐述了其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并构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体系一 前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于1960 年代起源于美国,其目的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从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我过大学纷纷创办相关专业,在经历多次调整后1998 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确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教育部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要求,通过整个的方式将原来的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 信息学、 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系统五个背景专业整合而成的一个新的专业,通过整合把若干覆盖面过于狭窄的专业合并成一个覆盖面比较宽的专业, 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二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分析周屹在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模式研究中提出建立以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整合实践教学,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和掌握工作所必需的新原理、新技术、 新工具,而不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品迷惑的实践性人才。 杨善林等在 信息管理类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构建了“一宽一厚两注重”的信息管理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一宽”指横向上适当拓宽专业口径,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 “一厚”是指通过提炼专业基础理论、优化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两注重”指注重实践和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历史背景的复杂性造成其对人才培养体系的讨论与探索较多,无论是创新性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是应用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都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力适合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期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符合现代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3 .1 专业定位不明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 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很难进行把握,各个高校对此专业学科范围、内容理解上五花八门,无法确保一致性。同时,又要兼顾国家相关部门的人才培养要求, 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无法有效将各个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学科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形成“拼盘式”的人才培养模式。3.2 课程体系不合理。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列出的课程涵盖了管理学、 经济学、 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实际需求开设课程,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广而散,无法突出核心课程和重点课程,缺少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或课程群,这样必然导致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缺乏核心竞争力。3.3 师资队伍素质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从各个高校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来看,很多教师来自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很难将管理与信息技术知识相结合。另外, 有一部分教师来自己管理专业,他们的计算机知识较为薄弱,也很难将管理理念运用到信息系统应用之中。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 - - - - - - - 3.4 实践教学缺乏手段。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必须通过深入的实践, 才能达到对理论的充分理解。而目前很多高校及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积极探索与开发实践课程的动力,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目前,国内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多专业定位模糊,而部分重点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半血特色定位。从国内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向选择:4.1 信息系统开发方向:以技术方向为代表,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这些院校一般都是工科强校,计算机能力突出,学生一般至少掌握一种编程语言,很多毕业生转行从事计算机编程、维护等方向的工作。4.2 金融信息管理方向:由于我国金融业的繁荣,对金融信息管理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近些年, 一些高校形成了以金融信心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如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以金融信息管理为特色方向。4.3 经济信息管理方向:该特色方向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信息管理,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下设的经济信息管理系为代表。4.4 文献信息管理方向: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图书馆学、情报学、 档案学、 编辑出版社等专业相关联,主要以文献的信息管理为专业特色。此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还有很多其它的专业方向,如政务信息管理方向、财务信息管理方向、林业信息管理方向、农业信息管理方向、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等。五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5.1 融合优势学科,构建特色专业定位。各个高校在专业定位方面,在确保与国家相关部门下达的专业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保持一致性前提下,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学校定位及社会实际需求确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力争培养出拥有较为深厚的管理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信息化技能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5.2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形成特色课程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能是管理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叠加,应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所以, 各个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在满足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的前提下,要尽量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学科及社会建设需求,认真听取企业和行业专家意见,对课程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力争做到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3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各个高校应通过课程设计、专业知识、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课程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知识点的实践技能而设置的实践环节,如尝试开发各类小型的ERP 系统软件等。5.4 强化教师素质培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各个高校要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结合实践引进一大批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确保学科交叉、优势互补。5.5 加强产学合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迅猛、实用性强,只有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才能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高校要积极争取得到企业和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入,将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前沿。六 总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 页 - - - - - - - - - 的办学层次、 办学特色、 学校定位及社会实际需求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力争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3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