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doc
关注学生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关注学生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文/黄财洋摘 要:根据课程性质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从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解、依据和教学尝试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必须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社会热点、自身经历和体验等问题反思中自主探究,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强烈愿望。通过探究活动以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去观察生活、再现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进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达到知行统一。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开放课堂;回归生活一、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解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就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思想品德课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社会现实,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生活和自我成长。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话题,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感悟、体验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生活化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回归生活,开放课堂,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自觉意识,将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更深刻、更真实地认识、理解社会,并通过生活体验验证思想品德课程中所学的理论、观点和思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敢于担当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二、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依据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要求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课标明确说明了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学习中不断增强生活能力。2.现实需要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的基础,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不少家长过于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书本知识的掌握、学习成绩成为家长和学生主要的追求目标。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体验,学生虽然掌握了书本知识,但是独立生活甚至是自理能力却普遍不足,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解决存在较大的困难。而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生活能力也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学生应该在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在学习实践中学会生活。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学的生活道理,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三、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尝试1.引导启发,观察生活每个人都是在各自具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个性、具化的成长环境对于生活化教学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育情境,(.WTT.)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探究欲,启发学生想象、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在教学“师生情谊”一课时,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为什么会喜欢他(她)?”“你和老师之间有过矛盾吗?你是怎么处理和老师之间的矛盾的?”由四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回答上述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并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简要地板书出来。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很自然地切入了主题,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综合各学习小组的回答,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教材中的“老师的作用”“怎样化解师生矛盾”“文明交往的艺术”等知识得以理解和升华。2.挖掘资源,再现生活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德育资源,把握时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如,在教学“融入新集体”时,我播放了一段运动会班级学生入场式表演的录像,并让学生回忆一下入场式表演学生自主排练的情境(当时我担任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当我组织入场式排练的时候,我故意“放任不管”,急得学生自发地找到我,要求利用周末时间到校排练,并自行编排了歌舞和道具,每个人都认真排练,最终以良好的入场表演赢得了掌声)。因为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在观看完这段录像后能畅所欲言,对良好的集体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良好的集体对于个人荣誉感的增强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学生亲身体验过或者发生在身边、学校的教学情境,一定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容易将所学知识升华,外化为一种自觉行动。这类资源其实很多,比如校园艺术节、春游秋游等社会实践、学校常规评比、各类竞赛等。3.联系热点,感悟生活“小课堂、大社会”,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常常超出教师的想象。因此,结合教材内容及时捕捉时下发生的社会热点新闻,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地添加、删减、更换社会生活内容,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是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教学“维护人身权”时,我结合“2021年5月1日起施行酒驾新规定”以及厦门近一年来报纸、网络新闻报道土方车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报道和图片设置问题:“酒后驾车可能产生什么危害?”“土方车司机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新近的、鲜活的社会热点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片的直观性也给学生强大的震撼,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选取学生听得到、看得见的、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社会现象,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真实思考,使教学摆脱说教和灌输,变得真实、生动和丰富。4.参与活动,体验生活在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探究,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将社会规范真正内化。如,在教学“维护消费权”时,我让学生通过预习,结合自身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合作创作小品片段,其他学生在看小品表演时思考消费者的什么权益受到了侵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小品中的情境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通过讨论,学生对于消费者的权益,怎样维护消费权,怎样学会理性消费,同时自觉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自然而然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由于这些问题来自生活,学生对于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5.课外拓展,回归生活现实社会中,城市学生由于缺少生活实践和生活体验,往往对生活缺乏兴趣和热情,却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通过生活化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践能力。思想品德教学也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结合教育局德育处开展的“快乐暑假,阳光生活”的暑期夏令营活动,一是尽量争取名额让学生去参加其他学校的夏令营活动,二则经过探讨研究、认真筹备,我校承办了“厦门市中小学人际沟通探索夏令营”,我和心理组教师经过认真思考,安排了“心灵午餐”“人际沟通技巧讲座培训”“驿站传书”“内务评比”“野战拓展游戏”“心理剧表演”“野外烧烤”等项目,从而让学生在开放的大课堂中,既对初一、初二的思想品德教材知识有了更加切合生活实际的理解,又让学生在自理能力、自我塑造、人际关系、意志品质、道德品格等方面得到了现实的体验,提升了知识运用于指导生活的能力。类似的课外拓展有很多,如组织校园环保志愿者一日行动、参加校园督导队、走进农民工家庭等。总之,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立足于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思维和体验的教学;是立足于课堂内外,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是立足于学生个性体验的实践性思想的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要,培养提高学生现实生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需要整合教材知识,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所涉及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又要符合课标的要求,提升学生情境体验和生活实践,达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源头就是生活。小课堂,大社会,思想品德教学只有真正立足学生实践体验和现实生活,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位,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过积极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五缘实验学校)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