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版资料小学生德育案例分析.doc
德育案例分析“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一、基本情况 张丽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她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张丽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她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张丽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张丽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张丽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张丽同学”渐渐的,张丽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张丽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张丽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张丽从她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张丽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对张丽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张丽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德育案例分析(2)以发现闪光点增强学生自信,以典型树立学生学习榜样 【案例】我班的何一波同学,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家境贫寒,但由于父亲溺爱,她行为习惯差,经常偷东西、打架,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在班内的影响力很大。后来,我跟她父亲和她多次谈心,从正面、侧面去了解她,在这期间,只要她取得点滴的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使她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们心灵交流,这样使她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在班级多给她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她消除了自卑的心理,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我在班内就让何一波同学做改正缺点的典型,去感染和她有类似毛病的同学,带动她们改正缺点,现在,我们班构建了和谐。【案例评析】班主任既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它不仅需要爱心与细心,更需要创造。因为你面对的是充满创造力的孩子,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的班级工作也应当富有创造性。小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她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她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她们要晓之以理、动之发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她们。现在我们班的何一波同学可以说是一位比较优秀的小学生了,同学们也很喜欢接近她,在学期终的评优活动中,肯定有她的名了。 德育案例分析(3)学会“惩罚” 西街口中心学校 陶红荣杨燕同学为逃避作业,在家长和老师面前说谎搪塞,不做或少做;测验不及格,为蒙混过关,模仿家长的笔迹签字;为攀比炫耀,偷拿家长钱包中的几百元购买好译通;甚至为早上多睡几分钟,悄悄将家中的大小钟表拨慢15分钟,家长蒙在鼓里有几个星期摆事实讲道理做思想工作、天天家校热线保持联系,上门家访,苦口婆心地一再教育,无济于事,作业照“留白”,钱物照“拿来”,家长一怒之下不管了,声称“随便她去吧!”老师们每天一大早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这个孩子姗姗迟到后忙于证实她的话有几句是真几句是假。 记不清有哪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凡是学习中的差错,都不应受到处罚,只有品德上的错误达到非处罚不可的程度时,才可动用惩罚。是的,教育是需要惩罚的。 “凡是学习上的错误就不应惩罚”这样的说法要成立,必须有这样一个前提:学生无品德问题,而仅仅是在认知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习基础差、智力障碍、学习方法不恰当等。 曾经有家长到学校投诉,说老师让孩子罚抄词语、课文多少多少遍,晚上很晚了还在抄,家长就让孩子先睡,自己替孩子接着抄。这样的例子被校长不止一次地作为例子在大会上一再重申,警示老师们不要擅自闯入“红灯区”。我认为,老师首先应当让家长在第一时间告知学生的真实表现,与家长真诚沟通,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而家长,应该向老师询问,弄清孩子受罚的原因。即使老师不对,替孩子抄写的做法也是不对的,那分明就是和孩子一起犯错,错上加错。 其实,教师对问题学生怀有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爱恨交织的情感,看似缺乏善意,实则充满爱心。如学生很容易将“已”写成“己”。第一次出错,老师肯定不会让学生罚抄几十遍的。下一次又错,老师就会严厉地批评几句,再抄若干遍。隔了几天再出错,这时,老师就会惩罚学生了。也许个别学生愣是一错到底了,那么,老师就会狠狠地使出“罚抄”这最后一招了。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要孩子记住正确的写法,还提醒孩子要重视自己犯的错误不是吗?小时候如此轻视错误,将来长大了,工作了,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吗?可惜很多孩子是不会理解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的,而缺乏沟通,又会使不明就里的家长一怒为爱儿,投诉到学校。所以,老师实施惩罚必须因事而异,分清学生问题的性质,考虑家长与社会的可接受性。 “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等法律法规中,“惩罚”都被列为“红灯区”和“雷池”,绝对不可进入。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各级学校,“惩罚”无一例外都是明令禁止的。“惩罚”是一个灰色的词。但是,有必要区别一下“惩罚”和“体罚”的不同。“惩罚”即严厉地处罚。“体罚”即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的一种教育方法。“惩罚”是不是一种教育方法呢?当然应该是的。教育大词典就将正当的教育惩罚界定为“一种教育方法”。因此,从词义上讲,“体罚”绝对不止是一种“惩罚”,而“惩罚”则包括了“体罚”。如果因为反对“体罚”就将正当的、适度的“惩罚”也一棍子打死的话,那么就是片面的、错误的。 评析:马卡连科说过:“我个人相信,惩罚并不真的有那么大的好处,但我相信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惩罚也和其她的一切方法一样,也应当用一种自然的、通常的和合乎逻辑的方法来提出。”难道教师能回避这种权利和义务吗?尤其是它也许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时候,三思而后行罢! 德育案例分析(4)“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自己” 西街口中心学校 陶红荣王红杰同学原是个极度自负的孩子,平日里自以为是,啥时候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因此和同学缺乏交流和老师难以沟通,常常谈不上几句就因为话不投机而中止。老师们都说真不愿管她了,原因是她不知好歹,固持己见让人受不了。有一次在课间活动和另一个班的教师发生冲撞,说了些不该说的话。把那位老师气得说不出话来,事后我找她谈心,批评她这样顶撞老师是不对的,她说了一句“老师为什么什么时候都想管人”。从她的话里我了解到她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认为老师管她是不合时宜的,课下她做任何事都该是自由的。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我趁热打铁对她说:“老师的对错先放一边,先分析一下自己,课间追逐打闹会不会有危险?”她追问了一句:“那又怎么样”我说:“那倒不能怎么样,但学生是来学习的,就要服从学校的纪律,家有家规,校有校规。你无视学校的纪律就是你的不对”。她沉默不语,我看时机已成熟,我故意转换话题,采用了攻心战术,我说:“平日里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学生,有一次刚开完家长会,你跑到教室来,我以为你有事找我,你却说你是来打扫卫生的,让老师好感动”。说到这里我看她低下了头,并且脸上有惭色,我趁机把话题转移过来,面对老师的批评你不要以为老师跟你过不去,这是老师的责任,让你们安全的度过每一天。这些你想过吗?她没有回答,我看得出她已经默认了。孩子在成长中有很多困难和障碍是自己无法逾越的,她们需要有人帮助,去逾越这些障碍,让她们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甘心做孩子的铺路石吧。评析:班主任是把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的智慧的桥梁,班主任的劳动铺就了一条学生成才之路。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现在的教育方法中提倡表扬、激励。但表扬是要讲究艺术的,不能见着什么都表扬,也不能采用夸张的手法把学生捧到天上去。批评也要讲究方法,用什么语言,什么方式一定要深思熟虑,要一拳打着她心理最虚弱的那一面,打开她被掩饰的内心,让她确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才是转变的开始。德育案例分析(5)信任学生,关爱学生 西街口中心学校 陶红荣我班有个学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就给我添了不少麻烦。第一周把餐柜的盖撞了个洞,第二周和餐厅师傅吵架,第三周有个下午没上课,去县城买衣服。开学才几周,已迟到20多次,天天欠交作业,上课打瞌睡,成绩当然只能从尾排上来了。对于这样的“差生”,我该怎么办呢?起初,我对这位学生的恶作剧行为进行“冷”处理,课后与他谈论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在适当的时候渗透做人的道理。有一次,我和他谈到中国足球失利的事儿。她对球员表现出极大的义愤:“如果我去踢,一定比她们好”。我说不见得吧,你在做事方面也并不出色啊!一句话点中了她的要害处,交谈就此结束。第二天,果然不见她迟到了。就是这样,我注意抓住时机,与她进行情感交流,或给予鼓励,或给予赞美,或给予暗示,或给予批评,使她逐渐克服了缺点,战胜了弱点,最终成为一名好学上进的好学生。 点评:赞科夫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正确地加以应用。”学生天性幼稚、纯真无邪。老师对她们如何,她们会毫无保留地反馈过来,不掩饰,不伪装。班主任的喜怒哀乐可以激发起她们的爱与憎。爱的回报是学生听你的,信任你,积极地按你意见办事,憎的回报则是对立,反抗,恶作剧。情感交流要抓住有利时机。这就是在学生跃跃欲试,正待着奋起的时候,你能送去及时的鼓励;在学生身置迷途,寻路而不可得的时候,你能及时给予指点;在学生失群,深感孤独的时候,你能及时地给予关怀,送去温暖;在学生犯了错误,开始感到内疚的时候,你能给以语重心长的劝告抓住这些机会,从情感上就建立起与“差生”交融的基地。这一基地一经形成,师生之间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德育案例分析(6)后进生转化中的爱心教育 西街口中心学校 陶红荣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头痛的是转化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老师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我班有个学生叫高琼艳。上学期时,上课要么扰乱她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她;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是学校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她谈话,希望她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她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第一学期中段测试各科竟然不及格。看到她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她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 不理她的那几天,她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 此时,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我内心一横:我不改变你,誓不罢休!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她家去家访,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其奶奶,通过其奶奶的介绍,我大吃一惊:原来,她的母亲前两年因故离开人世,她的父亲紧接着又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不理家事。上有七十多岁的奶奶,祸不单行的家庭造成她年纪小小正需父母疼爱之时却无人疼爱,内心充满仇恨。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于是,转化她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我首先设法接近她,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她喜欢打羽毛球。打羽毛球不正是我自己擅长的吗?到了课外活动时间,我约她打羽毛球,给她讲打羽毛球的技巧,谈论目前我国羽毛球在国际上的地位,谈论“苏迪曼杯”,谈论张军等羽毛球健将。并提示她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她慢慢交上了朋友,但她的纪律等并无多大改进。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她打羽毛球一边与她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不动声色地教她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她,我会有意识地先向她问好;只要她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她生病时我就给她买药、煎药.使她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她,信赖她。她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她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依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起她。 由于纪律表现不断好起来,学习成绩也不断好起来了。趁着良好势头我不断加强巩固,第二学期,我安排班长和学习委员与她交流讨论学习生活。通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几个月的共同激励、启发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奇迹出现了:午休、晚休及自习课,她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试着让她当值日生。果然,在她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之下,她的学习成绩得到迅速的提高。看着她上课如此聚精会神的神态,看着她课外活动时间仍然与学习委员一起钻研难题的影子,看着她准确工整的作业,看着班上手抄报里有她的笔墨,看着她劳动课大汗淋漓的样子我会心地笑了起来。 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倾注师爱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纪X这样特殊家庭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她,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她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她,用情去感化她,用理去说服她,从而促使她主动地改正错误。 二、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在中学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她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与纪X同学从交朋友做起,和她一起打羽毛球,让她感受老师对她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她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她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她,鼓励她。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纪X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来自缺乏家庭的温暖,失去应有的爱。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抓住她喜欢打羽毛球,与她交朋友;抓住她家庭艰辛,给予生活上的帮助;抓住她生病,我给她买药、煎药; 用关爱唤起她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她努力学习,从而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通过两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纪X同学由“捣蛋鬼”、后进生转变为先进生! 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热爱之情,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长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