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趋同对建筑未来的思考.doc
-
资源ID:30662112
资源大小:5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趋同对建筑未来的思考.doc
趋同对建筑未来的思考李向辉1,汤喜辉2(1.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泉州362011;2.平顶山工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1)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全球化”浪潮,必然导致建筑发展的趋同,未来建筑的发展将会努力摆脱传统文化、地域环境等地方性特色而逐渐趋同,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当然,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阶段的演化。这个过程也决非一帆风顺,会遇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强烈抵抗,正如现今建筑界对地域性建筑研究的推崇和偏爱,而这恰恰从反面说明建筑发展的趋同性。趋同并非完全相同,未来建筑的发展将在各种因素的反抗之下呈现出一元多样化态势,而决非多元化。关键词建筑设计;趋同;生存环境;审美观念;文化交融中图分类号 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67(2006)01-0008-031 前言进入21 世纪,“全球化”以新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国际建协在北京宪章中对于“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曾作了如下分析: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传统的设计手法受到挑战,在种种强大经济文化势力下,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受到扼杀。建筑师要因应变化,努力使建筑之魂重新回到我们的城镇。从总体上看,北京宪章对当前“全球化”的形式及其对建筑的影响的分析是较为准确的。但同时也看出一丝无奈,在全球经济、科技、文化趋同如此强烈的今天,寄希望于建筑师以传统和地域文化与之抗衡是明智的吗?建筑师又能做些什么呢?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由于交通的极不便利,人们世代定居在一个区域内,自然和社会条件在较长的时期中保持稳定,社会体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运行和调整,从而形成该地区建筑和聚落形态长期而鲜明的特色。因此,地域性建筑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非固有的,当然也不代表人类建筑文化的固有形式。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人的存在不再依赖于有限的地域环境。特别是进入20 世纪后,全球性的技术进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时间和空间的地域概念越来越薄弱,全球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建筑文化,必然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例如:科技、生存环境、审美观念、文化、生活方式等而有所变化。那么,未来建筑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呢?有些建筑师认为将走向多元化,会保留或强化地域性特色。作者认为,未来建筑的发展会走向“建筑趋同”。所谓“建筑趋同”,即产生建筑的内在条件及其外在形式都具有相似性的特征或趋势,从总体上给人一种同质同构的相似性印象。这实际上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比如曾被称为现代建筑“国际式”的风格,不仅建筑产生的理论依据一致,而且形式上也显得空前统一,就是建筑趋同性的表现。而当今动辄被许多人所批判的“千城一面”“万楼同形”自然也反映了“建筑趋同”的普遍性。因此,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是“趋同”,这一观点自然会引起许多关注地域建筑和传统文化研究的建筑师的质疑,甚至是批判。那么。我们试着从下面的分析和解读中来阐明这个观点。2 建筑起源的思考思考建筑的未来发展,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建筑的起源,即建筑是如何产生的?劳吉埃神父在其名著论建筑的第一章中这样写道:“野蛮人,在用树叶搭起的蔽护物中,还不懂得如何在潮湿的环境中保护自己。他匍匐进入附近的洞穴,惊奇的发现洞穴里是干燥的,他开始为自己的发现欢欣。但不久,黑暗和污秽的空气又包围了他,他不能再忍受下去。他离开了,决心用自己的才智和对自然的蔑视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渴望着给自己建造一个住所来保护而不是埋葬自己。森林的落枝是适合目标的良好材料,他选择了四根结实的枝杆,向上举起并安置在方形的四个角上,在其上放四根水平树枝,再在两边搭四根棍并使他们俩在顶端相交。他在这样形成的顶上铺上树叶遮风挡雨。于是人类有了房子。”1从劳吉埃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原始人类为了避风雨、御寒暑和防止其他自然现象或野兽的侵袭,需要一个赖以栖身的场所,这就形成建筑的起源。我们可以认为世界各地的建筑都是由此起源的,换句话说,建筑起源于同一个原点。大量的史前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各地原始建筑的相似性。最明显的实例如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的巨石建筑,据有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 年第1 期建筑与结构设计8趋同对建筑未来的思考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 年第1 期关专家考证,这些建筑约形成于旧石器晚期。从英国、法国、瑞士以及我国浙江、辽宁一带所发现的这类建筑中,考古学家们发现,它们都是石桌结构,都坐西朝东,其下均有先人遗骨等,具有惊人的相似特征。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建筑的趋同现象并不是当代所特有的,而是随着建筑的产生而产生并发展的。在人类的早期,建筑的趋同就是由于人类相似的生存环境和相似的心理需求所产生的共同观念,这些共同的观念反映在建筑中就形成极为相似的建筑。随着传统文化的形成,各文化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建筑观念、建造技术以及相应的建筑形式,人类相似的基本需求和基本观念就被淹没在多种多样的传统形式中为人们所忽视,从而使建筑具有了地域特色,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丰富多采的各地传统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但其实就算从古代来讲,人类基本的共同观念依然存在。比如在法国传统中有“没有巨大的建筑,就没有伟大的政治”,中国传统也讲“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只是这些相似的思想都由于地域环境、建造技术等差异,而使建筑在具体的建造手法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从而使人们难以透过建筑表面的形式差异,看到它所表现的人类对建筑的共同追求。由于现代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使建筑产生地域差异的因素影响越来越小,比如建造技术、材料、环境、生活方式等。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浪潮,文化的融合,交往的频繁,使人类相似的基本需求和基本观念愈加凸现出来,从而导致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同。通过对建筑起源的思考,可以认为:由于早期人类相似的基本需求和基本观念使建筑起源于一个原点;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同样由于人类相似的基本需求和基本观念将使建筑趋向于另一个共同的终点,即“建筑趋同”。3 未来建筑趋同的因素3.1 科技发展科技的发展对建筑的趋同影响是从来就有的,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而愈加明显,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建筑可以超越其所在环境和地域的限制。当代建筑可以在先进的设备支持下忽略(并非完全不考虑)这些问题,无论春夏秋冬,天南海北,建筑内部都可以保持理想的温度和湿度。2)现代的交通运输设施使所谓“因地制宜”,“因材而用”也失去其原有的必要性。任何地方都可以搬用另一地方的建筑而在技术上和使用上都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样,建筑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就为异地间的模仿提供了可能。3)先进的信息科技使世界上任何一处的建筑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特别在互联网时代,当一座房屋建成之时,有关的平、立、剖面及详图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遍全球。当代建筑大师的影响也随着传播的发达而超越了过去任何时代,从而在世界范围引起更多的模仿。4)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它本身以一种高度的精确性和严谨的理性而获得魅力,成为建筑师和大众青睐的对象。高技派以现代工业为基础,以其不受或少受地域限制的特征,使模仿变得容易,为全球性的模仿提供可能。不管是否承认,科技的发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并重新定义着我们的建筑,而建筑也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摆脱传统和地域间的差别趋于相似。甚至有人认为,未来高科技的发展应用,例如纳米技术的应用,可能会最终推翻许多建筑学的恒久的范式。3.2 生存环境任何建筑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我们知道,建筑的产生就源于人类改变自身生存环境的需要。同时,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可以说,正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就和增强了地域建筑特色。因此,谈到未来建筑的趋同性就必然要谈到现在乃至未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生存环境对建筑趋同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自然的原生态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态危机日益加深,温室效应,酸雨等等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所有这些使当今的人类越来越陷入难以忍受的生存环境之中。在这些严酷的事实面前,人类终于认识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摆布的客体,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必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新的视角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因此,走生态建筑之路,在建筑设计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为当今人类的共同选择,同时也预示了未来建筑学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2)现代文明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现代建筑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使世界各地人们所处的生存环境趋于相似,如世界各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地铁、航空港,特别是“国际式”的建筑等,造成城市的可识别性减弱,单从建筑上很难对地域加以区别。这早已引起人们尤其是强调地域特色的人们的关注和抨击。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不情愿,可这些已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也可以说,现在的一切已构成了未来的历史,未来建筑的建造必然要考虑现在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在相似性环境基础上建造的未来建筑会更加趋于相似。3.3 审美观念建筑的传统和地域特色离不开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审美观念不同造成对建筑审美的不同,也是形成建筑地域性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抛开人类本性对审美的共性以外,不同地域的人们审美观念是在其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缓慢形成的,并非一成不变的,推动其发展的力量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渴望,支持这种发展的力量是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当今人们的审美观念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也逐渐具有很多相似性特征,对未来建筑的趋同具有很大的影响。1)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科技所带来的各种形象更为欣赏,它源于人类对更加文明、富足的未来的内心愿望,最终导致了注重技术表现的审美观念。因此, 在建筑中就表现为运用高科技成就, 采用雕塑和夸张形式、极度音节化、光亮技术、银色美学和晚期现代空间等艺术手法, 给人们以未来的承诺。2)当代的生态危机使生态美学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建筑9中生物材料、太阳能技术、信息智能技术等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成为将来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性质不同和规模不等的居住社区、办公楼、博物馆、美术馆和其它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必然产生新的人们所公认的建筑审美标准。3)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覆盖全球的各种媒体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加趋向相同或相似。建筑作为一个最普遍的审美对象,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向大众传播美的工具,必然会在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趋同下而导致趋同。3.4 生活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建筑本身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存在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对建筑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定的地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当地的建筑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化”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较大改变,具有相似性的趋势。这种相似性亦影响了作为人类生活方式外化的建筑,使其具有相似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体量大型化:由于城市化造成的人口积聚和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使得建筑在不断向高空生长,同时,也在向地下扩展,例如上海的金茂大厦(地上88 层,地下3 层,总建筑面积29×104m2),造成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大。2)建筑功能复合化:现代人们对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的追求,造成需求层次的提高,单纯功能的建筑空间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建筑空间在设计中更多地将各种功能组合在一起,使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具有了复合化特征。3)建筑技术智能化:自从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建成以来,智能技术目前已扩延到了整个建筑领域。智能建筑通过计算机和其他高新技术对建筑进行控制,帮助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保证建筑的可靠运行,进而提高建筑价值。因此,智能化建筑是未来建筑重要发展方向。3.5 文化融合“全球化”是世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客观趋势,它给文化所带来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引起了多元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建筑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型,同样面临着与各种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未来建筑的发展就取决于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1)未来文化发展的格局将是多元文化不断地趋同或趋近,逐渐形成一个文化的共同体。这种形成的过程,就是全球化中多元文化的趋同趋势,它将是东西互补、多元并存、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不断地走向趋同的过程。未来建筑的发展也将是同样的一个过程。2)建筑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是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随着交通工具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和信息传播的共享,使一些建筑文化成为“国际性”建筑文化。这种“国际化”,是在特定时期某一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的提炼、升华以及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结果。3) 企图用本土文化被动地抵制文化趋同是不现实的态度。同样,在建筑领域试图采用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抵制全球性的建筑文化也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当变消极抵制为主动参与,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积极创造国际性建筑,使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建筑文化,更多成为国际性的建筑文化,4 结语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1) 建筑的发展必然要建立在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基本观念的一致性上,它要求世界建筑朝着有利于全人类的方向共同发展。因此,未来建筑的趋同是必然的。2)建筑趋同是从建筑的产生就存在的,并不是当代所特有的,所以不应当把建筑的趋同现象绝对化,历史上的建筑并没有因其趋同性而千篇一律。3)建筑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只说明有趋向相同的趋势。并不完全否认一定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建筑风格、形式的多样化。4)建筑文化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只能在西方现代文明基础上的趋同。在21 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交往的频繁,媒体的广泛参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范围更大,深度更广的文化交融,带来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加入主体文化之中,建筑文化也将呈现出更加国际化的特征,随着亚洲的崛起,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更应当发挥东方文化的优势,变消极抵制为主动参与,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积极创造国际性建筑,使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建筑文化,更多成为国际性的建筑文化。参考文献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高履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3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