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一本数学教育的好教材——读《中学数学教育学》(高教版)有感.docx
-
资源ID:30665626
资源大小:77.52KB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018.一本数学教育的好教材——读《中学数学教育学》(高教版)有感.docx
淘宝专业学术杂志店56数 学 教 育 学 报第 18 卷WANG Guang-ming1, DIAO Ying2(1. Centre for Educational Studies Institute for Learning,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2. Tianjin No.2 High School, Tianjin 300140, China)Abstract: Mathematics learning efficiency was relativel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urvey about mathematics learning efficiency to the students and mathematics teachers, later solicit the expert advice, though the main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high efficient mathematical learning were motivation, attitude, would and meta-cognition.Key words: efficient mathematical learning;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meta-cognition责任编校:周学智书评一本数学教育的好教材读中学数学教育学(高教版)有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由江苏教育社出版的中学数学教育学一书,是章先生论著中的精品之一,影响尤为重大我是从阅读该书起与章先生相识的该书内容涉及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思维论、方法论、逻辑学、考试学等诸多边缘学科和应用领域全书以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主体,以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为核心,以研究中学数学的备课、上课、解题为手段, 以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能力为目的,熔理论、方法、技能于一炉,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该书立意新颖,探讨全面,取材精炼,叙述简明,通俗实用,易教易学,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既注意反映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的前沿成果,又密切联系我国中学数学与高师院校数学教学法课程的教学需要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全国高师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马忠林教授为该书作序评价所说,该书“集中外数学教育研究和教学经验之结晶”,“该书出版是我国数学教育界的一件喜事”,“被众多高校选为教材和被众多省市列为教师培训的基本教材,这就很为自然了”为适应新的教改形势,该书在原版基础上作了重大修改,于 2007 年改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有幸获得章先生的赠书,拜读之余,良感颇多高教版虽然体例上与原版大致相同,保持了原版的许多优点,但在内容处理上却有了很大改观,其特色更为鲜明第一,在内容上增加和渗透了数学史、教师论、逻辑学、工艺学、比较教育学、数学基础等多个领域的新知识,既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综合性,又均衡了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更凸现了这门学科建设的总体方针第二,在体系上更加突出了数学在学科中的主体地位全书以中学数学逻辑、思维、方法、能力为基础,以研究中学数学教学为核心,以探讨提高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能力为着眼点,使抽象的概念与深奥的知识数学化、程序化、具体化、通俗化第三,在编排上基于教学的考虑,将提高数学素养的内容安排在先,将培养数学教学能力的内容安排在后,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这样做,既考虑到了学生的数学基础与学习的习惯,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效果第四,在立意上仍将书名定名为中学数学教育学,把数学教育学这个述语限制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对象上,没有宽泛的面对数学教育的全部这样立意,既揭示了学科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又明确了取材与研究的重点第五,在创新上增加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一章,以取代原来的数学教学目标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进展,同时也体现了师范院校培养新型师资的时代要求,使这门学科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本文作者 曹一鸣 系中国数学会基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师数学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