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我教化思想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docx
-
资源ID:30692567
资源大小:20.8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大学》自我教化思想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docx
【大学自我教化思想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 摘要:大学中所涉及的自我教化思想对当前大学生自我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大学中自我教化思想为出发点,论述了其对当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启示、原则确立,以及具体实施途径等。 关键词:大学自我教化思想自我教育启示 一、大学自我教化思想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 首先,大学中自我教化思想涵盖了大学自我教育中的本意,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开篇首句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大学教育的宗旨,其中“明明德”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教育目标,与其相对应的大学之中提及的“格物”就是一种自我学习教育,即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这两者共同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保障,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能够帮助他们适应社会与实现再发展的目标,尤其是当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他们更加需要具备此种能力,即“具有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我调控的能力”。 其次,大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当前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文化性增强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断前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得到丰富,信息网络科技的进步更加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全球文化交融也成为了当前的时代特征,人们对于精神的追求也日益凸显,在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生活,作为社会人,我们必须正确地认知与应对文化冲突,运用理性思维判断与选择各种信息,而这一切都与自我教育密切相关,此外在文化交融中,开挖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本身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最后,大学中所提及的各种自我教育方式也为丰富当今的教育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虽然只有十七个字,但它们体现了教育的层次性,即对一个人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先由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开始,并逐渐地实现外在的事业完成,这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过程。从内涵上来看,每一个条目都对当前大学自我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格物致知”为例,这两个条目是程朱理学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的方法,即在向“理”的探求过程中,要通过接触世间存在的万事万物,在此基础上体会与感悟万事万物所包含的各种知识理论,并通过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得到真知,这一方法是典型的以实践求真理的科学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具有层次性,并非是单独起作用的,正如大学中指出的:“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确立 在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进行改变方面,必须根据大学中的内容确定一系列原则,将这些原则贯穿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并始终坚持将这些原则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 1.自觉性原则。 所谓自觉性原则,就是要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过程中,将“自觉”作为判断其行为发生的标准,这是因为大学中所体现的自我教化思想,就是个体积极主动向真理靠近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是迫于外在压力下发生的,而是觉性的表现。此外,自我教育其本质特征就是自觉,本身就涵盖了自觉性的要求,主要是凭借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动力实现的,这种自觉性必须与自己的内心相连,且不会轻易被外界负面因素所干扰,不会轻易产生动摇,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因此,教师必须以此为教育的出发点,将自觉性的培养看作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首要阶段。 2.实践性原则。 大学中格物致知及正心、诚意、修身等都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完成的,与实践有着密切关系,此外,自我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种教育实践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和实训实践两种,这两种实践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更为有效,只有将两者结合,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实践的作用。在自我教育中之所以要坚持实践性原则,这是因为实践是人们通往成功的阶梯,是人们正确思想观念形成的渠道,是锻炼与提高人们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主观与客观才能得到统一,知识与行动才能得到统一,正如宋代诗人陆游所指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中,必须保证大学生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的科学分配,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知、情、意、行的统一。 3.持久性原则。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层次性过程,这个层次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引起的质变过程,大学生自我教育同样是这样一个过程,自我教育是无止境的,其阶段性目标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具有一定的过程性。从更为宏观层面来看,自我教育是人生中一辈子都需要的,正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其意义就在于此,一个人要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改造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针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上,就必须坚持持久性原则,使大学生知晓大学中的自我教育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阶段性过程,在其步入社会之后,还有社会化的自我教育,尤其是在多变的当今,自我教育就更为重要,只有坚持自我教育能力的持久性,才能使大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构建 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构建上,必须借鉴大学中涵盖的一系列自我教育的内容,首要的便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方面的自我教育;再次是个性心理方面的自我教育;最后则是大学生身心素质方面的自我教育。 1.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 大学中指出:“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点明了大学之道的目标,也指出了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此外大学中的“正心”就包括了仁、爱、信、义、忠、勇、孝、悌、廉、耻等。朱熹的大学章句序就指出:“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在针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可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思想道德必须贯穿于人一生之中,尤其是当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等就与他们息息相关,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中,必须引导他们形成自我道德修养与提高的能力,“真正发挥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自觉、自为的道德能力”。 2.文化知识方面的自我教育。 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强调文化知识方面的自我教育,这是因为,文化知识及专业知识是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生存本领,是他们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条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然要求,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要不断培养他们自我研修与创新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为不断向本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开拓奠定基础。 3.个性心理方面的自我教育。 当代90后大学生是一群个性张扬的弄潮儿,如非主流文化、网络火星文等就是90后大学生自我个性展示的最佳证明,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这一心理变化,教育者必须通过引导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朝着科学与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自我乐观的人生态度及遇到挫折困难勇往直前的坚强品质,为坚定自我教育提供心理支持。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选择 1.转变大学教育传统观念,创新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方法。 这里转变观念是指大学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审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并从现实出发,不断创新与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首要的是要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层次培养方法,即改变传统的以自由式为主的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律管理,强化教育的以人为本的功能。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的:“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的发展,说得浅显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大学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并非是对人的自由的满足,而是对其需求的满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受到的自主式学习模式并不是仅仅要求大学为其提供自由的环境,而是除此之外的自主式学习能力的养成与指导,在转变观念基础上,必须对培养方法进行创新,首要的便是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即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也好,还是在大学生社会活动中也罢,都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发展,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其次,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借助物质与精神奖励手段,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最后还必须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疏导工作,即要加强大学生现实与理想、自我独立性与他人依赖性、个人与社会等各种矛盾的疏导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通过实践强化主体意识,激发大学生对自我教育的需求。 所谓通过实践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这里的实践一词主要是侧重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即除课堂教学之外的各种具体活动,大学生自身始终是自我教育的实施者,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应包括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激励等,自我意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即正如大学中指出的,通过接触世界万事万物,从自身的亲历体验中形成感悟,明确自身的需求。大学生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个人经历及成长环境,因此他们的思想水平和知识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造成每个人发展的各不相同的结果,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方面,也同样适用于这一理论。当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明白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欠缺时,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潘慰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4. 2文海鸿,雷忠.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浅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06):28.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14. 4邹兰香.大学道德教育心理过程浅析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01):95. 5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39.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