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模拟卷.doc
-
资源ID:30700109
资源大小:474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化学模拟卷.doc
云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菠萝榨汁B食物腐烂C玻璃破碎D水分蒸发2下列化肥属于磷肥的是( )ACO(NH2)2BK2SO4CKNO3DCa(H2PO4)2 3人体缺乏下列哪种元素会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 )A钙B碘C氟D锌 4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陶瓷花瓶B 纯棉衣裤C 塑料桶D 纳米铜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氧B硅C铝D铁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B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C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以防腐D新鲜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灼烧后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毛纤维和棉纤维B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C 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可用浓硫酸D 用洗涤剂清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8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C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很小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 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B 读取液体 的体积C 塞紧橡胶塞D 稀释浓硫酸10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的原理是( )A降低油的着火点B让油与空气隔绝C降低温度至油的着火点以下D清除了可燃物1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B泥沙C蔗糖D植物油12纳米级材料二氧化钛(TiO2)能有效去除因装修带来的多种有害气体。TiO2中Ti的化合价为( )A+4B+3C+2D+113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2B该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C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D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 14在滴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A红色蓝色B蓝色红色C红色无色D无色红色 1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162014年5月7日在南京丢失的放射源铱192,于5月10日安全回收。铱192是高危放射源,会危害人体健康。据如图判断,有关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铱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铱的元素符号是IrC铱原子的原子序数为77D铱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192.2 17“吃得营养,吃得安全,吃出健康”是人们普遍的饮食追求。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小苏打焙制糕点B用霉变的花生榨花生油C用甲醛溶液保存海鲜D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用盐烹调食物18酚酞(C20H14O4)是实验室常用的指示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酚酞是有机物B酚酞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C酚酞的相对分子量为318D酚酞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0:14:4 19如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C20时,将25g甲加入50g水中,可形成75g溶液D将3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晶体析出 20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X双氧水水水水Y二氧化锰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ABCD 21下列图象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钡 B.向一定量pH=2的盐酸中逐滴加水稀释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C.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D.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氧化钙的混合物 二.填空与简答。22(1)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2个氢原子_; 二氧化氮分子_ ;氢氧根离子_; 五氧化二磷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2)写出符号“2CH4”中数字的含义:“2”表示_;“4”表示:_。23(1)从金刚石、淀粉、石墨、石蜡、食醋、油脂、钛合金六种物质中,选择与下列叙述相对应的物质,填写在空白处。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_;镶在玻璃刀头上用来裁玻璃的是_;可用于制造人造骨的是_; 可用于除去热水瓶中水垢的是_。(2)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201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向污染宣战”,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煤、 石油 和天然气常称为化石燃料。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的是_;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不断增长,人类迫切需要开发新能源。目前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使用量的不断增长,人类迫切需要开发新能源。目前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有潮汐能、生物能、太阳能、_等。“低碳经济”是以较小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 ( ) (填序号)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B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C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24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1)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序号) A蒸馏水 B河水 C自来水(2)用如图甲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组成的。(3)云南水资源丰富,但分别不均。有些村民用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人们常用_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生活中可用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某同学自制如图乙所示简易净水器,图中活性炭的主要具有_作用,能够除色、除味等。(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高铁酸钾受热时发生的反应为4K2FeO42R+4K2O+3O2,则R是_(填化学式)。(5)请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_ 。 25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1)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 ) (填序号)。 (2)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生活中用铁锅做炊具,利用了铁的_性;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_ 和水蒸气等发生了化学反应。为防止铁制栏杆生锈,通常采取的措施是_(写一条)。(3) 已知金属M和N能够发生如下反应:M+H2SO4MSO4+H2 、Fe+MCl2M+FeCl2 N+FeCl2Fe+NCl2判断Fe、Cu、M、N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以上三个化学反应均属于_(填基本反应类型)。(4)在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 (填化学式);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有_种情况。分别是:_。26A、B、C、D、E、F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C组成元素相同,D为红色固体单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如下:(图中“”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略去)。(1)分别写出E、F的化学式:E _,F_ ;(2)写出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三.实验与探究。27(3分)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1)A中红磷必须足量的原因是_;(2)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3)C中反应后天平不平衡,该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_(填“是”或“否”)。 2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 (填字母),收集装置是_(填字母)。(3)小彭同学设计了如图乙装置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F中的现象是_;G中现象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H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29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Ca(OH)2猜想三:NaOH、Na2CO3 猜想四:_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 _。【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结论实验一: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猜想_不成立实验二: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先无变化后产生气泡猜想_成立【反思与拓展】若向NH4Cl的溶液中加一定量CaH2,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是_。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四.分析与计算。30为测定某Cu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小组的同学取CuSO4溶液100g,向其中滴加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共用去NaOH溶液80g,过滤,得到滤液175.1g。请计算:(1)该反应生成沉淀 4.9 g;(2)该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温馨提示:CuSO4+2NaOHCu(OH)2+Na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