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6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解析岳麓版.doc
-
资源ID:30705787
资源大小:122.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6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解析岳麓版.doc
单元过关测试(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材料“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说明田庄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根据材料“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可知庄园经济属于租佃关系,其特点是自给自足,故选B项;田庄经济是土地兼并发展严重的结果,排除A项;大地产不会冲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 D项与材料表述没有直接逻辑关系,排除。2下表是目前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情况。据表格可知东汉时期()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远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A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A根据表格可知,大部分牛耕图出现在北方,由此可知,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故选A项;表格中只有牛耕图,体现的是农业耕作工具,没有体现政府政策,排除B项;唐代出现曲辕犁,而题干时间为东汉,排除C项;牛耕图主要在北方地区出现,可见北方农业发展水平高,排除D项。3(2020·潍坊高三期末)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这表明()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C由材料“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可知,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从而说明南方经济地位提高,故选C项;“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说明北方藩镇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但未涉及北方战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南方,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4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据文献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A材料中提到唐代白瓷烧制过程中的某项具体方法,即利用磁石的吸附功能,减少釉水中含有的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反映出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南方的青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在世界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叙述白瓷的烧制过程,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故D项错误。5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A保证赋税收入B敦厚社会风俗C严格管理户口D维护伦理孝道A依据材料可知,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析产分户意味着户等的降低,这会影响政府的赋役征收,所以为保证赋税收入,唐律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故A项正确。6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军、通判兼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措置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榷场管理人员均由政府官员担任,反映出宋朝时官府控制榷场贸易,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边境贸易繁荣、官府推崇“重农抑商”,排除A、B两项;南宋时对外贸易发达,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B农耕文明的繁荣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棉纺织业的发展D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故选D项;闭关锁国政策是在清朝实施,明朝实施的是“海禁”,排除A项; B项与绢价下降无直接关系,排除; C项是绢价下降的次要原因,排除。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宋代婚俗的记载 史料 出处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 闻阎富室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 云麓漫钞卷三 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司马氏书仪卷三 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妇女多嫁于僧人 鸡肋编卷中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人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萍洲可谈卷一 据此表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俗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富绅渴望进入上层社会D程朱理学受到冲击A材料分别表述了富商可与贫困贵族联姻、以财富多少论婚嫁、富僧可娶妇以及富商用金钱嫁女笼络士人等现象,说明宋代有钱之人可以更方便、更容易与各阶层婚嫁,这是因为在商品经济发展之下,人们的婚俗观念受到影响,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瓦解,排除B项; 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出程朱理学受到冲击,排除D项。9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败进程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D在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前提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农耕文明已无法有效应对,这会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危机,故选D项;人口增长幅度高于耕地增长幅度并不一定会导致王朝的腐败,排除A项;“革命性变化”说法欠妥,排除B项;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增加不一定扩大国家的疆域,排除C项。10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B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选B项;考试制度对南北方士子相对公平,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仅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而言,南北榜争属于地方对地方,排除D项。11珠算被誉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推动B商品经济的发展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D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B由材料“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珠算的推广和发展,故选B项;由材料“明代商人程大位”可知民间商业活动推动珠算的发展,排除A项;“衰落”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D项与珠算推广关系不大,排除。12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永佃制下,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田底、田面可分别转移,其前提是,田面转移不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转移不影响佃农耕作。这一现象反映了()A人地矛盾尖锐B租佃农民抗租减租斗争兴起C佃农经济独立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D根据材料可知地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逐渐丧失,反映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故选D项;材料只体现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永佃制下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关系的变化,看不出租佃农民抗租减租斗争,排除B项;佃农并未获得对土地的所有权,故不能经济上独立,排除C项。13(2020·盐城一模)“明清时期,商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自尊自信,甚至言行间透出一股傲气,但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由此可知()A明清商人价值观具有多重性B明清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C政府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明清社会成功实现了转型AA项与材料中“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相符,故正确;明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没有显著提高,排除B、C两项;明清社会未能成功实现转型,排除D项。14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这表明()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D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C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消除“倭患”,说明海禁政策是导致倭患的原因之一,故选C项;明穆宗、明神宗时曾开放海禁,说明明朝大体上实行海禁政策,排除A项;海禁政策是抑商政策的对外表现,排除B项;学者观点说明海禁政策的松弛有助于解除“倭患”,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15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表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D材料表明商人和官僚把他们的财富主要用来购买土地,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这造成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绅衿商贾拥有大量田产,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项错误。16据史料记载:雍正时期曾解除了南洋贸易之禁,南洋贸易重新兴旺起来,这不仅解决了与外贸有关的人口生计问题,也带动了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乾隆时期也解除了广东的矿禁,让民间力量可以开采铜矿,以吸纳剩余人口。这反映了当时()A“闭关锁国”政策不复存在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农耕经济失去主导地位D一些政策带有近代化内涵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海外贸易及民间采矿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当时清朝实行的一政策带有近代化内涵,D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墨子与山海经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记载虽并不详细,但史料价值极高。墨子中把煤称为“每”(明代有人把每加上火字旁,写成“烸”,把煤称作烸)。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山海经一书中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在矿业管理上,我国周代已出现“卝”(矿)人这一称谓,并明确了其责任范围,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煤炭采挖技术上,可以借鉴已经较发达的金属矿开采技术。 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只是到了17、18世纪才开始落后于西方。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进入近代发展时期,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中的洋务派在“自强”“求富”和“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这些军用和民用企业都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洋务派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兴办新式煤矿。所谓新式煤矿,即使用机器的煤矿。在当时,新式煤矿仅仅是在提升、通风和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而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主要靠人力或畜力。 摘编自周岩、胡茹中国近代煤炭开采技术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煤炭利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近代煤炭工业与古代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煤炭生产技术发展的因素。(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山海经一书中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在矿业管理上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 “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洋务派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兴办新式煤矿”“使用机器的煤矿”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作答。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主要用于军事;掌握了初步的煤炭地质知识;以手工操作为主;有专门的矿业管理人员;长期领先世界。 (2)不同: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采用近代工厂制;引用西方采煤技术;主要满足工业的需求。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实力的落后;技术人员的缺乏;管理体制的落后;崇本抑末政策的影响。(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传统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民生价值、学术价值和现代价值。下表是某校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概况和当代学人对其认知的相关信息统计。史料一从先秦到清末,比较系统地记载工艺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这两部书,其余散见于正史、稗史、笔记、小说,多半很简略,有的只是只言片语史料二有少数人视传统工艺为可有可无,是陈旧落后的物事,只能等着进博物馆束之高阁。但是,环顾四周,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史料三我国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众多珍贵的传统工艺长期陷于发展困境,甚至濒临失传史料四中国是世界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史料五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都曾面临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难题史料六传统工艺具有“三品四性”的本质特征,即:实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审美的品格,人性、个性、能动性和永恒性史料七历时二十载、成集出版于2016年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被认为是考工记天工开物在当代的补编、续编之尝试史料八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摘编自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等结合中国史的所学知识,对上述史料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选择性质相近的史料或存在因果关系的史料分类,根据内涵确立主题,通过史实论证两个史料之间的关系。答案示例一:组合:史料一、史料四。看法: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在古代被看作末技,不受重视。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许多国家。但由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技艺传承的封闭性,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儒家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观念,传统工艺被看作末技,不受重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组合:史料四、史料六。看法:中国传统工艺的辉煌源自劳动人民的创造,体现了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四大发明、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许多国家。作为社会底层的中国古代工匠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下,对传统工艺进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为国家和民族增强了实力和声望,如四大发明,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如农具和水利灌溉工具,为民众生活的丰富多彩提供了便利和保障;如饮茶、中医等。这些传统工艺渗透着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示例三:组合:史料六、史料一、史料七。看法:对中国传统工艺历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说明:中国的传统工艺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工艺产品的实用性,工艺制造者和产品使用者无不遵循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古代的社会环境使然,传统工艺不受重视,仅有两部专著,很多工艺缺失,所以,当下对于中国传统工艺历史的深入研究极为重要,2016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做了初步的尝试。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缘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巨大的且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一、二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解析通过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一的观点认为“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说明明清时期与西方的发展相比,其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二的观点认为“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任选其中一种即可,如果选择材料一的观点,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具体比较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不同之处。如果选择第二种观点,我们就应该选择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流通货币等方面如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答案示例:观点一: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中国经济处于迟滞状态。 论述: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进步和转型;传统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开拓;文化专制,思想保守。而当时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殖民掠夺,开拓世界市场;开始向现代工业社会飞跃。相比之下,当时中国经济处于迟滞状态。 观点二:14001800年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业经济发达,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农作物产量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丝织品、瓷器等产品远销海外;商品经济繁荣,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当时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中心,也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