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解题思路【中考数学压轴题中的数学思想及解题思路探究】.docx
-
资源ID:30714701
资源大小:17.9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考数学解题思路【中考数学压轴题中的数学思想及解题思路探究】.docx
中考数学解题思路【中考数学压轴题中的数学思想及解题思路探究】 中考数学压轴题在中考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涵盖的知识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技巧较灵活、思路较复杂、综合性十分强,因此成为众多师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纵观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的中考数学压轴题,我们可以发现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第二,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如几何变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归结思想、方程函数思想等等;第三,强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活动过程。只有我们认真把握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这几个特征,并在日常教学及复习中,贯穿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的应用,便能帮助学生顺利应对中考数学中的压轴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以下,笔者将根据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的中考数学压轴题,探讨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分析其解题思路: 一、巧用变换思想,妙解几何难题 变换是数学中最为常见和普遍的一种思想方法,几何中有图形变换,如平移、旋转、相似、反射、对称等,代数中也有数与方程式之间的恒等变换。变换思想在数学运用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往往可以将静止的问题变得灵活多动,将不可能的数量关系变成可能,让“古怪刁钻”之题迎刃而解。 例如,在2011年江苏扬州中考数学的压轴题(第28题)中就充分考查了学生对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理解。题目是:在ABC中(如图1),BAC=90°,AB0)。 其中本题的问题3是探求BP2、PQ2、CQ2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要想解答这道题,就必须要熟悉初中几何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并运用几何变换的数学方法进行解答和论证。从图1我们可以知道,BP、PQ、CQ三条直线并未在一个三角形内,无法直接得出BP2、PQ2、CQ2三者间的关系;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将这三条直线放在一个三角形之中。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旋转的思想,将BPM旋转,让P点与D点重合,将PM平移到DM,BM与CM对折,形成新的CDM,且BP=CD。这时,我们再连接QD,并可以很容易求证到QD=PQ。在直角三角形CDQ中,CD2+CQ2=QD2,由此便可以得出结论:BP2+CQ2 =PQ2。从此题中我们还总结出“大角夹半角模型”,即小角是大角角度的一半,如题中的直角PMQ与平角BMC的关系;只要遇到此类问题,若大角两边线段相等,就可以考虑运用“旋转”变换的思想将图形中一些分散的量集中到一起。 数学几何中变换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可以运用到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例如照片的放大缩小、物体的投影、机械零件的图纸等等。在中考压轴题中,考察学生的这一数学思想,也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推断、演绎及应用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突破压轴难关 数形结合也是数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指把数学中的数字符号与图片形状相结合,将图形转化为数字、用数字来诠释图形,形成一种抽象与形象相互转化的思维方法。换言之,数形结合即将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有时候,单纯地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几何问题,运用代数解决代数问题比较繁杂;而换个角度和思维,运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或者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则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例如,在2010年江苏扬州中考数学的压轴题(第28题)中就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题目是:在ABC中(如图2),角ACB=90°,AC=3,BC=4,CD是斜边AB上的高,点E在斜边AB上,过点E作直线ABC的直角边相交于点F,设AE=x,AEF的面积为y。 其中本题的问题2是:若EFAB,当点E在斜边AB上移动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当x取何值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在本问题中,就已经明显体现了要用几何图形的方法来求解代数函数的问题,那么在解题过程中就必须充分采取数形结合法予以突破。首先,根据题目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得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即为二次函数y=1/2×(x)×(EF);然后,再求出线段EF的长度。第三,我们再根据线段AD与线段AE(x)之间的长短关系,如当0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