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四课欧洲文化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doc
四欧洲文化的形成(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方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段话说明()A.古希腊哲学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B.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C.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D.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解析】选D。材料提到希腊哲学,“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精神,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故A排除。材料也未涉及民主政治,故B排除。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2.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曼的考古发掘()A.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B.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D.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解析】选D。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由此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荷马史诗就是一手史料,故选D,排除A;谢里曼考古研究的是古希腊文化,而不是古罗马帝国,故排除B;谢里曼的考古取得了惊人成果,但并不能因此证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故排除C。【补偿训练】从历史学发展的角度看,荷马史诗与希罗多德的历史最本质的不同是()A.从讲述“神”到记录“人”B.从英雄史诗到叙事体裁C.从荷马时代步入古典时代D.从道听途说到实地考证【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充满了神话传奇色彩,主要讲述“神”;希罗多德的历史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地区的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主要记录“人”。由此可知,从历史学发展的角度看,两者最本质的不同是从讲述“神”到记录“人”,故A正确。3.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荷矛的战士刮汗污的运动员等,他们都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和热情。据此可知,古希腊()A.民主政治高度发展B.人文主义思想发达C.开始重视体育锻炼D.雕塑水平世界领先【解析】选B。材料“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和热情”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因此B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出民主政治,A错误。C的“开始”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对比希腊和世界雕塑水平,故D错误。4.据李维罗马史记载,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在一年一度选出的官员的治理下,成为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文中“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中的法律是指()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C.万民法 D.查士丁尼法典【解析】选B。注意题干时间限定“在罗马共和国时期”, 万民法、查士丁尼法典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排除C、D。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与题干不符,排除A。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故选B。5.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二铜表法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 B.十二铜表法维护全体下层群众的利益C.十二铜表法为平民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D.十二铜表法使平民取得了与贵族平等的法律地位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的权力,为平民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所以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补偿训练】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有这样的规定:外国人永远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罗马市民财产的所有权。由此规定可知()A.十二铜表法具有万民法性质B.十二铜表法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C.十二铜表法保护本国所有人D.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法体系完备【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因为该法为公民法。C错误,因为它只保护本国公民的利益。D错误,罗马法体系的完成是在东罗马帝国时期。而B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6.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从此获得基督教会支持。6-7世纪的西欧,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是在修道院。这样,法兰克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这些反映了()A.中古时期的西欧文化一片黑暗B.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C.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平起平坐D.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的一切权力【解析】选B。依据材料,自496年法兰克国王寻求教会支持,到6-7世纪时基督教会成为西欧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者,可知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故B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表述错误,排除。7.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下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A.教皇拥有无上的权威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C.教皇和君主各持权柄、互不干涉D.教皇和君主互相依存、互相利用【解析】选D。图片中是一位教皇和一位国王,国王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很明显,这反映了他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利用的关系。8.“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A.控制人们思想B.保存古代文化C.提供道德规范D.进行宗教迫害【解析】选B。依据材料“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保存古代文化,故B正确;控制人们思想、提供道德规范和进行宗教迫害的内容题干都无从体现,排除A、C、D。9.这一城市是今天土耳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在世界古代史上,它的陷落曾标志着千年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这一城市”指的是世界古代史上的()A.君士坦丁堡B.罗马城C.耶路撒冷D.腓尼基【解析】选A。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A正确;罗马城、耶路撒冷和腓尼基都与拜占庭帝国灭亡无关,也不是今天土耳其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等中心城市,B、C、D错误。10.拜占庭帝国作为文化桥梁,必然得兼顾东西两头,否则桥面会不平整、桥梁也必然维持不久。在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国也“没放过”东边这头材料强调的是()A.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化C.拜占庭帝国的桥梁建筑闻名于东西方D.拜占庭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解析】选A。从“兼顾东西两头”“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没放过东边这头”可以分析得出,材料旨在强调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故A正确。11.有人说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罗马民法大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宗教改革后信仰基督教的人数锐减B.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包含十二铜表法等C.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成为近代欧洲法制的蓝本D.罗马民法大全引发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解析】选C。罗马民法大全的汇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故答案为C。宗教改革没有否定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罗马民法大全包含的思想在近代被资产阶级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并非直接引发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12.拉夫连季耶夫编年史是俄国编年史中最古老的抄本,于1377年编写。它和完成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伊帕季耶夫编年史详尽地记载了12世纪时南部基辅罗斯的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朴实生动,富有戏剧性。通过这两部文献,可以判断()A.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B.莫斯科公国统一国家建立C.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D.俄罗斯帝国地跨欧亚两洲【解析】选A。材料显示,两份文献主要记载了12世纪南部基辅罗斯的历史,而基辅罗斯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可能在文献中有所反映,故选A;莫斯科公国在16世纪初建立起统一的俄罗斯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17世纪末,俄罗斯扩张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的帝国,B、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材料二 据我们所作的粗略统计,中国先秦15位重要的哲学家中,有13人曾从政做官;而在古希腊15位重要哲学家中,却有11人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很少有人从政做官。当我们进一步深入考察他们的思想、学说之后,就会发现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常常与政治、伦理思想融为一体,而古希腊哲学思想则往往同自然科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因此,中国先秦哲学的致思趋向显然是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相比之下,古希腊哲学迥然不同,它的致思趋向则是自然界的课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致思趋向并分析成因。(12分)(2)材料二认为古希腊哲学家的致思趋向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14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国先秦思想家提供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及材料二中“中国先秦哲学的致思趋向显然是社会政治、伦理问题”归纳第一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归纳总结第二问。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古希腊哲学的致思趋向则是自然界的课题”回答第一问。联系所学内容回答第二问。答案:(1)致思趋向:与政治、伦理融为一体。成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社会需要稳定,人心需要安抚。 (2)致思趋向:与自然科学交织在一起。举例: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涉及哲学、政治学和诸多科学领域。14.在欧洲,继古希腊、罗马之后,拜占庭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近一千年,但后来却衰落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他们以为这就是天堂。环球网罗马帝国强大与兴衰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摘编自朱寰世界中古史(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的原因。(8分)(2)请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 (4分)(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8分)(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方面说明原因。第(2)题,依据所学,从拜占庭帝国修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罗马民法大全方面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二中“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和“封闭保守的心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从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以及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2)成果: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民法大全等。(3)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导致落伍;没有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没有居安思危,缺乏创新,丧失生机和活力,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4)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