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1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素养评价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doc

    • 资源ID:30812644       资源大小:95.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素养评价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doc

    单元素养评价(二)(第二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一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察举制D.科举制【解析】选C。从材料中“主观性太强”等信息,联系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以判断是察举制,故选C。A以血缘关系为标准;B是以贤能为标准;D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皆排除。2.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解析】选B。九品中正制的品评官是中正,品即品级,是中正官对士人的家世等级进行划分,共分为九个品级,A错误;“品”指的是对士人的家世等级进行划分,而非士人优劣的划分,B正确、C错误;中正官对士人只有划分家世品级的权力,而无授予士人官职的权力,D错误。故选B。【补偿训练】“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解析】选D。材料中“寒门出身的通路”“选无清浊”说明世家大族已经逐渐衰落,选官变化也顺应了这一趋势,故D正确。3.(2019·江苏单科)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解析】选D。由题干中“刘得仁”“李洞”科举考试的经历可知,虽然两人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却都在科举考试中不得意。由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取士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D正确。唐代的科举考试“以诗取士”,A错误。刘得仁是皇亲国戚、李洞是宗室子弟,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B错误。题干的材料无法体现宗室特权的剥夺,C错误。4.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既掌管监察,又担任副丞相。东汉初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实际上已独立执行监督职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这本质上反映了东汉()A.监督权与行政权相分离B.君主统治权力的加强C.重视对百官的监察D.监察机构权力较大【解析】选 B。材料反映了监督权与行政权分离的现象,监察机构有了相对独立的权力,监察机构地位的变化说明了统治者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这本质上是君主统治权力加强的反映。故选B。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汉代监察机构的作用(1)汉代创立的行政监察体系,其最本质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澄清吏治,而是巩固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中央集权。(2)汉代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国家稳定,惩治贪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但这种严密的监督体系只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产物,它并没有真正起到防止官吏腐败的作用,所谓的“严密监督”也只是当出现能够威胁中央集权,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的时候才会严格执行。5.宋朝设立台谏制度,当时的吕祖谦这样描述:“大臣权任太重,恐其不能无私,则有给舍以出纳焉,有台谏以纠正焉,有侍从以询访焉。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主要说明宋代()A.皇权不再至高无上B.已经有了权力制衡机制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D.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解析】选B。由题干可知,宋代的台谏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实质上是监察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制衡,故B正确;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故A错误;C、D材料并未体现,应排除。6.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解析】选B。A表述虽正确,但不是“实质”反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排除;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地方官吏的考察越加严格和详细,其“实质”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正确;材料中体现的不是监察制度,而是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制度,故C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君主的权力,故D错误。【深化点拨】中国古代的选官和对官吏的考核,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7.英国在“1855年至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的科举制度()A.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B.是中国传统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根本保证C.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D.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体现了公平竞争原则【解析】选D。解题关键是明确孙中山是针对材料进行评价的。英国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则,其理由是利用这种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公正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故D与题意相符。8.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近代英国的文官制度建立()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解析】选B。题干信息“1870年”“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说明1870年(工业革命以来),文官承担的任务具有了更多的专业性要求,而文官制度的上述规定等于适应了这一要求,而且将其制度化了,故B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错误;C、D与题干信息无关。9.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的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的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的所占比例一开始只有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加强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解析】选A。材料反映美国政府“两官分途”形式下,持中立政治态度的事务性官员在美国政府中占比增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政治官员占比减少,这在美国两党轮流执政的情况下,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故A正确;中立的事务性官员的增多不会影响两党之间矛盾的变化,故B错误;中立的事务性官员不是依靠政党的力量而是依靠自身素质入职属于精英分子,材料表明当今美国精英政治的影响正日益增强,而不是削弱,故C错误;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10.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A.“整理国故,尊孔复古”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解析】选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与材料中“嗣后我君臣上下痛除积弊,详筹兴革”相符,故B正确。11.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这些草案()A.依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制定B.以考试选拔官员为主C.在“分权制衡”原则的框架中D.标志着中国文官制度的确立【解析】选B。南京临时政府出台的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都是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而制定的,应以考试制度为主选拔官员,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故B正确。12.下列关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正式推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公务员考录工作已进入法制化轨道A.B.C.D.【解析】选B。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错误,其他符合史实,故B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任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1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第二问,根据材料一“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得出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根据材料一“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的实行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根据材料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等信息得出选拔范围扩大。第二问意义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制度:察举制。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2)发展:选拔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意义: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维持社会和政治局面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议会制度的不断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进行。1853年发表的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为建立现代文官制绘制了蓝图。1870年的枢密院令以此为蓝本建立文官制,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文官制的建立纠正了政党政治中政治分赃的弊病,同时也使国家政策有连续性,不因政府变迁而中断行政过程。摘自钱乘旦英国通史材料二为了造就有用的人才,传统的科举制度必须改革,这是有识者的共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命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并在12月设立学部。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科举的废除大大加速了学堂建立的步伐。据学部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 222所,学生92 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 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度增长。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中英两国选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指出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1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廷废除科举制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英国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中“随着议会制度的不断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进行”和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工业革命的完成, 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基础逐渐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健全;中国的背景结合材料二中的时代,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中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推行“新政”;第二问本质不同从中英两国改革的根本出发点进行比较可归纳出英国是健全民主制度,体现公平。而中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封建专制。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为了造就有用的人才”概括出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从“科举的废除大大加速了学堂建立的步伐”概括出冲击了旧的教育制度,加速了新式学堂的建立;从“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度增长”概括出留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答案:(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基础逐渐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健全。中国:中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推行“新政”。不同:英国,健全民主制度,体现公平。中国,维护统治,加强封建专制。(2)冲击了旧的教育制度,加速了新式学堂的建立;出国留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加速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注意事项

    本文(2021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素养评价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doc)为本站会员(可****阿)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