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综合测评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
资源ID:30814596
资源大小:263.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综合测评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阶段综合测评(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A“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2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图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是()石刻画孔子圣迹图·子路问津A可推测此图创作准确时间B它再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状况C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D突出绘画者的阶级属性和倾向性C孔子圣迹图·子路问津反映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问路的场景,此石刻画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场景,故选C项;石刻画反映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问路的场景,其提供的信息无法推测此图创作的准确时间,排除A项;石刻画描绘了铁犁牛耕的场景,一牛挽犁是汉朝的社会经济状况,不是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排除B项;仅仅依靠题干信息,无法判断绘画者的阶级属性和倾向性,排除D项。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兼爱非攻,节用尚俭”的主张出自()A儒家 B墨家C法家 D道家B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俭”的是墨家学派,因此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4“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述()A大一统思想 B万物的本原是道C“天人感应”思想 D“君权神授”理论C“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可知其认为天与人有相通之处,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C项。5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法护法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D根据材料“有善质而未能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董仲舒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D项符合题意。6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二者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B“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实际上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7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齐、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主要说明()A齐、鲁等地十分重视教育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D西汉统治者广泛吸纳人才C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选C项;材料没有齐鲁重视教育的具体信息,排除A项;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排除B项。由材料“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说明西汉统治者吸纳人才具有地域性,排除D项。8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C“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斗战胜佛”是佛家思想的体现,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潮,故C项正确。9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B“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衡量标准C“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D“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D“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说明“理”在社会领域就表现为“三纲五常”,故D项正确。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来看,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这种“单纯”主要表现在理学()A抛弃了传统儒学“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B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压抑了人性C弥补了传统儒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缺陷D将儒、佛、道思想糅合B由“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可知,单纯是指理学与之前的儒学立场一致,即维护封建统治需要,故B项正确。11程颐、程颢兄弟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既明此理,夫复何障”,“君道”“臣道”“父道”“子道”,都是“理”的体现,“灭私欲,则天理明”。由此可见,“二程”学说旨在()A维护封建皇权和礼教 B防止佛道对儒学的渗透C倡导唯心主义哲学观 D探究宇宙万物内在规律A材料“君道”“臣道”“父道”“子道”体现的是儒家的纲常伦理,“二程”认为这都是理的体现,这主要是为维护封建皇权和礼教,A项正确;理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B项排除;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12古代节妇指夫死不改嫁而终生守节的女子,烈女主要指殉夫而死的女子,下面是唐宋两代的节妇烈女对照表,据表可知()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隋唐326322961两宋319152122274A.宋代妇女地位下降 B儒家纲常观念强化C宋代理学走向僵化 D唐代儒学受到冲击B材料体现了宋明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宣扬三纲五常,导致烈女、节妇增多,故B项正确;从夫观念的加强不等于妇女地位的下降,故A项错误;宋代理学形成,尚未僵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唐代儒学受到冲击,D项错误。13“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顾炎武主张()A学以致用 B反对封建专制C男女平等 D反对宋明理学A由对材料解读可以看出顾炎武对于学习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单纯的学习传统儒学内容,还包括广泛的家国大事,进而推导出其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正确。14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CA、B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女诗人认为德才兼备才是善,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论调,所以C项正确;D项材料无从体现。15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这一思想主要针对的是()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C闭关锁国 D海禁政策B根据题干信息“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可知王夫之认为天下为公,这一思想反对的是君主专制思想,因此B项正确。重农抑商是经济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闭关锁国、海禁政策是对外贸易政策,题干未涉及,可排除C、D两项。16罗素评价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其中“朦胧稚嫩”时期是()A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探讨B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C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D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A根据题干材料,“朦胧稚嫩时期”应是人文精神的起源、萌芽时期。17智者学派三个代表人物的观点:普罗泰格拉提出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希庇阿认为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特拉西马库指出所谓法律的公道是强者利益的体现。这反映出他们思想的共性是认为()A道德和法律均是人为产物B道德和法律来自于自然天性C社会上的人都应具备美德D需要冲破旧的道德法律观念D由“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所谓法律的公道是强者利益的体现”可知,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们都对现有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提出了质疑,说明他们认为需要冲破旧的法律、道德传统和观念,D项正确;道德和法律均是人为产物只在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中体现出来,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错误;社会上的人都应具备美德是苏格拉底的思想,C项错误。18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提出“认识你自己”,把思考重点从自然引向自我B提出“美德即知识”,启发人们去追寻人生真谛C把古希腊哲学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D体现了“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DA、B、C三项说明苏格拉底把哲学对自然的思考转向对“人”的思考,实现了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D项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19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选项叙述历史时期A从自然哲学走向人文哲学古代希腊B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文艺复兴C从简化宗教仪式到取消宗教仪式宗教改革D从人文主义走向理性主义启蒙运动C宗教改革没有取消宗教仪式,只是简化宗教仪式,强调信仰得救,不再以天主教会为中介,突出人文主义色彩。20(2020·全国卷)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A材料蒙田的教育主张“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体现了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故选A项;蒙田的教育主张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没有体现其政治诉求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蒙田的教育主张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没有反映对宗教观念的否定,排除D项。2116世纪,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开始于()A德国 B英国C美国 D法国A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故选A项。22许倬云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说:“欧洲启蒙回归到一个理性的真神信仰,神其实只是理性的代名词,而人,既是神的产物,也代表理性和神赋予的自由。”下列对“神赋予的自由”的理解准确的是()A生而平等 B天赋人权C信仰自由 D独立自主B从材料“神赋予的自由”可以看出体现的是天赋人权思想,故B项正确。23启蒙运动不仅倡导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不仅讲自由、平等、博爱,还要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特征是()A追求个人独立自由 B注重国家管理民主化C倡导依法治国理念 D主张核心理念制度化D根据材料“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和“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说明启蒙运动的特征是注重将核心思想和理念进行制度化实现,故D项正确。24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卢梭社会契约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A.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B主张实行民主共和C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D黄宗羲的思想并未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两人都未提出实行民主共和;黄宗羲的思想并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故A、B、C三项错误。黄宗羲和卢梭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25启蒙运动起源于西方社会对思想自由的新要求,它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提倡人性解放 B冲击宗教神权束缚C主张信仰得救 D获得人本身的解放DA、B两项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就有的内容;C项是宗教改革的主张;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是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的表现,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整理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8分)(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一、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改朝易姓”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进行分析阐述。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有能服术行法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秦以法治国对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建立的作用及秦暴政而亡的结果进行分析阐述。第(3)问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结合所学知识从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发展、国家统一的影响进行阐述即可。答案(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3)意义: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明李贽(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6分)(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观点”结合材料“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不同”可根据材料“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回答;第二小问“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2)观点:正君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有利于加强皇权);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3)不同: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否认儒家的绝对权威。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全球通史指出:18世纪初叶,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构成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全球文明史阐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称:理性法则不但可以解释物理运动,也可以解释社会运动,知识可以用来完善政策。因此,犯罪学家们认为,残酷的刑罚并不能制止人们犯罪,而一个正当的社会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改造罪犯。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启蒙运动理论与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学生应该围绕“启蒙运动理论与价值”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例如:启蒙运动的政治理论及其意义;论题选好后要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准确分析,要求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答案示例:论题:启蒙运动的政治理论及其意义。阐述: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君主制,设议会制约君主的权力;孟德斯鸠主张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实行三权分立;卢梭提倡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主张民主共和制,即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实行法治。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宪政设计和限制特权的一系列政治理论,如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展望和描绘了未来的社会蓝图,这动摇了专制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