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均衡配置-成因-意义与路径选择.docx
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均衡配置:成因意义与路径选择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均衡配置:成因意义与路径选择 摘要: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男女比例配置严重失衡的现实制约了幼儿的身体、性格、情意的和谐发展。人们传统思想观念的桎梏、幼儿教师职业利益的缺失以及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存在的诸多弊端是限制男性选择幼儿教师职业、制约男女教师均衡配置的决定性因素。男女教师比例均衡配置有利于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对幼儿进行不同形式的美感教育,也有利于幼儿教师群体活力的激发。而增进社会对幼儿男教师的认同度、健全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与培养政策以及保障学前教育制度性利益的获得则是实现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均衡配置的几个重要条件。 关键词: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均衡配置 作者简介:唐香玉(1975-),女,湖南洞口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河南 新乡 xxxx)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早教的重要性,“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无论从国家的政策倡导,还是从社会的追求来说,发展幼儿教育、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是必然诉求。但是,幼儿教师清一色的女性化,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的现实严重桎梏了幼儿们性格、情意乃至身体的健康发展。这已经成为促进学前教育和谐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我国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成因 1.传统思想观念是男性从事幼儿教育的历史桎梏 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教师的职业地位普遍比较低下,教师是“臭老九”、“家有三斗米,不当孩子王”、“带孩子的男人婆没出息”等等传统的陈旧观念限制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另外,在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看法中,学校的“极”、“类”也影响着人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教师的地位相对较高、中学教师次之、小学教师较低、幼儿教师则处于最底层,这主要跟不同“级”的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有关,人们大多认为,幼儿教师其实就是替别人看孩子,充当着保姆的角色。从“类”的角度来看,公立学校的教师地位要比职业学校、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高,而幼儿学校大多属于民办性质。再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社会对男女的社会、职业期望是有别的。男人承担着光宗耀祖、治国、平天下的家族使命、社会大任,男人最理想的职业是政治性的职业。女人则主要承担着维持家庭的稳定、相夫教子的任务,幼儿教师与女人的社会责任是相契合的,因此,在传统观念中,幼儿教师基本是女人的职业。男人从事“女人的职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很难得到家人、亲戚、朋友的认可。有研究指出,在一个公共服务性社会团体中,来自团体内部的政治关系及个人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一个人对职业的忠诚度。1因此,传统思想观念是男人从事教师职业的历史桎梏。 2.职业利益缺失是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现实因素 马克思认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在职业化的社会当中,职业对从业者具有根本的功利性价值,职业是人们获得利益、资源的主要场所。从社会学的维度看,人们的职业所蕴含的利益是人们对该职业认同与否的根本依据,对于男人来说更是如此。社会学还认为,职业所含利益大体包括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社会声望等,职业利益的缺失是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调的根本原因。首先,男人是家庭经济的主要获得者与承担者,但是,由于幼儿学校大多是民办性质,其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并且没有保障,男人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很难获得丰厚的报酬;其次,幼儿教师的职称系列普遍层次较低,职务晋升的空间过于狭窄,男人从事这个职业很难建立起广泛的社会网络,被需要的程度低,很难获得职业成就感;再次,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现实中幼儿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利益十分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很难建构起优良的社会声望,而幼儿教师是“教育者”和“保姆”双重角色,尤其是“保姆”的角色定位,使男教师的社会声望大打折扣。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利益的缺失还会影响到其婚恋。某教育网站的一份网络调查得出了如下统计结果:面对被测问题“你愿意嫁给小学男教师么?”半数以上的年轻女性选择了“否”。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认为男人做小学老师没出息”、“收入低”、“生活在女人圈里,时间久了会缺少阳刚气”等等。而在结果中进行二次统计,发现被测对象中的小学女教师竟有70%以上都选择了“否”,也就是说,同一个屋檐下,“自产自销”的几率极低。显然,这份调查折射出当前小学男教师的那份无奈与尴尬。2小学男教师的境遇尚且如此,幼儿男教师则更不待言了。 3.学前教育政策中的诸多弊端是造成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制度性因素 制度性因素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进而增进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政策中的诸多弊端严重制约着男教师选择幼儿教师职业。首先,学前教育经费严重缺乏,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经济待遇的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经费近十年来徘徊不前,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一直以来持续偏低,仅占1.2%1.3%,而且,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事业在国家财政教育预算中没有单项列支,经费一直包括在中小学教育预算中。各省、市、县各级政府也没有或很少有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在“普九”巨大的政策压力下,学前教育因其是非义务教育,经费非单独列支而被挤占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学前教育经费总体性不足严重限制了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的提升,尤其是中心小学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以后,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差距越加明显。其次,由于学前教育法的缺失,致使影响人们选择幼儿教师职业的核心问题一直缺乏法律保障。我国学前教育还没有纳入国家教育事业的范畴,使其一直处于民办教育事业的性质,国家采取管理“民办非企业机构”的管理办法管理学前教育,这给幼儿教师管理带来一系列法律上的问题。比如,幼儿教师的身份定位、待遇保障、进修培训、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等均缺乏法律上的明确界定,进而导致政府责任的缺失。 二、我国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均衡配置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教师男女比例均衡配置在国外已经获得初步共识。比如,日本法律规定在每个幼儿园里必须有1/4以上的男教师;美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约占10%,美国规定每个幼儿班至少有一名男教师。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有适当比例的男性教师介入不仅有国外经验佐证,而且是理论逻辑使然。 1.男女教师比例均衡配置有利于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发展 幼儿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幼儿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幼儿学习、游戏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取得,乃至人生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智力因素不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更多依赖于后天环境与教育条件,尤其是幼儿时期的教育状况。可以说,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第一站,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学前期的幼儿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模仿性强,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而教师则往往是其模仿的重要对象。女教师温柔、亲切、细致、耐心,善于移情、共情等心理特征为幼儿个性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源。但是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显示:男教师的个性性格特质与女教师是有着较大差异的,男教师大多语言风趣幽默,富有逻辑感与哲理性;情感表达直率、坦诚,具有外指向性;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独立性强,行为能坚守,意志力强;兴趣十分广泛,人际沟通能力强,自信度高;有自己的见地,能独立思考,敢于怀疑与批判,有创造性,等等。这些个性品质往往是女教师所不具备的,却恰恰是幼儿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维。现实中,引起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男孩危机”社会问题可以说与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男教师奇缺、女教师一统天下的状况所带来的后果不无关系。近代西方著名的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恳切地呼吁:“父亲呵,保卫和指导儿童游戏吧!”而对置身幼儿园的儿童来说,则迫切需要更多的男教师来保卫和指导儿童游戏,正如有的学者呼吁的那样,我们真的需要为儿童的精神世界补钙! 2.男女幼儿教师均衡配置有利于对幼儿进行不同形式的美感熏陶 幼儿时期的美感熏陶对儿童未来的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优美雅致的校园、干净宽敞的教室、童话般的游乐场、精致美丽的游戏道具等幼儿园的物质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本身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美育因素,即男女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具有不同形式美感的形象与行为图谱。从外形上来说,男教师往往高大挺拔、健硕阳刚,女教师大多娇小玲珑、柔弱窈窕;从气质上来说,男教师性格粗犷、意志坚定,有豪迈的气概,具有阳刚之美,女教师则态度和善、感情细腻、温文尔雅,具有阴柔之美;从教学方式上来说,男教师更多“放养”幼儿,从男教师那里,幼儿感受到自由、超越与创造的行为之美;女教师则喜欢“圈养”幼儿,从女教师那里,幼儿感受到慈爱、细致与关怀的行为之美。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孩子的情感才会饱满、完美,美感才会平衡。任何一种形式的美感熏陶缺失都会限制幼儿的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和谐全面发展。 3.男女教师均衡配置有利于激发教师群体的工作活力 男女教师均衡配置符合管理学中的异性效应原则,有利于激发男女教师的工作活力,创造更有绩效的幼儿教育效果。所谓异性效应,是指在人际关系中,异性之间的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能起到积极的影响。“航天综合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宇宙飞行中,占60.6%的宇航员会产生“航天综合症”,如:头痛、眩晕、失眠、烦躁、恶心、情绪低沉等,一切药物治疗均无济于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竟是“没有男女搭配,是性别比例失调严重,导致异性气味匮乏的结果。”因此,美国著名医学博士哈里教授向美国宇航局提出建议,在每次宇航飞行中,挑选一位健康貌美的女性参加。谁知,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办法,竟使困扰宇航员的难题迎刃而解。异性效应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男性介入幼教队伍可以激发女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正如在女性面前,男性更加具有积极表现的动机一样,女性教师也更希望得到男性教师的认可,而积极的工作动机是取得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其次,男性的适量介入有利于女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约束自己的行为,嫉妒猜疑等不良心理相对减少,在男性面前,女教师显得更像女教师,这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再次,男教师介入幼教队伍有利于增强幼教队伍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形成,从而更好地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效能。 三、实现男女教师比例均衡配置的路径选择 1.增进社会对幼儿男教师的认同度 吸引更多的男教师进入幼儿园工作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正确的舆论环境、先进的教育理念等诸多外部条件的支持。增进社会对幼儿男教师的认同度是实现男女教师比例均衡配置的基础性条件。首先,要通过学术杂志、报纸期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广泛的动员,让全社会都意识到幼儿教师男女均衡配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其次,要彻底改变人们传统认识中只有女教师才能教好幼儿的思想偏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幼儿园园长、同事、幼儿家长要抛弃一切成见,为幼儿男教师创造充满活力与生机、宽松的环境,给男教师减轻一些压力,消除一些来自工作上或心理上的顾虑;再次,要增强幼儿教师专业的社会认同度。幼儿教师虽然具有保育的职能,但是不是保姆的化身,它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幼儿教师从业者、尤其是幼儿男教师迫切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可喜的是,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00名幼儿教师和家长中,59%的教师欢迎男性加入,79%的家长欢迎男性加入幼教事业。3可见,幼儿男教师的社会认同度正在逐步提高。 2.健全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与培养政策 “问泉哪能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改变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必须健全、完善国家的招生与培养政策,抓住师资培养这一源头性环节,这是实现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均衡配置的前提性条件。在招生政策上,要采取措施扭转高等院校、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男女生报考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有关研究显示,我国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女生的比例在1/301/40之间)。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男女招生人数可以均衡配置,保障一定比例的男生招生名额,对有志于幼教工作的男生可以享受放宽招生条件、优先录取、推荐免试入学、减免学费或者增加补贴等优惠性政策待遇。在培养上,要加强对男生的专业理想与情感教育,摒弃社会偏见与传统歧视,增进男生对幼教工作的职业认同感;要革新“女性化”的培养方案,针对男生的性格特点与性别优势,为男生设定特定的培养方向与课程路径;要加强对幼教专业男生的心理干预与调适,排除因为长期生活在女性环境中可能滋生的性别认同危机和心理障碍。 3.保障学前教育制度性利益的获得 加大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学前教育制度性利益的获得是吸引男性从事幼教工作,实现男女幼儿教师均衡配置的根本性条件。首先,政府应该加快学前教育法的立法进程,通过法律制度的建立把学前教育1年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与制度环境。其次,要明确学前教育1年的义务教育性质,把学前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整体规划。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的政府完全财政责任制度,非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政府、社会和家庭财政责任分担机制,使学前教育能够得到政府财政性经费的充分支持。再次,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幼儿教师的公务员身份性质。幼儿教师的公务员身份有利于保障幼儿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待遇与政治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更高的社会声望与更多的职业利益。最后,要拓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比如,在职称评审上,可以考虑根据幼儿教师工作的独特性与规律性建立专门的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管理与评价制度上,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不能用机械教条的标准去评价男教师的工作。总之,学前教育职业利益以及幼儿教师具体利益的制度性获得与保障是吸引男性从事幼教工作,进而实现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均衡配置的根本性保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