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上语文《三黑和土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
资源ID:30858400
资源大小:257.5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六上语文《三黑和土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三黑和土地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耙”“荞”等5个生字,通过结合语境、借助背景资料,理解“疙瘩”“耙”“蹚”“打完场”“公粮”等词语意思,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二)借助关键句,梳理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三)结合诗句,通过借助资料、感情朗读、拓展阅读等方式,体会农民重获土地后的欣喜。二、教学准备学习单,课件。三、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语言风格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2.感受语言口语化。(出示句子)每一块土疙瘩(g da)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pá)了一遍地主骂:蹚(tng)坏了他的庄稼。(1)指名读句子,读准字音,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新词意思。(2)引导学生发现“疙瘩”“耙”“蹚”这三个词语的共同点。(口语化)(3)引入资料,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这首诗是作者苏金伞在1948年入解放区所作,长期解放区的农村生活,他的语言风格也有所改变,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4)到文中再次寻找口语化词汇,借助资料理解“打完场”“公粮”。(打完场:是指从庄稼收割之后再到脱壳的过程;公粮:指农民种地用一小部分粮食交税,现已取消)3.感受押韵。(1)出示第一至第三小节,分别指名读。(2)朗读发现。读读每小节第二和第四行最后一个字,有什么发现?(押韵)(3)迁移。像这样的押韵,在后面每个小节都有所体现,再次快速读一读,找一找。(4)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朗读。(5)教师小结。这篇文章语言直白,大体押韵,节与节之间换韵,朴素的语言不妨碍诗意。(二)默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情感1.教师讲解作者写作背景。农民以前是没有土地的,只是给地主种地,受地主剥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了土地革命,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1)借助学习单,默读思考:课文最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学生反馈交流。3.引导换词,初步体会三黑的情感。(1)引导。了解了课文内容,如果把题目“三黑和土地”中的“和”换成另外一个字,你会换成哪个字?(2)思考并交流。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为什么开篇先写农民对土地的态度,然后再写三黑?(3)教师小结。三黑是众多农民中的一个代表,所有的农民都和三黑一样热爱土地,憧憬新的美好生活。(三)研读诗句,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1.研读第一至第三小节,想一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农民对土地的热爱?2.交流反馈。(1)预设一。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引导学生分别删去“一就”“连头带尾巴”,对比原句,体会农民重获土地时急切、激动的心情。播放电视剧老农民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农民重获土地时的欢喜。指导学生朗读。(2)预设二。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反复用“恨不得”?引导学生走进农民的内心:在农民心中,土地就是生命。指导学生朗读。3.教师小结。抓住关键句,能帮助我们感受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四)迁移方法,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1.默读第四至第十五小节,想一想:从哪里感受到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也试着抓关键句体会体会。2.组织交流,相机指导朗读。(1)预设一:抓住第四小节的关键词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三黑的不辞辛苦。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换成“一整块地”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三黑对土地精心照料。可以将“每一寸”“每一块”换成“所有”吗?为什么?(2)预设二:探究两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比喻句。出示土地图片,引导学生作比喻。看到这样的土地,你会把它比作什么?看上去像_。这么松软的地,像简直是_。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比喻,而把它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张软床”?引导学生走进三黑内心。看着这样的土地,三黑心里会想什么?(3)预设三:第十一、十二小节三黑的回忆与拥有土地的现在对比。引发思考。同样是写逮蝈蝈,这两个小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情感。教师小结。这里穿插往日没有土地的不幸,更衬托出三黑重获土地的欣喜。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五)联系阅读链接,提升对土地的认识1.(播放音乐)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在歌曲中,我好像看到了_的画面。2.学生反馈交流。预设:丰收、喜悦、希望3.到课文和阅读链接在希望的田野上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这种丰收和喜悦?4.联系生活,交流对土地的新认识:结合在生活中碰到的与土地有关的事件,说说人类和土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附板书:三黑和土地爱翻地畅想附学习单:三黑和土地学习单1.默读课文,借助文章关键句补充下面内容。农民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2.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听了这首歌,我好像看到了_的画面。少年闰土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写“郑”“拜”等12个生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二)能抓住关键词句,利用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朗读、讨论等多种方式立体感知闰土形象。(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背诵第一自然段。二、教学准备课件。三、教学过程(一)揭题,借助资料了解作者1.初识鲁迅。(1)学生说说对鲁迅先生的了解。(2)(出示单元篇章页上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学生读这段话,谈对鲁迅先生的新了解。2.揭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去认识一位海边少年闰土。(板书课题)(二)利用导图,理清文章脉络1.初读全文,梳理事件。(1)快速朗读课文,借助课后习题,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闰土写了哪几件事?在旁边写写批注。(2)交流反馈并相机板书。(预设:相识、相处、离别)(3)这几件事中,给文中的“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预设:相处)(4)引导交流。为什么“相处”让我“印象”最深?预设:篇幅长(第六至第十八自然段);因为闰土给“我”讲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新鲜事。2.思维导图助力内容概括。(1)按要求阅读。(出示学习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第六至第十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闰土告诉了“我”哪几件新鲜事?并完成思维导图。(2)学生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分享。(3)交流反馈。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看跳鱼儿。(相机板贴)(4)小结。刚才我们借助思维导图,知道闰土告诉了我“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3.聚焦“瓜地刺猹”。对于文中的“我”而言,这四件新鲜事,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说说你的理由。(1)指名交流。预设:“瓜地刺猹”。因为课文第十至第十五自然段都在介绍瓜地刺猹,课文的开头也描写了这件事。(2)过渡。是呀,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描写了这件事,可见作者对这件事印象至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三)品读“瓜地刺猹”,感受闰土形象1.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按要求阅读。(出示学习任务二)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在“瓜地刺猹”中,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少年闰土?(2)交流反馈。预设:勇敢、果断、机智、机敏、细心、大胆、厉害、能干(相机板书)(3)指生朗读,教师评价。预设:通过你的朗读,闰土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了还有谁也想来试试?2.再悟形象,体会写法。(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眼前的这幅画面发生了什么细微的变化?预设:画面中的闰土似乎动起来了,不是一个定格的画面了.(2)学生自由读读这一段,想一想:鲁迅又是怎么把这段文字写活的?预设:有环境描写,还有动作、外貌描写。3.动静结合,感悟形象。(1)体会静态描写。(出示句子)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圈出句子中描写的事物。(天空、圆月、沙地、西瓜)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是一片怎样的天地?(宁静、辽远)(板书:环境)指名朗读。过渡。在这样宁静的夏夜里,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2)体会动态描写。(出示句子)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圈出动词,说说通过这些动词读出了什么。(板书:动作)学生读句子。(3)说说这一段文字描写的秘密。(板书:一静一动)(4)小结。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采用环境烘托、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塑造了一个勇敢、果断的少年闰土形象。4.朗读成诵,感知层次。(1)男女生合作读,齐读。(2)借助插图,尝试背诵。5.小结过渡。在一动一静之间,一个矫健、勇敢、果敢的少年闰土形象在我们心中定格。(四)兴趣指引,写法迁移1.说说这四件事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2.找到相关文字读一读。3.仿照第一自然段环境与动作相结合的写法,发挥想象,写一写你最感兴趣的场景。4.交流分享。5.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课文,通过圈画关键词的方式,梳理了“我”与闰土由相识、相处到离别的过程,重点概括了闰土给“我”介绍的四件新鲜事,并学习了“瓜地刺猹”动静结合的写法,认识了一位勇敢、果断、富有活力的少年。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我”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少年闰土的形象。附板书:少年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