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建构.docx
-
资源ID:30861397
资源大小:2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建构.docx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建构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建构 林秀丽 【摘 要】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利益相关者。论文通过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要实施并完善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制度,要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并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就业质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 【Abstract】 Schools, graduates, employers and par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keholders in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implement and improve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stakeholders" participation.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exes should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value needs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and different evaluation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Keywords】stakeholder; employment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on; evaluation system 1 引言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弗里曼在其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1984年)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的目标实现的人,或者自身受到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人”1。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关注其直接相关的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更要关注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随后,该理论不断被拓展运用于其他领域,如教育领域。根据美国学者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一书中对与大学有利害关系的最重要群体(教师、行政主管和学生)和重要群体(董事、校友和捐赠者)的论断,结合毕业生就业质量工作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利益相关者。这四类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建构更满足最重要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这是本研究尝试探讨的问题。 2 高职院校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2.1 高职院校拥抱职教改革、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 职业教育是教育现象、社会现象、经济现象三合一的教育形态,它的使命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它的重要功能是促进就业、稳定民生,它的主要实现方式是将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源源不断输送到企业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为此,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质量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教育质量提升的举措,最具标志性的是20XX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反馈。高职院校每年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社会了解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成效的重要窗口,是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拥抱职教改革、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要明确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关注他们因其利益相关性不一样所导致的评价侧重点不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关注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共建、校家共建,共同培养出“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给予不同禀赋、不同兴趣、不同能力的个体创造实现个人梦想的广阔空间。 2.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就业质量提升空间大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对20XX届本科、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质量和20XX届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的职业发展质量进行跟踪评价。通过对报告进行解读,本研究认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但就业质量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从就业数量看,20XX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较20XX届(92.2%)下降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较20XX届(91.2%)上升0.8個百分点。从就业质量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在就业满意度方面。20XX、20XX届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分别为68%、69%,均高于同期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满意度(分别为65%、66%)。其次,在薪资水平方面。20XX、20XX届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分别为4042元、5135元,相比同期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分别为3409元、4112元)有较大优势。同时,20XX届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分别为7441元(增长了3399元)、6005元(增长了2596元),本科毕业生的优势明显。再次,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方面。20XX、20XX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相关度分别为69%、71%,均高于同期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相关的(都为62%)。最后,在就业稳定性方面。20XX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为23%、42%,20XX届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转换职业的比例分别为31%、49%,转换行业的比例分别为35%、50%。数据表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明显高于高职高专毕业生。 3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利益相关者是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家长。这四类利益相关者因其利益相关性不同导致评价的标准有所区别。本研究通过对某建筑类高职院校进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调查,初步梳理出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评价标准。 3.1 学校视角的评价标准 学校一般通过就业率高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专业对口度来评价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首先,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体现的是毕业生及时、充分的就业情况,是评价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办学效果的硬性考核指标,与招生计划、专业调整、经费拨款挂钩。高职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统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率,一般指的是初次就业率,即每年7月31日统计的就业数据。毕业生就业率,某种程度上是高职院校“为各行各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考核点。其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能否培养出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业态新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社区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是檢验高职院校“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人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这一新时期价值定位是否实现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主要通过毕业生毕业后的职业流向、行业流向和区域流向来体现。最后,专业对口度。这是检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度的关键指标。笔者所在学校近三届就业的毕业生中,分别有88.95%、88.57%、90.09%的人在广西的建筑行业从事施工员、预算员等工作,专业对口度较高。 3.2 毕业生视角的评价标准 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最真实主观感受就业质量的高低。毕业生评价自身就业质量的高低主要基于职业期待吻合度,包括人职匹配度、工作的意义感。当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储备相匹配度,与职业的适应性越强,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业回馈越满足时,就更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工作中获得更强烈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就业质量就越高。 首先,人职匹配度。根据帕金森的“特质因素论”和霍兰德的“霍兰德类型”理论,人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匹配一方面包括特质匹配,即个人的兴趣、价值、性格等特质与职业的匹配。匹配度越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会比较高;另一方面,人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匹配还包括能力的匹配,即个体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匹配。匹配度越高,个体的工作胜任度和满意度会比较高。其次,工作的意义感,即毕业生在工作中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认可的方式可以是用人单位提供的比较满意的工作条件,也可以是看得到的职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包括用人单位提供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社会保险等)和工作环境(包括工作安全、工作氛围、工作时间等),发展空间包括了薪资涨幅度、培训和晋升机会。好的工作条件直接作用于毕业生的工作心里状态,激发毕业生积极对待工作;职业发展前景决定了毕业生是否愿意在一个单位持续发力,影响组织的稳定性。 3.3 用人单位视角的评价标准 如果说毕业生是高职院校用三年时间孵化出来的一款产品,那毕业生迈向用人单位就是产品变成商品的过程,用人单位有权利站在需求方的角度检验这款商品是否有瑕疵,检验的标准一般为工作的质量、工作的态度。 工作的质量是指毕业生依靠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为用人单位提供的技术、服务所创造的价值高低。价值越高,工作的质量越高。这种价值既体现在当前工作的适应性,更体现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劲。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一般都比较短,但因普遍缺乏理论基础和思考能力,造成发展后劲不足。工作的态度主要通过企业文化认同度、职业精神体现。企业文化是一家企业的灵魂,要求它的员工必须百分百推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忠诚等职业精神,是任何一家企业选人都非常重视的标准。 3.4 家长视角的评价标准 家长最重视的往往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是否得到相应回报,典型表现在孩子所寻找的职业的社会声誉,包括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待遇、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就业单位是国企还是民营,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工作是稳定还是不确定,工作环境是优越还是恶劣,工作地点是在大城市还是小乡镇,月收入水平是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还是低于平均水平?等等这些,都是家长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标准。 4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建构 4.1 实施并完善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制度 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拥抱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诊改工作的必然举措。随着高职院校整改工作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到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建构起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等多元参与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和评价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职院校要明确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过程如何管理以及评价结果如何应用”这几个问题,要明确学校是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工作的重要主体,根据不同评价客体采取对应评价方式;要根据高职学生普遍的职业成长规律,分别进行学生毕业半年后、毕业35年后的就业质量跟踪评价,并进行持续性的对比分析;要在把握本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借力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共同研究制定不同评价客体的评价指标,开展科学客观的评价工作;要加强信息化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就业质量评价过程中的监控;要在广泛开展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将分析结果运用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 4.2 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 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期待不同,进而评价标准也不同。学校更关注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毕业生更关注自己的价值是否得到体现,用人单位更关注毕业生给组织带来的价值,家长则更关注自己三年的教育投资是否得到相应甚至溢出的回报。这四类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共同构成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整体、客观评价。高职院院校在实施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机制时,要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性,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和侧重点,建构起更大程度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学校的评价指标要重点关注就业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专业对口度。就业率不仅要关注初次就业率,更要关注半年以后的就业率。这是因为现实中,有很大部分学生在拿到毕业证后离职,并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不就业、慢就业。关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状态和就业率,能更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其次,毕业生的评价指标要重点关注就业机会、人职匹配、工作条件和职业发展。就业机会指的是毕业生的就業能力、工作获得的方式、求职供需比例等,反映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和求职竞争程度;职业发展部分,关注是否获得广泛的岗位培训机会,以及相应的晋升机会。再次,用人单位的评价指标要关注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既看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所拥有的资源能带组织带来的价值,更关注毕业生的工作态度,是否敬业爱业、诚实守信和富有责任感。最后,家长的评价指标则更多关注家长对教育投资回报的主观感受,如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是否带给家长自豪感。 4.3 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侧重点所有不同,采用的评价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方能尽最大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评价结果。首先,学校层面。学校在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时候,应重点关注各学院(系部)的就业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就业质量的保障工作有序进开展,可以通过就业评估的方式进行。学校可以借助“外脑”进行本校各学院(系部)就业工作诊断,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就业帮扶举措、就业统计真实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核实就业率、工作对口度等就业质量信息。其次,毕业生层面。由于毕业生的面广,学校可以借力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开展毕业生短期、中期就业质量调查。再次,用人单位层面。学校要对每一个专业大类中常年录用本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当面访谈、网络问卷调查。学校可以借助每年的校企合作相关活动、双选会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评价,挖掘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了解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最后,家长层面。每年七八月,按专业学生人数的1%抽取学生家长,培训一批访谈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了解家长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庄国波,陈麦玲,孙彩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XX(36):170-172. 【2】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XX,000(003):38-4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