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呼吸道传染病知多少.docx
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_呼吸道传染病知多少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_呼吸道传染病知多少 三月料峭四月微寒,我们迎来了绿阴幽草胜花的五月。然而,在这“红似火”“绿如蓝”的夏之初,随同怡人的风景与气候一起到来的,却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猩红热等。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是其常见的病原体。 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症状影响全身,包括畏冷发热、全身酸痛、头痛、骨痛、肌肉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咳嗽、鼻塞流涕等,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他并发症,可以致命。 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被感染者从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疾病传播上有重要意义。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经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以甲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快。三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即得了这一型流感后,仍可能得另一型流感。 流感的流行特点是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约68周),常沿交通线传播。流行规律一般是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甲型流感约23年发生1次小流行,也可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根据世界上已发生的4次大流行情况分析,一般1015年爆发一次。乙型流感呈局部爆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以散发为主。此病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见到流行。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全身皮肤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麻疹黏膜斑为特征。严重者可并发喉炎、肺炎、心肌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型麻疹病死率较高。 本病传染性极强,发病以冬春季为多,全年均可发生。人类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麻疹病毒后90%以上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过去麻疹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尚未消失,很少患病。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此发病年龄后移。目前麻疹患者多见于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甚至可形成社区内流行。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病毒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因其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而得名,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风疹病毒在体外生存力很弱,但其传染性却不亚于麻疹。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打喷嚏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患。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获抵抗力)易感。 患儿从接触感染到出现症状,要经过1421天。病初12天症状很轻,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发红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患儿口腔黏膜光滑,无充血及黏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左右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次日,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如猩红热样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患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嬉戏如常。风疹与麻疹的最大区别是全身症状轻,无麻疹黏膜斑,伴有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预后较好,并发症少。但孕妇(4个月内的早期妊娠)感染风疹病毒后,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先天性风疹而诱发畸形,如失明、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和小头畸形等。因此,孕妇在妊娠早期应尽可能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同时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一旦发生风疹,应考虑中止妊娠。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亦称痄腮,俗称猪头疯。在春季常见,人群普遍易感。但1岁内婴儿体内尚有来自母体的抗体,多数成人曾患显性或隐性感染,体内亦有一定抗体,所以约90%的病例为115岁的少年儿童(成人少见)。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以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接触病人(传染源)后23周发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面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 百日咳 百日咳俗称鸡咳、鸬鹚咳,是由百日咳杆菌(百日咳博尔代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 本病遍及世界各地,一般呈散发状,在托幼机构和学校中可发生集体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可延至春末夏初,甚至高峰在6 、7、 8三个月份。病人和无症状带菌者是传染源,从潜伏期到第6周都有传染性,通过飞沫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约2/3的病例是7岁以下小儿,尤以5岁以下者居多。婴幼儿从母体得到的特异性抗体极少,最为易感,且易发生窒息危及生命,在死亡病例中,5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占40%。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猩红热 此病是由(乙)型A群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也可引起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创伤处或产妇产道而引起,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发,以515岁小儿居多。新中国成立后,该病发病率下降,病死率已降至1%以下,重型已很少见。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抗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抗菌免疫主要来自抗M蛋白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可抵抗同型菌的侵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和脑实质损害,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发起病,治疗不及时可迅速致死。 该菌借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在空气中传播,因其在环境中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亲吻等,也可引起2岁以下婴儿感染。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从2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发病少见。带菌者及被感染的病人,血液中的杀菌抗体IgG、IgM、IgA升高。该抗体除对同群病原菌有杀菌作用外,对异群脑膜炎双球菌也有杀菌效力。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的群特异性抗体效价较低,只能保护机体免于发病,不能防止再感染。 发病从上年11月份开始,次年3、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其他季节有少数散发病例发生。由于人群免疫力下降,易感者的积累,以往通常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8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流行与室内活动多、空气不流通、阳光缺少、居住拥挤、患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