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4篇.doc
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4篇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4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教学目标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三、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环节一:读1、范读、生跟读。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3、找同学读,齐读。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环节二:赏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资料补充: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资料补充:宴会 、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胡旋女环节三:悟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四、课后反思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本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2课时安排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教学难点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板书:竹里馆指名读,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2、看图说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觉? 3、齐读诗名指名读设问导读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课时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2、自读古诗,读通句子,学习生字3、交流生字记字方法。4、朗读古诗。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交流,你了解到了什么? 读诗,学生字,交流合作探究师: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他告诉我们什么呢?1、读注释,借助注释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3)深林:指“幽篁”。(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2、交流(1)诗句中写景的: (2)写人的: (3)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出示译文,指名读,齐读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比较鉴赏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业试着鉴赏一下: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2 苏轼赞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对于田园诗的鉴赏,应指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感受诗人的人生追求,教师更要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把学生带到寂静的“田园”中去品味。3重点难点透过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王维田园诗鉴赏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1、知作者: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3、品诗句4、体诗情: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三、学生分小学小组,自主合作赏析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四、拓展赏析诗歌。1、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配乐阳关三叠)2、竹里馆山居秋暝用自己熟悉、相宜的曲调唱出来。五、课堂小结诗海泛舟,撷取明珠。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学会品诗,提升品位。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4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深林:指“幽篁”。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创作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赏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