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合集9篇.doc
语文教案合集9篇语文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赏析文章的语言、结构、人物思想美。女诗人舒婷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一件发生在师生间的往事,使学生们陶醉在充满诗情诗意的语言氛围中,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有人曾经说过,读中国舒婷文字,是培养人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最好途径,而我还要加上一句:也是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必不可少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生推荐美文:帽子的故事、分数,并点评。 二、导入:同学们所讲的老师故事真是让人感动。今天,我跟着当代女诗人舒婷走进她的梦一般的中学时光,摇响她记忆中的小铃,在闪烁的银河里,追寻着星空中一颗最亮最亮的星星。 三、感受语言美: 通读课文,结合旁批,说出你最有印象的句子、段落。并说说为什么? (从动词、修辞、表达方式入手,感受作者的生花妙笔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童真、童心与童趣。) 四、探究: 1、文章的中心人物是谁?为什么?结全课文内容,请用下面句式造句: 的我,因为。 2、如果把题目改成难忘那颗星,那么中心人物又是谁?结全课文内容,请用下面句式造句: 的林老师,因为。 五、总结写法: 1、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三个意外。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2、语言生动风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许多比喻名看来信手拈来,不仅新颖、传神,而且妙趣横生,大大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课后反思: 学了本文,在学习上、思想上对学生来说应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启发?对我自己,又应有什么启发?用杜甫的一首诗作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节课的欣赏歌曲欢乐颂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大师贝多芬对人类音乐艺术的伟大贡献。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模仿、感知和创新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及肢体间的协调能力。 3、通过学习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课型:综合型 教学重点: 1、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贝多芬、学习贝多芬与社会与疾病、与命运抗争到底的伟大人生观。 2、感受4/4拍子的强弱规律并能应用到歌曲当中去。 教学难点: 1、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弱拍起的唱法,注意节奏的稳、准。 2、在歌曲中能够唱出强弱感觉。 教学方法: 分组竞赛的情境式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电子琴、录音机、实物幻灯。 教材及学生分析: 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词取自德国大诗人席勒于1785年所写的同名诗。把声乐放进交响乐里,在贝多芬的那个时代是一种大胆的创造。由于原唱需要一个多小时,而且听的不是很清楚,为了不使学生有枯燥的感觉,我在网上下载了学生乐于接受的黑鸭子组合演唱的欢乐颂给学生欣赏。初一的学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了使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我设计了四轮竟赛贯穿整节课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了附和学生爱唱流行歌曲的心理,选取了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健康向上、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加入本节课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并向我校教改课题情境式教学法靠拢,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主题音乐,我选用了初中一年级音乐课本第三课的欣赏必听曲目欢乐颂和学生们喜欢的流行并健康的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进行教材的重组和加工,并在整节课中始终贯穿分组竞赛的情境式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欣赏歌曲中引领学生加入动作感受4/4拍子的强弱规律。 语文教案篇3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导朗读第一句。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指导朗读第二句。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齐读一二句诗。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预设二:美酒故人 、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地图。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出示课件。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品酒 v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指导朗读。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齐读三四句诗。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语文教案篇4 第一单元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稚子弄冰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村晚无忧无虑 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读环节还是不够多。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ng(明晃晃)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祖父的园子 难忘童年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找出信息,便于我们从中体会情感,不足之处就是因为文章篇幅较长,真正读的环节不多,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引导体会情感的环节了。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xx),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n(燕园)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月是故乡明 赞美月亮,思念故乡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故文章一些诗句来源不能一一点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理解诗中的词语。 2、学会正确使用标点。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读儿童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谜语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有一则谜语,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听仔细了:有人不说话,肚里学问多。有字不认识,就去请教它。(一起说) 字典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如果你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只要是它知道的就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它字典公公。字典公公的家很大,里面的家族成员可多了。可是有一天,字典公公家里发生了争吵,吵得可热闹了。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字典公公家了解一下这场争吵?(想)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一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这首儿童诗 三、指导诵读 1、出示诵读要求。 一读通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懂理解词语,读懂大意。 三读好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2、读通。 (1)初读全文。 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得字就读读上面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2)检查读课文情况。 读得怎么样了?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课文吧。每人一小节,谁愿意读? (3)指导停顿。 师生合作读,学生用铅笔画上停顿符号。同桌一人一段互相读。 3、读懂。 (1)课文已经基本读通了,下面清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有不理解的词用笔标出来。 (2)交流解析难理解的词语。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反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理解。 报告: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 主角:主要角色、主要演员、主要人物。 不可开交:无法结束。 片面:偏于一面,不全面。 强调:着重提出。 4、听录音。 读得怎样?你想读得像他一样好吗?我们一起努力! 5、读好。 (1)第一段。 师:刚刚我们听了课文的录音,你知道字典公公家里是谁在争吵了吗?一起说:“标点符号”。 师:对,诗歌的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了。谁来读读第一小节。(指名读齐读) 指导抓住重点词语的朗读。 (2)第二段。 师:哎呀,真够吵的!出示插图看它们的眼睛瞪得多大,听它们的嗓门提得多高。感叹号拄着拐杖,小问号张大耳朵,调皮的小逗号急得蹦蹦跳。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第2小节,看看你能不能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读出标点符号们的神态和动作。 指导读,可加上动作。 (3)第三至七段。 师:这些标点脸红脖子粗的,它们在吵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诗歌第37小节。注意读好语气。 师:课文里讲了哪些标点的争吵? 你喜欢哪个标点符号呢?读一读,如果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4)第八段。 师:就在大家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谁来发表意见了? 指导读老人的口吻。 (5)第十段。 师:小朋友,你听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心里想的啥,能不能让我知道? 交流。 (6)第九段。 字典公公告诉我们:(齐读) 6、分角色朗读。 旁白、感叹号、问号、顿号和逗号、省略号、句号、字典公公 师:瞧!通过我们的努力,已经将这篇课文读得如此动人。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欣赏一首儿歌标点符号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看这首儿歌里提到了哪些标点。(交流) 这学期我们已经开始学写作文了,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作文中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能借助图学会复韵母a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Yuan能认请形,能读准它们的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