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分析(6篇).doc
经济运行分析(6篇)(篇一)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抢抓全省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机遇,深入贯彻_“两山”大会精神,大力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聚力开展“产业培育大比拼、项目建设大比武”活动,经济运行呈现稳中见快、稳中向好的新气象,一季度gdp增速高于全国、高于全省、高于_,顺利实现有速度、有质量的“开门红”。一、一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点(一)经济赶超赶出新高速。主要经济指标超预期增长,gdp增速位列_第三。初步核算,全市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87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自去年二季度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增长,比年度预期目标高2.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_、全省、全国0.2、2.3和3.6个百分点。23项排名的经济指标中,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2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列_市前三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指标在_排名4-6位。在_市排名前6位的指标共18项,占比达75%。(二)产业培育育出新优势。一是生态农业平稳发展。不断做强做优“竹茶菌蔬”等主导产业,做精做特“蜂果药”等特色产业,一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4亿元,同比增长2.0%。突出农旅融合,新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5个,提升农产品旅游地商品转化数7个,实现农产品旅游地商品营销额2亿元,“_山耕”产品营销额2.33亿元。二是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一季度,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2.5%,在_排名第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3%。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6.1%、14.7%和10.5%,新产品产值增长42%,列_市第3位。研发投入不断增多,实现规上企业研发费用4072.5万元,增长106.7%,增速列_市第1位。主导产业增势强劲,汽车空调零部件、竹木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分别实现规上工业产值增速21.4%、10.7%、32.7%。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6.6%,利润总额增长87.1%。实现出口总额6.59亿元,同比增长27.6%。三是服务业主引擎地位突显。制定出台_年龙泉市拟上规上限服务业企业培育库,创新开展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申报工作,一季度,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6亿元,增长11.4,增速居_第2位。其中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均增长15%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1亿元,同比增长9.7%;电子商务网络销售额5.2亿元,同比增长24.8%;商品房销售面积6.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3%。四是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持续开展“不灭窑火”和乡村文化漫游节等系列活动,举办“海丝之路·南海一号龙泉青瓷归源展”,白云岩景区、上茶街茶主题文化街等,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本地及江浙沪地区游客慕名而来,一季度实现旅游总收入19.56亿元,同比增长31.7%,增速列_第2位。(三)项目比武比出新业绩。聚力开展项目谋划、选商引资、项目攻坚、政策处理、争项争资、土地保障大比武活动,举行扩大有效投资重点项目集中开(复)工活动,御江府、江南华府、静脉产业、铁路站前区块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汽车空调检验中心、绿道建设项目以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一大批项目加快实施,彻底扭转了去年以来投资低迷的状态。一季度,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2亿元,增长13.2%,增速比_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2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增速提高18个百分点,在_排名从2月份第8位跃升为第3位。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民间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4.3%,在_排名第3位;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2.6%,增速列_市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1%。一季度,我市实际利用内资3.6亿元,引进项目6个,落地项目3个,投产项目6个。项目争取成效明显,4个项目列入全省_年大花园建设项目库,21个项目列入全省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项目库;5个项目列为省重点项目;龙商鞋产业基地、瓯江文化休闲康养中心和九姑山休闲康养产业基地等5个项目申报列为省市县长工程。(四)民生改善改出新面貌。一是居民收入持续领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稳企业稳增长,不断扩大就业,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一季度,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3元,同比增长10.3%,增幅列_第1位。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5元,同比增长9.4%。二是城乡环境持续改善。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保卫战,一季度,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0%,位列全省第一;空气优良率为10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2.3。披云桥重建工程完成木廊桥项目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城东综合体完成项目备案、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八都镇双溪口村、岩樟乡柳山头村等5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启动建设。三是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实现民生支出12.81亿元,增长32.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2%。南大洋小学、城东小学、龙泉二中扩建、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二期)等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安泽园项目、中医院迁建工程等前期工作稳步开展。秀洲龙泉粽叶基地启动仪式顺利举行,杭州萧山中医院龙泉分院在龙泉市中医院挂牌成立。二、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困难和问题一季度,gdp增长10%,主要得益于工业、建筑业、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四大核算指标均较快增长,分别拉动gdp增长2.9个、0.9个、1.5个、2.6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提早下达、增加抵扣提早开票出货等有利因素,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较快,但后期持续保持较高增速困难较大。涉及建筑业核算的建筑业总产值数据将面临统计数据修订,预计从二季度开始,会出现一定幅度下降;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因后期项目土地费的计入也可能放缓增速。这些主要核算指标面临下滑风险,可能导致后期gdp增长放缓。(一)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需引起关注。一是二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较少。近两三年来我市没有工业大项目落地投产,工业招商项目依然存在“签而不建,建而不快”现象。二是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下降。一季度,完成工业投资1.67亿元,增长_.7%,但投资总量仍然偏小,工业投资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16.7%,比_年全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2.4%)下降了5.7个百分点。三是制造业贷款占比较低。3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0.16亿元,同比增长1.2%,仅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2.8%。虽然增速列_九县(市、区)第3位,但总量仅列第5位。(二)项目投资中潜在的问题需引起关注。一是今年我市房地产项目土地费预计较往年有所增多,房地产项目土地费占总投资比重加大,影响二产核算指标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下半年gdp增长影响较大。二是项目推进依然受政策处理、土地保障等要素制约。全市项目推进中,政策处理的顺利与否依然是项目推进的第一制约因素,同时土地转用和土地指标也不能全面保障项目推进。安仁镇昌文区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解决约90亩土地规划调整和农转用指标;龙商鞋产业回归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需要在政策处理和土地指标上予以充分保障。(三)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需引起关注。一是企业高层次的用工人才较缺乏,用工成本较高,随着机器换人的加快推进,企业对低层次的工人需求大幅减少,但对较高层次的人才十分需要,但本地人才较少,外地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例如国镜药业等企业对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人需求存在较大缺口。二是由于交通条件相对滞后、路程较远,造成企业物流成本较高,我市大部分企业生产原材料要从外地采购,例如圣泰、置信等_企业因物流需在_方向中转,而龙泉至瑞安的客车及物流已取消,只能选择专车用于运输,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三、下步工作打算总体来看,一季度我市经济运行呈现良好开局,经济增速高于预期,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下阶段,要持续深入打好稳企业、增动能、保平安组合拳,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巩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确保全年经济社会预期发展目标顺利完成。(一)以产业培育大比拼为载体加快绿色产业发展。一是开展生态工业大比拼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不断深化“生态工业第一经济”理念,通过比规模、比投入、比效益、比创新、比提升、比服务,充分调动各工业开发主体及相关部门积极性,营造争先进位的氛围,培育壮大生态工业产业,推动生态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继续深化民企大服务,组织实施“稳企业、增动能、强信心”精准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百名涉企干部进企减负服务、百场企业人才招引交流服务、百名专家进企科技创新服务、百名银行人员进企金融服务、百场企业人才培训服务。大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确保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力争12%;工业投资和重点技改投资均增长15%,力争20%。二是开展剑瓷产业大比拼加快发展剑瓷产业。坚持剑瓷文化“第一特色”不动摇,统筹推进剑瓷“八园”建设,投入使用青瓷文化园、剑瓷电商园,拓展提升剑瓷科创园、青瓷创客园,加快推进青瓷孵化园、创新工坊(青瓷产业园三期)建设,开工建设宝剑文化园,谋划打造剑瓷文化对外交流园,确保剑瓷规上产值增长15%,力争增长20%;剑瓷税收增长15%,力争20%。三是开展科技创新大比拼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坚持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不动摇,实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力争达到1.85%。确保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工作考核及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等各项指指标保持较快增长,为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二)以项目建设大比武为抓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开展项目谋划大比武。健全完善“一把手”项目谋划制,重点聚焦大交通、大产业、大民生和大能源等领域,全面营造“重大项目大家谋”的良好氛围,持续推行市长(常委)和乡镇(街道)、部门“一把手”工程,开展全市项目谋划大比武活动,评选优秀谋划项目,重点加强要素保障,着力启动实施一批,确保项目谋划出实效。二是开展选商引资大比武。突出招大引强选优导向,抓好“重点盯引”项目及抓签约、抓落地、抓投产“三抓”项目库建设,加大工业招商,全年完成生态工业实际利用市外内资10亿元以上,确保全面完成_市下达的招商引资年度目标任务。三是开展项目攻坚大比武。全年重点推进59个重点建设项目、38个重大项目前期、233个政府投资项目,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确保完成省重点项目、_市重点建设项目、_市重大项目前期年度目标任务。四是开展政策处理大比武。加快做好项目土地和房屋征收政策制定以及任务落实,及时下达项目建设政策处理、土地和房屋征收计划,着力解决项目政策处理过程中的征地、拆迁、安置和历史遗留问题,确保新建项目按时间节点顺利开工、续建项目无障碍施工。积极探索合作开发、以房换地等工作方式方法,有效落实因原预征收土地产生的留用地,切实加快322国道、宝剑小镇等项目建设。五是开展争项争资大比武。积极争取先进荣誉称号、优惠政策、土地指标、省级试点和全局性大项目,有效实行正向激励,对争取到交通、能源、环境等基础性、全局性重大项目,力争竞争性分配资金增长15%,完成争项争资10亿元。六是开展土地保障大比武。用足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等政策红利,高效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全年确保完成垦造耕地6000亩,力争7000亩。(三)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平台加快激发改革活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等,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制定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启动以村为单位全域自然资源与生态产品评估,梳理编制生态产品目录和生态信用“正负面清单”,建立健全gdp与gep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工作机制。继续念好“山”字经,补齐“水”短板,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推进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深入总结发掘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提供更多龙泉特色、龙泉经验、龙泉样本。(四)以大花园典型创建为契机加快美丽城乡建设。深入实施“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全力创建全省首批大花园典型示范县。深入推进“百河综治”行动,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治理等行动,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积极推进_国家公园创建,加快打造全国首个国家公园设立标准试验区。深入推进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和美丽园区建设,不断巩固“污水零直排区”成果,确保高效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力争创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示范县。加快推进城东综合体建设,加快建成九姑山环形绿道和叠嶂楼主体工程、黄灌防洪堤景观二期等项目。积极推进“瓯江山水诗之路”建设,加快把我市打造成瓯江文创产业带、瓯江山水诗之路黄金旅游带。(五)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大众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确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低收入农户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实施社保卡办理惠民工程,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优化幼儿园布局,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加快南大洋小学、城东小学等项目建设,尽早开工建设第四中学扩建工程,加快谋划实施第五中学。加快推进医共体建设,按照二级甲等标准推进中医院迁建,谋划建设月子中心。同时加快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体育中心、安泽园等项目。(篇二)今年以来,自治县党委、自治县人民政府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市会议精神及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富民强县统揽工作全局,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力促县域经济保持稳定发展。_年,_县经济总体保持稳中有进。一、全县经济运行基本情况_年,_县地方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2508元,同比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_2元,同比增长9.5%。从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占26.1%;第二产业占19.5%;第三产业占54.4%。从各产业拉动gdp情况来看,第一产业拉动0.8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4.1个百分点。从各产业对gdp的贡献情况来看,一产贡献占14.7%,二产贡献占17.0%,三产贡献占68.3%。二、经济运行主要特点(一)第一产业保持增长受“非洲猪瘟”影响,全县生猪存出栏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全县各有关部门积极落实“菜篮子”各项措施,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3.31亿元,同比增长3.4%,较去年下降0.2各百分点。农业方面:农业实现总产值9.63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5.2%;优质蔬菜、特色水果、坚果和中草药的种植是拉动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产值来看。蔬菜增长5.3%,水果增长27.4%;坚果增长4.8%,中草药材增长6.4%,茶叶增长3.6%。特色水果增幅较大,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林业方面:林业实现总产值2.76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4.3%。全社会竹木采伐较去年同期增长12.1%,有效拉动林业增长;但林木的培育和种植同比下降14.1%,林业部门要引起重视。畜牧业方面:牧业实现总产值6.63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4.1%。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猪的存出栏降幅较大,但牛、羊、禽出栏有很大的增长。全年生猪出栏13.02万头,回落28%,肉牛出栏2.49万头,增长83%;羊出栏8.55万头,增长10.3%;家禽出栏218.9万只,增长37.5%。其中鸡出栏186.86万只,增长44.36%。今年受气候因素影响,蚕茧产值同比下降1.9%,蚕业办要及时做好明年的工作计划,做好数据监测,及时预警。渔业方面:渔业实现总产值3.12亿元,增加值同比下降3.2%。(二)第二产业有所回暖。全县工业持续下滑,全县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7.1%,较三季度年(-11.7%)收窄4.6个百分点;全县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较三季度年(-8.2%)收窄6.4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同比增长37.3%,是拉动第二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方面: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5.5%,较三季度(-24.2%)收窄8.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1%,较三季度(-17.1%)收窄13个百分点。_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在库企业23家。从1-12月累计数据看,总产值较去年下降的有18家,占在库企业78.3%。从企业减产、停产原因看,我县工业主要以高耗能工业为主,受环保政策影响,部分停槽技改,部分企业停产,产值大幅下滑。建筑业方面:20_年新增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家,全县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3%,有效拉动我县建筑业增长,是拉动第二产业止跌回升的主要动力。(三)服务业稳定增长。_年,全县服务业市场稳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从行业来看: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稳定增长,增加值增长4.8%。2.全县市场消费较为活跃,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4.0%;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9.5%;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6.7%;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8.6%。3.金融运行保持稳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6%;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4.房地产业继续保持下滑,增加值同比下降27.9%。其中:商品房(含期房、现房)销售面积下降35.6%,房地产业单位从业人员下降30.1%,房地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下降28.0%。主要原因是:从_年至今我县房地产企业无地可用所致。5.其他服务业增长较快,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增长96.2%,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6.3%;非营利性服务业中营利性活动营业收入增长32.0%,财政八大项支出增长16.0%,有效的带动其他服务业快速发展。(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_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5.22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投资与去年同期增长4.6%,500-5000万元投资与同比增长28.17%,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34.48%。_年,全县在库投资项目共75个(含房地产),与去年同期增加20个,同比增长36.36%,其中5005000万元项目有49个,与去年同期增加13个,同比增长36.11%,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与去年同期增加5个,同比增长27.77%,有投资量房地产项目3个,与去年同期增加2个,同比增长100%。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一产方面:一是传统农业产业由于受耕地面积和种植面积限制,产量、产值基本定型,难有大幅度增长。二是我县传统特色产业产值渔业、烤烟均出现下滑,蚕茧、百香果等新特色产业增幅有限。三是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生猪出栏量大幅减少较大影响畜牧业增速。(二)工业下滑趋势收窄。我县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以高耗能工业企业为主,存在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偏高、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规模偏小等问题。受环保整治、电价及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县大部分企业停产减产。(三)服务业快速增长。我县服务业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其他服务业的高速增长。2021年,非营利性服务业核算采用非营利性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速计算。_年,我县非营利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65.3%,非营利性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速将严重影响我县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主要原因是都以工资收入为主,经营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较少。虽然我县的特色农业取得较好发展,但规模化小,不能有效带动大部分农户参与,提高居民经营收入。(篇三)_年,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对标找差,强化举措,抓好落实,扎实推进,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稳”主要体现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平稳,“进”主要体现为结构质量效益指标在优化。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自身发展也有诸多结构性深层次问题,应高度关注,积极应对,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初步核算,_年,全市生产总值(gdp)5417亿元,同比增长7.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612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2609亿元,增长7.7%。(一)三次产业协同增长1.农业生产实现增长。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_亿元,同比增长2.4%。粮食播种面积182万亩,下降1.3%;总产量76万吨,增长1.5%。蔬菜播种面积下降0.3%,中草药材播种面积增长2.3%。肉类总产量8.08万吨,下降5.6%;禽蛋产量1.85万吨,增长16.4%;牛奶产量1.49万吨。水产品产量11.58万吨,增长3.0%。2.工业经济平稳有序。_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235亿元,同比增长7.4%。总量前十位行业增加值948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76.7%,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个百分点。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18.1%)、医药制造业(14.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1.4%)增长较快,专用设备制造业(9.2%)、通用设备制造业(9.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7.6%)增长快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分规模看,大型和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均增长11.2%,中型企业仅增长0.6%。3.服务业较快增长。_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609亿元,同比增长7.7%,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9.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2%。分行业看,营利性、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增长14.7%、12.2%;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维稳作用明显,增长7.0%、7.4%;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速相对较低,增长4.4%、2.2%、2.1%。(二)内外需求结构优化1.商品消费持续升级。_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_亿元,同比增长11.0%,增速居全省第二位。随着传统消费热点商品需求步入阶段性饱和,消费热点逐步向升级类商品和服务消费领域倾斜。从限上批零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看,汽车类持续低迷,零售额318亿元,下降1.5%,而石油及制品类持续较快增长,零售额120亿元,增长19.7%;吃类商品增长13.1%;穿类商品增长22.9%;通讯器材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等升级类商品增长107.2%、26.2%、21.4%、20.0%。与此同时,就餐习惯改变和外卖类电商平台发展为餐饮业带来新商机。全市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20亿元,增长17.5%。2.出口结构趋向均衡。_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240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出口2046亿元,增长10.5%,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全省3.4、1.5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5%,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2.3。主要出口市场中,对前三大出口市场欧盟、美国、东盟出口增长8.1%、11.2%、18.8%,出口额占全市的46.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11.2%,出口额占全市的41.1%。主要出口产品中,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出口均增长9.0%,出口额分别占全市的60.0%和20.1%。引进外资进展顺利。全市新批外资项目230个,合同利用外资21.29亿美元,实到外资13.51亿美元,完成市定目标的103.2%,省定目标的117.5%,同比增长5.0%。(三)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1.市场价格整体可控。_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4%,涨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同比“六涨一平一跌”,其中,居住、食品烟酒、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衣着类上涨4.3%、3.3%、2.7%、2.5%、1.3%、0.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与上年持平,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涨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购进价格上涨7.1%,涨幅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2.城镇就业持续向好。_年,全市新增就业13.9万人,同比增长10.8%,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1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27万人,同比增长1.15%,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3万人,同比增长9.7%。城镇登记失业率2.25%,与上年持平,继续保持较低水平。3.发展环境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日益优化。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一窗办”全面实施,96个事项实现“一证办”,603个事项实现“全城办”,20_个事项实现“移动办”。加之减税、降费等一系列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落地,极大地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金融稳健运行助力实体经济。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437亿元,增长7.6%;贷款余额7517亿元,增长12.1%,继9月末创_年以来的新高后,连续4个月创新高。全市不良贷款率1.49%,比上年末下降0.56个百分点。二、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一)质态效益稳步改善1.财政收支较快增长。_年,全市财政总收入812亿元,增长1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16.2%。其中,税收收入413亿元,增长12.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82.3%。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增长13.2%,企业所得税增长17.8%,个人所得税增长0.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7亿元,增长18.5%。民生支出432亿元,增长17.0%,占财政支出的比重77.7%。特别是节能环保、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支出较快,分别增长52.2%、21.1%、20.8%。2.企业增效百姓增收。企业效益增长有力。_年,全市规上工业利润3_亿元,增长11.1%,在上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持续较快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步增长。_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89元,同比增长9.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49元,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_元,增长9.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784,同比缩小0.011。3.绿色发展积极推进。严格能源“双控”。_年,全市规上工业用能总量同比下降0.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7%,降低率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位。_年,全市淘汰348家企业的落后产能,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2549家;处置“僵尸企业”91家,盘活土地3778亩、存量资产95.73亿元。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市16个站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2,同比改善6.1%,aqi优良天数比例83.8%,同比升高0.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8%。7个国家“水十条”目标责任书考核断面均达到年度目标要求,类水比例为100%;24个省控及以上断面类水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二)新动能持续发力1.新产业加快集聚。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业发展继续迈向中高端。_年,全市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10.1%、9.2%,占比分别为41.5%、48.5%、29.7%。健康、高端装备、环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也快于规上工业,分别增长12.6%、11.0%、9.6%、8.7%。持续深入推进印染、化工等行业去产能调结构工作。五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虽增长5.6%,但利润增长24.7%,行业素质明显跃升。网络消费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也给快递业带了新商机。全市网络零售额535亿元,增长25.6%,居民网络消费5_亿元,增长25.7%;快递服务企业完成业务量4.20亿件,增长27.6%。2.新主体又有突破。市场主体不断培育。_年,全市新设企业2.78万家,日均新增约76家;新设个体工商户6.04万户,日均新增约165户。12月末在册市场主体56.63万户,增长7.1%;其中企业17.31万户,增长11.4%。大力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深化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市新增上市公司4家,截止12月底全市上市公司75家;15家上市公司实施并购,交易金额195.3亿元。3.新动力稳固支撑。创新能力持续增强。_年,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6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22家。专利授权3728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54件,同比分别增44.9%、53.6%,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位。规上工业技术(研究)开发费增长45.8%;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3.3%,新产品产值率39.3%,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活力提升。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887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平均0.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1.9%,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额1733亿元,增长13.4%,出口额占全市的84.7%,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三、问题出新挑战出新(一)经济运行平稳向好的支撑弱。一是用电量、货运量增速回落。全年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2%,道路货运量增长4.5%,增速同比分别回落4.9、10.0个百分点,且两者增速回落势能在下半年较为明显。二是部分经济增长点如汽车消费和生产显现疲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提高,短期内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全市限上批零企业汽车类零售额时隔2年后再现负增长。销售端的影响逐步传导至生产端,以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的规上工业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全年仅增长5.8%,同比回落7.3个百分点,增速处于规上工业前十大行业末二位。三是动能转换短期影响明显。_年以来,全市持续深入推进印染、化工等行业去产能调结构工作,对工业增长造成一定影响。如_区关停46家印染企业和6家热电企业,而印染集聚第三期17只项目,目前虽投产并入库统计16只,但因大部分集中在下半年,全年产值仅42亿元,缺口产能年内难以弥补。而招商引进的大项目,如中芯国际、电咖新能源汽车等还处于建设期,reds新能源汽车生产研发基地项目刚签约,形成产能尚需时日。(二)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多。一是工业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截止12月底,全市月度新增入库规上工业企业86家,合计产值133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2.0%,仅拉动其增长2.2个百分点,贡献有限。12月全市当月产值0申报企业458家,比9月增加41家。预计规上工业年度退规企业533家,比上年增加313家。在库停产和年度退规企业增多,将对全市工业经济当期和今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二是企业、行业间分化较为明显。全年若剔除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3个利润高增长行业后,全市规上工业利润下降1.3%。全市4583家规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711家,同比增加52家,亏损面达15.5%。36个行业大类中有18个行业利润同比减少或亏损增多。走访中,企业普遍对原材料成本、经营成本、用工成本上涨挤占利润空间的反响比较大。(三)部分领域风险防控的压力大。一是市场需求变数大。尽管全年全市出口增长依然快于上年,年底中美达成的共识为缓和两国贸易紧张局势带来希望,但出口增速较快增长主要受关税提高前抢出口影响,从后续走势看,前景不容过于乐观。12月份,_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47.4%,同比回落8.7个百分点,在四季度跌入荣枯线之下,企业生产经营趋于谨慎。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41.1%,连续四个月处于收缩区间;现有订货指数(40.4%)全年均处于收缩区间,表明随着关税措施的加码和落地,对新增订单的影响已经显现,企业扩展市场的信心明显减弱。二是企业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随着“去杠杆”持续推进,外部融资受限,全市制造业贷款持续处于下行通道,12月末余额1888亿元,较年初减少69亿元,同比下降3.5%。据人民银行利率监测,12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63%,同比上涨0.11个百分点。个别企业集团资金链绷紧,潜在的违约风险与两链风险并存,全市经济韧性有待考验。四、对策建议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面对稳中有变的新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保持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风险,在发展中予以解决,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聚焦改革创新振实体经济。一是深化各领域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出台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的政策意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探索进入更多领域,加快构建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市场环境。二是突出抓好科技创新。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开展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双创”工程,突出抓好载体、主体、平台、人才、服务、机制等关键环节,努力建成一批服务完善、发展成效明显的众创空间,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高、辐射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二)聚焦内需增长稳后劲支撑。一是全面开展“有效投资提升年”活动。围绕五大传统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等机遇,坚持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重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接续进行。更大力度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等领域集聚。二是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以文商旅融合发展理念促进传统商贸业创新转型。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引导鼓励旅游、商贸、生活服务等企业,深度挖掘“假日经济”市场,吸引释放市内外更多消费潜力。(三)聚焦企业效益增活力动力。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抓落实。全面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从制约企业发展的税费、融资、人工、能源、物流等各项成本入手,综合施策,着力为企业减负。对于问题困难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属地主管部门要制定个性化帮扶举措。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抓挖潜。引导企业加强行业形势分析研判,主动应对贸易摩擦等风险挑战,开拓新市场,抢抓产品订单,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生产经营的科学性预见性。强化企业产业链横向和纵向间合作,引导企业在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强供需对接,合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四)聚焦城市转型拓发展空间。一是推进全市域协同发展。围绕构建网络化都市区,大力实施市域互联互通工程。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深化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统筹三区连接区域规划建设,高标准实施镜湖新区开发建设,推动_向镜湖一体化相向发展、上虞“拥江向西发展”。统筹_、嵊新城镇组群发展,加大小城市培育力度。二是实施融杭联甬接沪战略。主动拥抱大湾区、融入大都市区,加强与杭州宁波对接,争取更多平台项目纳入杭州都市圈新一轮规划,推动杭绍甬互联互通。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创新要素,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市转型发展。(篇四)_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紧扣建设财富_、智慧_、魅力_、幸福_的战略目标,扎实推进强党建、提品质、惠民生“三大工程”“九大行动”,着力打造具备国家中心城市水平的精品城区,全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gdp总量突破1300亿元大关,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总量和占比均居全省城区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超32平方米,全区经济发展进入提质换挡、转型升级新时代。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一)经济总量跨上1300亿元台阶。_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30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