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杜甫ppt课件.ppt
第四章第四章 杜 甫第四章 杜 甫p杜甫:中国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p杜诗: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鲜明时代色彩和强烈政治倾向;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深厚感情。 “诗史” 。p艺术:集大成;实主义诗歌创作高峰;巨大深远影响。p第一节第一节 生平思想p第二节第二节 思想内容p第三节第三节 艺术成就p第四节第四节 地位影响p第一节第一节 p生平思想第一节 生平思想 1 p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河南巩县,生于巩县瑶湾村。p远祖杜预,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著名诗人( 宗武生日:“诗是吾家事。” 。 赠蜀僧闾丘师兄:“吾祖诗冠古” ),父杜闲兖州司马,终奉天令,家境渐趋衰落。p时代特点:唐帝国由盛转衰。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目睹开元盛世,身经安史之乱。一生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杜甫故里杜甫故里杜甫故里杜甫故里第一节 生平思想 2杜甫一生一、读书壮游(一、读书壮游(35岁前)岁前)二、困守长安(二、困守长安(35-44岁)岁)三、陷贼为官(三、陷贼为官(44-48岁)岁)四、漂泊西南(四、漂泊西南(48-59岁)岁)第一节 生平思想 3一、读书与壮游(35岁以前)p正值开元盛世,杜甫经济状况较好,最快意时期。p聪颖早慧,7岁能诗,14岁出入翰墨场,称誉时辈,刻苦好学,为创作奠定基础。p壮游:“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第一节 生平思想 4p20岁起,结束读书生活,开始壮游,前后3次,游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p“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游览河山,接触社会,结交良朋,性情陶冶,视野开阔,心胸宽广。p先后与高适、李白相遇。李杜之交,世传佳话。“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情同手足,肝胆相照。李思想、性格、才能、诗风,对杜产生影响。杜追忆酬赠李诗11首。赞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同情:“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第一节 生平思想 5p杜甫年青有为,乐观自信,奋发向上,有豪情壮志,诗呈现浓郁浪漫色彩: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p望岳(30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第一节 生平思想 6p关于望岳p泰山雄伟神秀气象;勇于攀登、积极向上进取情怀。p以“望”字统摄,但不拘所见,充满想象。“望”不同于“登”:“登”是身入山中,“望”则立足山外,须包举笼盖,大处落墨。p从客观景象和主体感受两面着笔,为横空出世、突兀峥嵘的泰山传神写照,意境极为开阔。p“会当”2句:由望岳而产生登岳豪情,是进取自信气魄、心胸之歌唱。第一节 生平思想 7p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p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 第一节 生平思想 8p二、困守长安(3544岁)p天宝三载,35岁,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政治理想,长安求仕。次年,玄宗“召征天下士人有艺者”,他参加考试,李林甫制造“野无遗贤”骗局,无人及第,他成为受害者。p理想落空,生活困顿,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同上),忍辱含悲,向达官贵人投诗递简,乞求援引: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赠翰林张四学士垍、投赠哥舒开府、奉赠鲜于京兆等干谒诗写于此时。几次向玄宗献赋,以求赏识,但无明显效果。穷愁潦倒, “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 第一节 生平思想 9p天宝十四载十月,长安苦等10年,得小官,看守兵甲器仗,掌管门禁钥匙。诗人44岁,心情苦涩。回奉先探家,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p这一时期,大唐帝国日趋腐败,社会黑暗,形势危急,民不聊生,诗人有志难酬,生活困苦,走向现实生活,认识社会本质,接近人民,看到民生痛苦,诗出现根本变化,走向现实主义道路。p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产生,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熟。第一节 生平思想 10p关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304)p熔“咏怀”、“纪行”于一炉。p1.十年长安政治生活体验的总结。p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官定。十一月离京赴奉先县探家,结束十年旅食京华生活。安禄山范阳反叛,消息未传至长安,玄宗贵妃在骊山宴游。p诗通过身世遭遇、路途见闻,抒发往昔抱负、当前感叹和对前景忧虑。以敏锐观察力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情怀,真实反映安史乱前尖锐社会矛盾和危机四伏政治形势,具有“诗史”的特性。第一节 生平思想 11p2.诗分三大部分。p(1)申述平生怀抱和感慨壮志难酬。(2)记述沿途所见所感,揭露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罪恶和贫富对立严酷现实。(3)写到家后情景,由家庭不幸遭遇想到生民痛苦,以对国家安危深广忧思收束全篇。p3.深刻精警。p“朱门”2句:描述对比,社会不公, “惊心动魄”(赵翼瓯北诗话)。孟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史记平原君传:“君之后宫婢妾,被绮毂,馀梁肉;而民衣褐不完,糟糠不餍。”第一节 生平思想 12p4.深广忧思与赤热情怀。p对国事民生的愁忧是此诗的感情基调。p“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在述”、“忧端齐中南,澒洞不可掇” 的愁忧主旋律,出自于“穷年忧黎元”的赤热情怀。p5.沉郁顿挫。p波澜起伏、百折千回的感情表达方式,是构成此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节 生平思想 13p三、陷贼与为官(4448岁)p天宝十四载,安史乱发:1.大唐帝国由盛转衰;2.唐诗由浪漫转入现实;3.杜诗达到现实主义高峰。p杜甫开始颠沛流离生活,和难民流亡:奉先白水鄜州羌村。次年七月,肃宗即位。认为国家有希望,将家小寄寓羌村,只身奔灵武。途中为叛军虏回长安。官位卑微,未被囚禁,困居长安9个多月。p亲历国破家亡,生灵涂炭,五内如焚,悲痛万分: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春望。 第一节 生平思想 14p至德二年(757)四月,逃出长安,到肃宗行在凤翔,任左拾遗。认肃宗为中兴之主,欲尽忠报国。述怀:“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p不久疏救房琯,抗颜直谏,触怒皇帝,放还鄜州,归家作羌村三首和北征。p两京收复,肃宗回到长安,杜甫回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六月又坐房琯党,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远离朝廷。这是政治上的严重打击;诗歌创作却是新的转机,开辟了新的前景。第一节 生平思想 15p759年春自东都归华州,将沿途所见写成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秋,杜甫因关辅大饥,弃官携家至秦州,十月迁同谷,岁暮抵达成都。p短暂4年中,杜甫看清了现实的黑暗腐朽,体验了流亡生活的痛苦,走向了人民,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更为强烈。第一节 生平思想 16p四、漂泊西南(4859岁)p入蜀后,依靠严武、高适、裴冕等维持生活,在成都西南浣花溪畔建草堂,暂得定居。严武再度镇蜀,表为节度参谋,校检工部员外郎,再次蜀地生活。p这4年多,诗人生活比较安定,写了一些描写山水、田园、花草、虫鱼的诗篇,但并未忘国难民忧,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第一节 生平思想 17p永泰元年四月,严武卒,杜甫失去依靠,离成都东下,经渝州、忠州、云安,抵达夔州,在夔州住2年,并写大量诗篇,吟咏山川景物,写风土人情,吊古咏怀,追忆往昔,以忆昔、壮游、遣怀、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最为卓绝。p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丰收时期,诗歌艺术已经炉火纯青,人诗俱老,尤以七律最为精妙。第一节 生平思想 18p关于秋兴(317)p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p一、相关知识要点p组诗。秋兴,因秋景而感兴,有触景生情之意。原作8首,均七言律诗,是首尾相联、脉络分明的组诗。此为第一首。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作。第一节 生平思想 19p二、内容要点p1.悲秋。p从九辩始,悲秋一直是诗人吟咏的主题。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引动流寓夔州的杜甫的苍凉心境。他暮年多病,知交零落,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虽已告结束,而回纥、吐蕃乘虚而入,藩镇用兵割据,风烟并未消歇。此诗的意旨,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充溢身世之感和忧国之思。第一节 生平思想 20p2.情景和谐统一。p情感深挚、意境恢宏,从眼前秋景起兴,全凭情感起伏流转,把多种景物组合成跳跃连续画面,涵蕴着诗人的心境与感怀。“凋伤”的枫林,“萧森”的秋气,正是悲凉落寞情怀的写状。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与国运。“开”既是丛菊开放,又是眼泪抛洒,“系”既是停船不前,又是心情牵系难忘。“他日泪”、“故园心”的倾诉,因“丛菊两开”与“孤舟一系”的图景而使羁旅之悲、思归之情更是浓烈深长。暮色秋风,捣衣声声的凄清氛围中感受到节匆促、游子惊寒的惆怅苍凉。第一节 生平思想 21p3.比兴象征意义。p“江间波浪兼天涌,寒上风云接地阴”两句,不是简单地描摹三峡深秋的自然景象。天上地下、江间关寒,到处是凉风骇浪,萧条阴晦,具有时局动荡、国运黯 淡、心潮起伏、忧虑不安的比兴象征意义。第一节 生平思想 22p关于登高(316)p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p 一、相关知识要点p1.登高。诗题所指系重九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历来有登高习俗。p2.七律。按律诗格律,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则可不论。此诗八句皆对,且首联尚有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通篇对仗工整而不着痕迹,浑灏流转,炉火纯青。 p二、内容要点p1.老病漂泊,万里悲秋。p写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前半登高之景,后半登高之情。描绘大江边深远空旷秋景,抒发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寓他乡身世悲慨,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深沉关注。第一节 生平思想 23第一节 生平思想 24p2.气象寥廓,意境深远。p前4句描绘无边无际秋声秋色,以“风急”2字贯串。p首联为局部近景,“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6个意象组成画面,“急”、“高”、“啸”、“清”、“白”、“飞”,分状“风”、“猿”、“渚 ”、“沙”、“鸟”,再用“哀”、“回”形容猿啸之声,鸟飞之状,刻画细致。p颔联转为整体远景,如椽大笔,勾勒落木、江流,“无边”、“不尽”,展衍广漠时空。p4句景语,远近俯仰、动静相衬,创造出萧森寥廓的深远意境。第一节 生平思想 25p3.层深蕴藉,高度凝练。p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象繁密,诗句的容量很大。百感丛生,主要集中在“客”、“独”、“老”、“病”四端,实是诗人坎坷一生、深长悲慨的浓缩。运用层层深入的表达手法,诗意更见深沉,如自然沦落他乡,既言他乡“作客”,复言“万里”作客。汇评第一节 生平思想 26p在蜀地共9年。大历三年(768)出蜀,欲返故里。战乱频仍,兵燹遍地,无法北上,只好转徙漂泊于湖北江陵、公安和湖南岳阳、长沙、衡阳一带,艰难地度过了两年多贫病交加的流浪生活。大历五年(770)冬病逝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临终不忘“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抒怀),终年59岁。p有杜工部集,存诗1450余首。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很多,现存170余种,以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第一节 生平思想 27p杜甫思想基本是儒家的,他始终恪守儒家 “匡时济世”、“仁政爱民”思想。p继承并发扬儒家思想的进步因素,突破儒家思想束缚,抛弃儒家思想许多消极因素。p儒家向来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杜甫无论穷达困通,都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投身政治,关注现实,同情人民,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第一节 生平思想 28p一生执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政治热情旺盛不衰,胸怀宽广,乐观开朗,积极进取,顽强不息,终于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p杜甫思想局限性:忠君思想。但他把“葵藿倾太阳” 和“穷年忧黎元” 统一起来,形成忧国忧民的思想核心,中国古代其他诗人无法比拟。第一节复习思考题第一节复习思考题p1.简述杜甫生平、创作道路。p2.说明杜甫思想。p3.作品分析:望岳、登高。p第二节第二节 p思想内容第二节 思想内容 1p杜诗内容深广,“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杜甫传)。p生动、形象而深刻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一生的经历和思想,洋溢着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痛恨反动统治阶级的精神,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第二节 思想内容 2杜诗思想内容同情人民热爱祖国批判现实其他题材第二节 思想内容 3p一、描写民生,同情民瘼。p动乱时代、生活道路和民本思想,使杜甫走向人民,用诗描写人民:痛苦、愿望、品质。原因p杜甫前,反映民生疾苦,同情人民诗不多,除诗经、汉乐府外,文人诗多半描写王公贵族,官僚隐士;建安诗人对人民生活、疾苦时有描写,但十分有限;陶渊明将诗笔伸向田园,但很少真正描写人民痛苦。比较p杜诗描绘了人民生活广阔画面,以前任何诗人无法与之相比,后代诗人难以望其项背。高度第二节 思想内容 4p1.人民最大灾难莫过战争。玄宗穷兵黩武,无限扩边,战士流血沙场,暴尸荒外,后方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兵车行申述人民痛苦:p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第二节 思想内容 5p诗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送别场面,悲痛欲绝,撕肝裂胆;行人诉说,令人耳不忍听,悲从中来;结尾处悲剧气氛更浓,激起强烈共鸣。 p“三吏三别”,展示战争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年过兵役的老汉甚至有被捉走的危险,不及兵役年龄的“绝短小”的中男也得从军,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妪也被捉去。 p“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战争带来巨大创伤,无穷痛苦。第二节 思想内容 6p关于新婚别(310)p“即事名篇”。 “三别” 。新妇送郎出征;生离死别的哀伤和深明大义的情怀;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处于平叛战争这一特定历史环境里的人民的情绪和要求;同情人民苦难而又希望他们忍辱负重、为国分忧的思想矛盾。p艺术:1.“暮婚晨告别” 极富包孕性的时刻,新妇独白的形式,展示出复杂矛盾的心理脉络。p2.新妇形象生动饱满,口吻、感情,备极吞吐的表达,切合人物特定身份。p3.“兔丝附篷麻,引蔓故不长”起兴语言通俗而个性化;6个“君”字,贯穿了依依深情,有乐府诗特色。第二节 思想内容 7p又呈吴郎(314):p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备注)p小中见大,个别反映一般,饱受“戎马”、“征求”之苦的何止千家万户!诗人写了一个孤苦寡妇的遭遇,同样使人看到广大人民的苦难。第二节 思想内容 8p2.横征暴敛造成人民困苦疲敝。p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p“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枯棕),“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岁宴行)贫富对立和人民疾苦。p遣遇描绘人民受剥削的情景:“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同情之心,爱憎之意,溢于言表。第二节 思想内容 9p由个人饥饿流浪的体验,认识了人民生活的饥寒交迫,唤起深切的同情。p在“幼子饥已卒”的极度痛苦中,诗人想到的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当茅屋为秋风所破,屋漏难眠,凄苦寒冷,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宁舍身以利人”(黄彻)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芒,令人千载之下,肃然起敬!第二节 思想内容 10p3.大声疾呼,为民请命,反映人民愿望。宿花石戍:“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甚至梦中好幻想:“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更索钱!”(昼梦)p4.讴歌人民优良品质。p杜诗中,人民勤劳、勇敢而善良,淳朴、热情而大方的。“大江动我前,洶若溟渤宽。篙师暗理楫,笑歌轻波澜”(水会渡),这是月夜嘉陵江船夫的气派!“叫妇开大瓶,盆中为我取。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这是田父野老粗犷率真的面貌!第二节 思想内容 11p二、关心国家命运,表达爱国情感。 p杜诗渗透爱国赤诚。“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忧国悯时,是杜诗非常突出的内容。p1.安史乱前,目睹统治阶级腐朽堕落,面对黑暗的现实,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p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宴昆仑丘。”诗中通过登高望远,抒写了忧念时局的心情,“视同时诸作,自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杨伦杜诗镜铨卷一)。p2. 安史乱起,目睹京城失陷、国破家亡情景,写出春望、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第二节 思想内容 12p关于春望(308):p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p一、相关知识要点p写作背景。756年七月,肃宗灵武即位。杜甫自鄜州羌村只身北上,前往投奔,为安史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冬去春来,战火依然绵延未息,他忧伤徘徊于曲江一带,感时念乱、睹物神伤,吟成此诗。第二节 思想内容 13p二、内容要点p1.忧国感时、恨别思家。p前半春望之景,后半春望之情。首联先写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深沉感慨,再接以城池残破、人烟稀少的荒芜景象,令人怵目惊心。颔联触景生情,极写“感时”之深,“恨别”之苦,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颈联承上,写国忧家愁,直抒胸臆。尾联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细节展示内心的愁苦,感人至深。第二节 思想内容 14p2.以乐写哀或移情于物。p颔联素有歧解。p(1)花鸟木是怡情悦目之物,但因感时恨别,花开鸟啼的春景反而使诗人惊心流泪。“以乐景写哀,倍觉其哀” 。p(2)也可解作:因“感时”,连花也为之溅泪;因“恨别”,连鸟也为之“惊心”。移情于物。p两解可并存。共同特色:利用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花”、“鸟”)和诗人内心的悲伤情绪(“感时”、“恨别”)之间的矛盾,使所要表现的忧思更加突出。第二节 思想内容 15p3.“在”、“深”。p“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上句蕴含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人烟稀少的荒芜景象。“国”、“破”、“春”分别点明地点、背景、节令。“在”字和“深”字是诗眼。司马光续诗话:“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p4.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突出。p“望”是全篇贯串线索。从所望景色开始,以望者情态作结。尾联正面描绘自我形象:白发日疏,几乎不能用簪束发。进一步突现 深广忧思。第二节 思想内容 16p3. 突然听到大乱初定消息,喜情难禁,写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14):p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p诗欢欣鼓舞,轻快跳宕,泼墨淋漓,热情奔放,“八句诗,其疾若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浦起龙),表达强烈爱国激情。 第二节 思想内容 17p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一、相关知识要点p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捷报时惊喜欲狂的心情。全篇感情欢快、笔调畅快、节奏明快。浦起龙读杜心解: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p二、内容要点p1.喜欲狂。河南河北的相继收复,意味着延续了7年的安史之乱基本结束,诗人因安史之乱而辗转反侧的家国之痛,至此得以抚抑,其时杜甫已渐入暮年(52岁),劫后余生,眼见中兴有望,得以还乡,为国为家,怎不喜极欲狂?第二节 思想内容 18p2.动作行为表现内心情感。(1)具体表情动作:“涕泪”、“却看”、“漫卷”;颔联“看”、“卷”两个动作极富意蕴。如今叛乱已平,妻子平日愁容顿时消失了,妻子之喜转增诗人之喜;此时无心伏案,因急于还乡成行,便将诗书随手卷起。( 2)拟想行为打算:“放歌”、“纵酒”、“还乡”。尾联预想回乡路线,人未动身,行程已拟定,欢快欣喜推向高潮。p3.一起贯注。尾联遣词造句:流水对;4个地名;用“即从”、“穿”、“便下”、“向”等字绾合连贯,极富动感,将归心似箭的急迫、人逢喜事的轻快融会于奔涌酣畅的想象与笔势之中。第二节 思想内容 19p4. 爱国情感老而弥坚。57岁所写登岳阳楼:p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17)p个人身世之悲与国家前途之忧紧密结合在一起,深沉悲壮,感人肺腑。p同是写洞庭湖,同以写湖水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而著称,同是抒发个人身世之感,但是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此诗区别较大:“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p爱国之情至死不减,临终仍然慨叹祖国未能统一。第二节 思想内容 20p三、揭露社会现实。p出于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人极力反对统治者不顾农业生产,不顾人民死活而发动的不义战争,于是他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罪行。p前出塞:“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其六又说:“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p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揭露了最高统治者无限扩边对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表现出罕见的胆识。第二节 思想内容 21p统治者荒淫昏庸,骄奢腐朽。p杨国忠兄妹,炙手可热,势倾天下,不可一世。杜甫丽人行进行辛辣的讽刺。全诗“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龙读杜心解),寓褒贬于铺叙之中。诗篇通过对统治集团骄奢淫逸、腐朽糜烂生活的描绘,批判了他们擅权乱国,从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阴暗腐败。第二节 思想内容 23p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描绘唐玄宗君臣在骊山行宫的荒淫生活:“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中堂舞神仙,烟雾蒙渔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诗人进而把这种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同人民的贫困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对立。第二节 思想内容 24p“必若救疮痍,应先去蟊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对祸国蠹虫、害民蟊贼口诛笔伐。p肃宗、代宗父子宠信宦官,使掌兵权,杜甫诗中怒斥:“关中小儿坏纪纲!”(忆昔)认为“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伤春),只有除掉祸患,国家方可转机。p揭露地方军阀的罪行。冬狩行讽刺他们只知打猎取乐:“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他们不顾国家安危,但求骄纵逸乐。第二节 思想内容 25p在蜀地战乱之中,诗人还揭露了官军残害百姓的罪恶:“殿前兵马虽骁勇,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三绝句其三)。p诗人还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甘林:“时危败敛数,脱粟为尔挥。相携行豆田,秋花霭菲菲。子实不得吃,货市输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p对这些鱼肉人民的地方军阀、高官贵人之流,恨之入骨,在诗中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表达了强烈的憎恶之情。第二节 思想内容 26p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批判现实,是贯穿杜诗的三条思想红线,密不可分,相得益彰,难以截然划一。p杜诗被誉为“诗史”,其性质主要表现在认识价值上:1.重要历史事件,杜诗都有反映;p2.有些诗歌,可补史之失载。三绝句写渝州、开州杀刺史,于史无载;p3.记载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也记载了“安史之乱”后的衰败情景,如忆昔 ;p4.杜诗是比历史事件更为广阔、具体、生动的画面,如“三吏三别”等;p5.记人,以人写史。第二节 思想内容 27p关于诗史与诗圣p杜诗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故称杜诗为“诗史”,杜甫为“诗圣”。p“诗史”称号出现较早。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这时杜甫还在世。宋祁新唐书杜甫传:“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p“诗圣”称号:明代杜臆作者王嗣奭梦少陵作:“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第二节 思想内容 28p四、其他题材p写景、咏物、感怀、赠别、登临、怀古、思亲、念友、题画。浓郁生活气息,强烈感情色彩。p1.写景咏物p写景:五岳,以望岳为题写:泰山、华山和衡山,各具特色,写东岳泰山者最著名,境界开阔,气势雄伟,诗人心胸气魄于斯可观,给人鼓舞和力量。p一生游历很广,足迹所至,皆有诗作,诸如陇山高耸,锦江丽色,三峡惊险,剑阁崔嵬,洞庭浩瀚,这一切,都能够从杜甫诗歌中饱览。p杜甫不是山水诗人,却比一般山水诗人写出了更多更好的山水诗。 第二节 思想内容 29p咏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p拟人化手法,朴实凝练语言,强烈感情色彩,赋形传神。 “喜”字感情线索:首联喜春雨及时而降,颔联喜春雨润物无声,颈联喜雨意正浓,尾联喜春雨润物之功,喜始喜终。“随风”一联精妙,是诗人理想寄托,品格象征。p咏雨体现同情人民情感。有利农业生产,哪怕大雨滂沱,诗人“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大雨);霪雨霏霏,危害百姓,便忧心忡忡:“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九日寄岑参)。第二节 思想内容 30p2.咏史怀古:p景仰诸葛亮,在成都和夔州时,写了许多怀念和颂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武侯庙、八阵图、夔州行、古柏行、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庙等。p蜀相传诵极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联,激起后代无数爱国志士的强烈共鸣。第二节 思想内容 31p3.思亲怀友:p对妻子、儿女、弟妹、朋友和邻居都有着深厚而真挚的情感,月夜、羌村三首、北征、同谷县作歌七首和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充满诚挚的爱。p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p困居长安,悬想鄜州妻小,从对面着笔,意境优美深远,情思缠绵悱恻。(艺术:独;对面着笔;3个月夜;虚实结合;语言华丽)p杜甫对兄弟一往情深,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第二节 思想内容 32p珍视友情,歌颂友情诗,感人至深,以怀念李白诗,最为动人。p推崇李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寄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p同情李遭遇,“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p思念李,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二首);p怀念李,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何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p一扫“文人相轻” 陋习,字里行间都是崇高友谊。第二节 思想内容 33p4.描绘书画、音乐、舞蹈等:p杜甫题画诗,数量、质量、影响,唐代未有出其右者。画鹰、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画马赞、丹青引等,都是力作。p(1)画与诗人理想抱负:“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2)画诗与艺术见解:“咫尺应须论万里。”p杜诗思想内容,有着时代与阶级的局限。爱国思想不无忠君思想的因素。虽同情人民,没有也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上层统治者。第二节复习思考题第二节复习思考题p1.杜诗有哪几类主要内容?p2.作品分析: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月夜、蜀相。p第三节第三节 p艺术成就第三节 艺术成就 1杜诗艺术成就反映现实高度概括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寓主观于客观惊人的语言艺术完善发展了诗体第三节 艺术成就 2p杜诗是古典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p杜诗突出风格:沉郁顿挫。p(1)雕赋表文:“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几也。” “沉郁顿挫”,形容其辞赋的。p(2)严羽沧浪诗话:“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首先以“沉郁”概括杜诗风格。至清,朱彝尊、翁方纲、吴瞻泰、方东树、陈廷焯等,均以“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风格。 第三节 艺术成就 3p(3)沉郁、顿挫。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就思想内容而言,指浩瀚博大的忧国忧民的思想、雄浑深远的意境和凝重深沉的感情色彩等;顿挫就艺术形式而言,指波澜曲折的章法、遒劲刚健的语言和铿锵有力的节奏等。p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些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第三节 艺术成就 4p(4)原因:时代环境的急转直下,个人生活的穷愁潦倒,思想感情的浑厚深广和心胸气魄的宽广浩大等。p(5)这种风格突出地体现在那些充满悲剧色彩、感情深厚、体制宏大的诗篇中。p(6)沉郁顿挫是杜诗主导风格,是就整体而言。如就每一首来说,又各有特征,或壮丽,或雄浑,或悲凉,或苍劲,或奔放,或轻灵,但基本都统一在沉郁顿挫的基调上。第三节 艺术成就 5p一、反映现实高度概括。p(1)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物,通过客观描写,小中见大,个别体现一般,反映社会本质。p兵车行写一个征夫的控诉,却反映了兵役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又呈吴郎只写一个无衣无食、无依无靠、艰难困苦的寡妇,却能够使人想见饥寒交迫的千万百姓;“三吏三别”写一件件具体事件,却反映出战乱时代中人民的不幸。 第三节 艺术成就 6p(2)把丰富的社会内容概括为简练的一两句诗。p“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白帝),揭露军阀混战罪恶;“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岁暮),描写安史乱后局势;“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状戍卒忧怨,百姓惊惶;“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征夫),描绘吐蕃入侵,蜀中凋零。p(3)以对比的手法来概括现实。p“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万姓创痍合,群凶嗜欲肥”(送卢十四侍御),“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一字千钧,通过鲜明的对比,高度概括地揭示出尖锐的阶级对立。第三节 艺术成就 7p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p杜诗不论叙事抒情,还是写景状物,总是真实而具体,生动而细腻。p(1)叙事诗表现得尤为突出。p北征中叙述诗人回家后的情形,非常细腻,不仅逼真地再现了战乱岁月中家庭的困窘,而且还非常细腻地描写了妻子儿女的衣着、形态、动作和心理,尤其是“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几句,写得生动传神,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第三节 艺术成就 8p(2)抒情诗侧重于展示人物的心理。p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联,逼真地再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内心世界。月夜:写妻子对月念己,更是细致入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气势豪放,泼墨挥洒,仍很具体:闻喜讯流喜泪呈喜态唱喜歌饮喜酒思喜归,层层推进,尤其结尾二句,将回故乡路线都细致地描绘出来,令人拍案称奇!第三节 艺术成就 9p(3)描写景物,也以具体细腻见长。p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神兼备,韵味深长;秋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声色俱佳,意境高远;花鸟虫鱼,“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叶茂花繁,蝶舞莺啼,乐趣无穷。是以细腻传神之笔描绘出的生动形象。p还常常以细致入微的手法展示雄浑壮阔的境界。p望岳写泰山,气势磅礴,意境雄壮,但仍然分四层写意:远望之色近望之势细望之景极望之情,很细腻,层次井然。第三节 艺术成就 10p(4)李、杜诗都以意境壮阔取胜,但又各有千秋。p李诗大刀阔斧而又天衣无缝,意象跳跃而又一线贯穿,情之所之诗之所至,浑然天成。而杜诗则构思缜密而又自然妥帖,精雕细刻而又无斧凿痕迹,小中见大,尺幅万里。李诗惊天动地,杜诗动人肺腑。p三、寓主观情感于客观描写之中。p顾亭林论史记有“于序事中寓论断”一条,指出作者“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指”(日知录卷26)。p刘熙载:“叙事不含参入断语,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艺概卷1)p杜甫继承这一表情方式,把强烈爱憎融化在客观事物具体描写中,让思想感情自然流露。第三节 艺术成就 12p四、惊人的语言艺术。p杜诗语言堪称古典诗歌语言典范。“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诗语言风格是凝练苍劲。p(1)凝练概括。片言百意,以一当十,词约意丰,语短情长。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只14个字,便说尽无限愁苦,罗大经鹤林玉露:“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岂止这八层含义,酸辛苦辣,尽含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10个字道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第三节 艺术成就 13p(2)形象准确。p善于运用实词。p“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坼”一“浮”,力敌万钧,气势何其雄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着一“垂”字,写尽平野之广阔;着一“涌”字,绘出大江之奔流,足见炼字之妙。p“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出”状鱼之欢跃,“斜”摹燕之轻盈,形神毕肖。叶梦得石林诗话:“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如大鱼则浮而不出;燕轻体若,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第三节 艺术成就 14p数量词耐人咀嚼。p“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处用数量词,前两句用在开头,后两句用在句末,两两相对,整齐中见变化,错落里有情趣;前两个为实写,后两个为虚数,虚实结合,别有特色;前两个,一写地上,一写天空,后两个,一写时间。一写空间,境界开阔,诗情昂然;写黄鹂,“一个”见其孤单,“多个”令人生厌,惟有“两个”,鸟之欢快、春之美好、人之欣喜诸意,尽在其中,此外,“一行”、“千秋”、“万里”都大可玩味。第三节 艺术成就 15p善于运用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穿话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叠词运用无不精妙。p虚字运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空”“好”映衬诗人思慕怀念之情深意切。第三节 艺术成就 16p(3)灵活多变。p字法。p“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桑行复歌”(蚕谷行),“谷”“丝” 名词用如动词;“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秋尽),名词“陶潜”、“袁绍”作形容词用。p句法。p五言诗上二下三,七言诗上四下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上一下四,“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府),上五下二。第三节 艺术成就 17p对法。p“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哭李常侍)借对。“风急天高袁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当句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水对。p(4)通俗自然。采用民间俗语,真实亲切。新安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