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春-东方“进补”西方“营养”-自体丰胸需要进补什么营养.docx
刘庆春,东方“进补”西方“营养”|自体丰胸需要进补什么营养刘庆春,东方“进补”西方“营养”|自体丰胸需要进补什么营养 我们也好奇,西方人“进补”吗?西医如何看待“进补”这个概念?西医如何研究食物与健康之关系? 编者按:不得不承认,东西方文化是有极大差异性的。但东西方文化似乎也一直在寻找彼此的相同点,以期融合、互补。对“进补”而言亦是如此。然而,至少目前来讲,无果。 西方人没有进补的概念,他们的“进补”是被量化了的实验室标准,而我们则是几千年来的传承与经验。 西医看中医和中医看西医,角度终归是不一样的。都说中西医结合是大势所趋,我们很期待。 现代社会,文化杂糅,西医东渐,在继续实践着传统“进补”之时,我们也越来越想从另一方的眼光打量“进补”。 我们当然好奇,西方人“进补”吗?西医如何看待“进补”这个概念?西医如何研究食物与健康之关系? “如果从食物促进健康的角度看,每个地方的人都在补,只是具体操作不一样。”刘庆春大夫说。 这位武警总医院副主任营养医师,从事临床营养工作近20年,他从医学史与营养学的角度讲解了关于“进补”的看法。 进补为经验智慧营养讲量化研究 冬季“进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包含着两种观念。一是节令观,要顺应自然的力量调和身体;另一种是“阴阳”、“虚实”、“气血”等“人体观”。这都是中国古人经久经验总结的智慧。 那么西方人怎么看呢?“严格说来,西医中没有进补的说法,但也研究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就是营养学。”刘医生说,他认为在“通过食物搭配使人体健康”这个观念上两者是一致的,但具体的操作和人体观则不同。 营养学是从更为微观的角度,研究人体运行所需的各种物质及其具体含量,它会通过严格多次的实验探究出一种食物的具体成分,人体各个器官的具体所需。 “两者最大的不同或许是,营养可以量化,它会研究出,比如人体一天所需摄人的钙物质应当是多少毫克。进补的缺陷可能是无法量化,或者说量是根据经验而来。比如补人参,很好,可补多少呢?” 另外,还有一大不同乃是营养学不会考虑季节变化,认为人体所需跟节令无关。但在这点上,刘医生很赞同“进补”等中医方法的节令观,“比如秋天就是很燥,需要润,我在营养指导中常常也要考虑季节因素”。 “进补”与“营养”是怎么岔开的 有人说,中国很早就有营养学的意识理念,“进补”与“营养”一定有共通之处,但它们是怎么各自发展的呢?这还是要看医学观。 在人类历史早期,医学以哲学形式出现。人类审视自身身体,形成不同的“人体观”,然后提出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 且先来看一条有趣的资料,剑桥医学史对古希腊医学有一个简单描述:“它是一种整体医学,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个传统中,要求医生应当特别重视研究每个病人个体健康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它关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强调的是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主动合作。” 这与古老的中医何其相像。其实,在古代,东西方医学确实是很相通的。比如20XX年前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与中医类似的食疗法则:“把你的食物当药物,而不是把你的药物当食物。”这正是多吃食物少吃药,以预防疾病为主的医学思想。 而岔路口在哪里呢?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西医的发展实际上是在逐渐背离自己的传统。大约在1616年,笛卡尔树立了新的思维观点,其中一项分解思维极大影响了各个学科的发展。人们向着更具体,作用机理的过程方面开拓研究。影响之于医学即把人的器官分解研究、把食物分解开来研究。 此时的中国,出了李时珍等医学名家,确立了食物另外的研究,就是关于食物温、热、寒分类。本草纲目等专著代表了中国古代食疗的高峰。 1900年,科学家发现碳水化合物,逐渐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营养学。 多看看中国膳食指南 西方人“进补”吗?也许可以这样说,虽然“补”的不一样,但“进”则同样是讲究的。刘医生介绍说,营养学研究成果的最有指导意义的呈现就是“膳食指南”。 “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建立于科学成果与人口健康状况调查之上的饮食指南。它针对各国各地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引导民众合理选择并搭配食物,达到平衡、合理膳食,减少疾病,促进全民健康。” 如若检视“膳食指南”之历史,便可发现,这乃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后,建立于公共管理制度之上的对于食品的现代规划。 膳食指南是公共卫生政策的一部分,从最开始政府推荐儿童膳食应当有牛乳到一步步添加,在其上百年历史中它由早期的食物目标推荐,历经膳食供给量、膳食阶段目标演变而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主要死因,其发病率与膳食构成的关系引起注意。此时实验证明血脂可受膳食影响,流行病学观察发现脂肪的种类和数量与心脏病死亡率有关,于是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为心脏病而指定膳食指南。1977年美国提出了膳食目标,成为膳食指南发展的里程碑。1980年美国将膳食目标改为美国膳食指南。其他国家也纷纷于20世纪70、80年代提出了各自的膳食指南。 1989年我国修订了第一个膳食指南,1996年对原有指南进行修改,同时对指南进行了量化,设计了“平衡膳食宝塔”并于1997年发布,20XX再次修订。 如果对比一下膳食指南里的饮食原则,就会发现其实它与我国古人的进补思想非常接近。是的,人类古老的智慧提出原则,而人类在此基础上再一步步努力探究出更具体的操作。这也许就是人类慢慢走向更加健康的路径。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抛开季节因素,进补时大家最好多看看中国膳食指南,作为参照。”刘医生如是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