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学校党建模式创新研究.docx
-
资源ID:31735748
资源大小:18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学校党建模式创新研究.docx
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学校党建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学校党建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率先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党建工作必须以当下实情为立足点,以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的新要求为方向,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政治核心保障。 关键词:学校党建 教育治理现代化 创新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习近平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总目标要求下,如何推进教育现代化成为关注热点。教育部指出,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率先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大组成部分,学校党建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学校党建工作必须以当下实情为立足点,以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的新要求为方向,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从而发挥政治核心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确保教育改革朝着正确方向推进。 一、教育治理现代化对学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提出的一大重要命题。就目标与任务而言,学校党建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党建则是促进教育治理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政治保障。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对学校党建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要求学校党建理念创新。教育治理现代理论体现了“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转变,教育的主体不再只是政府、学校,社会、市场甚至是个人都可以作为教育的主体,权力运行也转变为多元合作、上下互动式的治理模式,而不再是由上而下的单一管理。可见,教育治理现代化对教育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要求学校党建理念的创新。 其次,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要求学校党建工作内涵创新。在教育现代化治理理论中,学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内涵应当由“党务”转变为“服务”。“服务”才是治理的根本,这也是学校基层组织的主要功能之一。如果学校党组织一味强调其政治功能,而忽视了服务功能,是很难有效解决问题的。由此可见,要想使群众真正拥护党的领导,有效维护党组织功能,就必须实现党建工作的内涵创新。 第三,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要求学校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在教育治理视域下,学校教育治理的主体、机制和结构都发生了改变,这是教育治理主体间相互博弈的结果。教育治理试图改变主体单一的状况,以共建共享、协同合作为基本逻辑,构建多样化、多维度的党建工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互动与配合。 二、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学校党建模式创新思路 (一)构建协同共治机制 协同共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中的核心理念。在教育治理视域下,学校治理主体不再单一。学校党建工作不仅涉及到学校的领导层、党政机关职能部门、教职工,而且与全体学生、校友以及社区都有着密切关系。要做好学校党建工作,就必须由这些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学校党建应当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作用,努力探索与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建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党建工作模式,积极构建利益相关者协同共治长效机制。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沟通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及时把握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并达成对学校办学各项事务的利益共识。二是指导机制,通过了解不同利益主体对学校党建工作的建议与意见,有意强化利益相关者在学校党建中的指导意义,从而提升其在学校党建工作中的参与热情。三是监督机制,在学校党建工作中尊重不同利益主体从不同利益角度的监督,尤其要关注非学校内部利益主体的监督,努力实现监督机制的常态化,从而保障学校各项办学活动的健康开展。 (二)强化党建服务功能 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要求改变学校党建工作内涵,实现由“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这要求学校党组织提供一种可以容纳基层党员与教职工利益诉求的工作方式,实现学校党建工作服务化。实际上,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强化学校党建的服务功能,其实就是在加强学校党建的管理作用。强化学校党建工作的服务功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党委要转变自身角色,将自身定位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带动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来,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高基层党员与学校教职工参与学校治理的能力。第二,学校党组织应当积极改进领导方式,出台服务型党建工作措施,满足基层党员与学校教职工的利益诉求。不仅要满足这些基层党员与学校教职工在经济与物质上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要满足他们参与学校管理与民主决策的利益诉求。通过学校党建工作,为党员与教职工提供服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学校党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员的模范作用,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如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活动等,在促进党员积极上进的同时,带动学校全体教职工,更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总之,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学校党建工作应当改变“就党建抓党建”的局限观念,积极开放学校党务工作,以服务促管理。 (三)提升制度执行能力 学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必须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规章制度建设就是学校党建工作的基础所在。学校党建的制度建设工作要着重抓住以下三点:首先,学校在进行党内制度建设时,要在保持与上级党组织规章制度内容一致的情况下,结合学校的发展实情,从事实出发,尊重教育规律,确保制度的实用性,并且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制度。其次,学校党建应当处理好党内规章制度与行政、学术等其他学校规章之间的关系。党内制度建设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与党建工作情况,从治校理政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再逐步推进与实施,实现党内制度建设与学校行政規章、学术规章等方面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使之成为学校章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服务于学校各项办学工作。第三,学校党建应当加强党内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确保制度能够落到实处。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着手:一要强化制度执行意识,树立党员与非党员教职人员按规章办事的思想;二要健全制度执行配套措施,采取有效举措从程序上贯彻落实相关制度;三要完善制度执行监督评价机制,并制定相对应的责任追究、奖励机制,通过良性激励机制保障制度的执行与落实。 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视域下,学校党建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就要求在办学活动中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核心作用。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学校党建应当努力构建协同共治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制度执行力,积极开拓创新,有效发挥学校党建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保障教育改革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