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研究.docx
-
资源ID:31737091
资源大小:17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研究.docx
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研究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研究 摘要: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成长的关键,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性格的养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和教师如果能够深入研究儿童视角下幼小衔接的方法,往往能够影响儿童在人生最关键时期对外界事物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生活、学习的兴趣,提升孩子的生活质量,让孩子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关键词:儿童视角 幼小 衔接 趣味 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投入了更广泛的关注,而幼儿在萌芽初期的学习和认知感,能为孩子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小衔接的学习内容和工作方法的安排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孩子们今后的发展道路。这也是幼儿教学中的关键因素。 一、成长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很重要 孩子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所以,从儿童视角介入幼小衔接研究的时候,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十分重要。都说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在家庭氛围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比如播放古典音乐,在空闲时间教授唐诗宋词,看一些传承文化的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动画片,等等。家长不用刻意找时间专门做这些,在工作的间隙,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来做,便能帮助孩子养成习惯。幼儿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对于学校产生抵触情绪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家长不能够及时消除这种情绪,孩子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低效率学习状态。所以,家长在孩子的入学阶段应该积极与其沟通。 二、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就是教授儿童基础知识,确保孩子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多幼儿教师都是直接采用单项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开展课程的,这样的方式虽然有利于课堂管理,但是孩子们没有很强的参与感,面对知识点的跳转,有些时候没有充足的准备,便无法跟上学习进度。这种机械式的学习也不能很好地让身心处于初级阶段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就像一块纯白的调色板,不懂什么是色彩和线条。所以,要想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就应该根植于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以道德经三字经为范本,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大公无私等传统美德。 基于以上研究,还要从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不同的爱好、兴趣,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在儿童视角下开展幼小衔接研究的过程中,应当详细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针对其个性需求设计具体的方案,确保儿童能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收获快乐、增长知识。 三、环境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精神传承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幼儿来说,孩子们自身的阅历和经历都比较薄弱,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社会和世界的过程,应该为儿童提供更优质的传统文化环境的熏陶。那么怎样去营造一个传统的文化环境呢?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一)古典音乐欣赏。处于幼小衔接年龄段的孩子,其实根本听不懂所谓的古典音乐,但音乐中舒缓的节奏却是一种审美的培养。在研究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课程本身,更需要從环境因素入手,在课堂上通过直接引导对孩子的思维和知识水平产生影响,还要动用周围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对孩子形成心灵渗透。而欣赏古典音乐,无意识是最好的方法。 (二)美德故事美育。孩子的品格要从小养成,就是处在懵懂无知的幼小衔接年龄段,一些美德故事的学习十分重要。美德是中华民族屹立的根基,是孩子们需要传承和发扬的。方法上,听故事、看故事均可。听有听的好处,看有看的优势,也可以二者相结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文化和品德的种子。 (三)物理环境的心灵暗示。在布置教室的时候,也可以顺应孩子的心理,将课堂布置成特殊的格局,从而使得孩子在更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活动。这种方法属于心灵暗示的一种,孔夫子的形象、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等等都可以作为课堂布置的一项。 如果能做到以上三点,循序渐进地渗透、培养,那么日积月累,孩子的德智和美育都会得到提高,真正地做到精神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对于幼儿的成长十分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家长和老师应当不断改进自己,能够从儿童的视角开展课堂设计,在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上多下苦功,并且积极寻求与孩子的沟通,让其能够健康茁长成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