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ocx
-
资源ID:31745101
资源大小:2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ocx
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不仅要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创新理念、扎实的专业功底、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事关自身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的行为效率,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可否认,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大量心理检测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性格优良的教师可以带出性格优良的学生;性格不良的教师,可能带出性格不良的学生。因此,我们应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为此,本课题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和走访调查对象相结合的方法,以丽水市和温州市部分经济欠发达县为例与发达地区杭州市西湖区和全国成人常模比较,研究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样本200份。调查对象分别为农村95人,城市105人;男性70人,女性130人;初中教师60人,小学教师140人;年龄最大者56岁,最小者23岁,35岁以下131人,35岁以上69人。调查结果显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9.1%,且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和发达地区,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成因分析 (一)“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导致中小学教师心理失衡 在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改革的进程相对缓慢,外部条件较发达地区差,教师智力投入高消耗和低质量的情况较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根据走访调查,目前小学教师每周平均授课15.34节(杭州市西湖区为15.1节),有42%的人超过18节(杭州西湖区为17节);教师每天平均在校工作时间8.91小时(杭州市西湖区为8.72小时),在家备课1.65小时(杭州市西湖区为1.67小时),再除去做家务、上下班时间,每天的休息时间加起来不过10个小时。教师在体力上处于疲劳状态,在智力上要高度付出: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等都需要高度的智力投入。在这些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教师相差无几,但是在福利待遇和经济收入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一直处于较低水准。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的综合。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社会声誉和对职业的喜爱度慢慢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待遇偏低、工作繁重、责任重大。这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产生社会地位不如发达地区教师和其他行业人员的自卑感,又不知如何发泄。压抑的结果,便是损害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伦理的失范与教师职业特性相悖,导致教师的抉择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教师是“祖国未来花朵的园丁”,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就必须有令学生口服心服并与社会规范相适应的道德准则,有明确的是非、善恶和美丑的标准,并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去感染学生。可是,如果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对学生就缺乏说服力;如果学生将教师的要求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得到的结果不是褒奖,而是讽刺和嘲笑,甚至身心伤害,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在骗自己;如果教师“言传身教”,在社会上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挫折,或教师“言行不一”,就会使学生茫然失措。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社会转型期起,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到挑战,新的伦理规范正在重塑。成人的伦理可以“试着看”,可对学生却不允许半点马虎。因此,教师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三)教师与关联人群之间的矛盾,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 调查表明:在有明显症状的各因子中,比率最大的是人际关系敏感,为6.9%。可见,教师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会遇到学生该不该管、如何管的问题。不管当然不对,但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管严了易出问题;管松了家长不答应,甚至会丢掉饭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还有一个“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一直是摆在教师面前十分棘手的问题。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教师也面临着挑战。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易把追求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民主当做自己的一种理想境界,如果教师觉得自己因不会逢迎、不善投机而不被领导重视,就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在同事之间,评优、晋升职称、涨工资等众多利害冲突,也易使教师们相互猜疑、防备,甚至相互拆台。上述种种,使教师在人际关系上常出问题且又不易改变,人际关系敏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师生自身素质之间的巨大差距,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导致教师焦虑不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乃至全球的教育教学都在进行变革。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教育理念要重塑,教学内容要更新,教学方法要变革,教学手段要现代化,等等。上述要求对超负荷工作的中小学教师来讲,达标十分困难。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教师素质偏低,少量素质突出的教师又容易被经济发达地区“挖走”,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着知识老化、观念落后和教法陈旧等诸多问题。同时,生源质量又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其父母在教育观念、科学文化素养、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也较城市家庭父母落后。这些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和教师的负担。于是,当面对社会变革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时,教师易出现职业适应不良问题,尤其是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竞争上岗、评聘分开势必会让一部分教师面临落聘的威胁,导致教师产生较多的心理恐慌。 (五)各级政府强烈的教育脱贫愿望转化为教育行政的压力,加剧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知识不仅会改变个人的命运和家庭的状况,同样也改变着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的压力远比发达地区大,它不仅需要培养自身需要的人才,还要不断地为发达地区输送人才(生产要素流向效率高的地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中小学,于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种种考核,给中小学学校施加压力,学校再通过种种考核给教师施加压力。这无疑会加剧教师的心理压力。 (六)心理咨询意识淡薄、心理咨询机构缺乏导致教师心理问题愈演愈烈 出现心理问题不及时求助,这是意识问题;想解开心理疙瘩又无处求助,这是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滞后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在当前还是比较突出的。教师虽然属于有知识的群体,但在心理咨询意识方面,观念仍然十分陈旧。如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教师如果内心不舒服,痛苦忧伤,一般也不会想到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即使出现了心理问题,表面上也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日久天长,“心病”越来越严重。当然,也有少数教师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有求助意识,但又苦于无处咨询。从目前来看,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还仅仅局限于大中城市,就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来看,广大城镇和乡村还远没有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一方面是心理咨询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却是即便想求助也是无处咨询、诊治。 三、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正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转变观念是改善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提。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学校以及教师本人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所以,维护教师心理健康首先要从观念上澄清认识,走出误区。毋庸置疑,人们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像生理疾病一样,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任何人身上,教师也不例外。我们完全可以用看待生理疾病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心理世界的隐患。为此,各级政府要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把保障教师心理健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改变以往忽视或者不重视教师心理问题的观念,认真对待教师群体中这一特殊情况。学校对教师思想的关心,不能仅局限于政治学习。学生家长要学会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不要把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归结到教师的身上,而要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工作,携手把孩子教育好。 (二)源头把关,重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机制 建立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职前把关至关重要。为此,要做到“双把关,一加强”。一是把好“招生关”,在师范院校招生时,要鼓励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同时,除了把知识作为考查内容外,还应该对考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二是严把“招聘关”,可由卫生主管部门设立“心理健康证”项目,凡是参加教师招聘的,须持“心理健康证”和“教师资格证”(以下简称“两证”),否则不予报名。三是要加强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范院校应开设有关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从而提高“准教师”的心理素质,以利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1 (三)过程控制,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体系 在把好教师职业准入“源头关”的同时,还须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体系:重视职后心理健康教育,增设教师心理素质的训练课程或专题;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健康档案,采取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定期测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在“心理健康证”上予以记录,对检测不达标者,暂时调离教师岗位,进行心理治疗,待恢复健康后,再重新复岗,对其中经过心理治疗后仍然不能胜任的,则另行妥善安排,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四)改善管理,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师工作环境 1减轻负担与释放压力相结合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好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合理配置师生比,巩固和发展教师队伍,避免教师的“超负荷”工作。改革不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以优化评价系统的结构为重点和突破,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起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而不是以管、卡、压等手段,使广大教师整日忧心忡忡。经济发达地区应该给外来务工人员切实解决好子女入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压力。同时,还需要构建一个释放压力机制,即:学校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实行民主化管理,让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文化生活。教师自身要掌握科学方法和调适策略,学会及时进行自我疏导,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2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与建立多元激励机制相结合 (1)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一是引导教师对压力要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要认知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现象;二是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素质的提高能使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工作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三是引导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即要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有良好的情绪反应和个性品质,遵循守信、宽容、尊重、热情等交往原则,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改善人际关系技巧和策略。 (2)建立多元激励机制。一是中央和省(市)财政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加快弥补这些地区教育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并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承担人才输出培养费,确保该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的财力来源。不可否认,多年来,浙江省财政是比较重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财政投入的,但是,如何从科学的角度鉴定投入的区域和合理地承担教育投入的费用,尚缺乏一个规范的操作机制。二是省政府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政策的扶持力度,以尽快改善该地区基础教育的软环境,包括提高该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福利待遇水平,增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倾斜技术职称评比政策,定期输送优秀教师对口服务。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挖掘自身潜力给予配套政策,解决好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居乐业”,为所在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四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管理者要谨慎行事,在任何措施出台之前,还必须从“教师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多向一线教师倾斜,并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制定政策的“底线”。 (五)科学对待,强化心理咨询意识和鼓励心理咨询业发展 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求助和自助两者的密切结合。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本身有心理障碍,敢于向心理医生袒露自己的心病,能够与心理医生密切配合,有这样自我观念的人,即使患上了心理疾病,也会比其他人易于恢复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自助能力和求助意识,并加强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建设,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不可或缺的方面。国家应对心理咨询这一第三产业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如在税收上,应充分体现减免税的社会政策,考虑到“心理治疗”与生理疾病治疗有相同之处,除按“咨询业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外,还可比照“医疗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所取得收入免征营业税”(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6条第3款)的规定,免征心理咨询业收入营业税,从而鼓励其发展。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