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教学法在酒店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ocx
浅析文化教学法在酒店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浅析文化教学法在酒店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为了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人们在交际交往的过程中要跨越包括语言和文化差异等等的障碍,因此文化教学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部分酒店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导入相对比较少,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从而导致在工作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语用失误的现象。因此,通过适当的教学法在酒店英语课堂教学中逐步导入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交际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教学法 酒店英语 显性文化教学法 隐性文化教学法 国际商务活动的频繁往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入境旅游人数的日益增加,使得中国的酒店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酒店业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 那就是对酒店提供的服务水平及质量的要求提高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是以就业为最终导向的,如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及过硬的语言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何加强学生酒店职业语言服务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酒店英语课程教学的一大重任。 一、酒店英语教学的现状 酒店英语是一门建立在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语言沟通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课堂教学与其实际的酒店工作环境要求是脱节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语言与行业间的教、学与做的不衔接的问题。 1.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文化意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同时也使得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特别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下降。同时,非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课程负担比较重,因此英语教学课程的课时数相对较少,更不用说开设专门的西方文化课程了。因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认知很少,在提供服务与客人交流的过程中普遍缺乏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文化,语言只能算作符号。我们的学生由于不懂得英语语言国家的风俗习惯,在交际的过程中不自觉就会张口:“What"s your name?”, “Are you married?”等非英语国家的惯用表达,还有就是一些让客人摸不着头脑的中国式英语的表达。 2.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主动性 由于语言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在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环节等教学活动中多处于被动的位置,不愿开口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比较普遍,但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以及枯燥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仍是英语教学的惯有模式,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英语的教学质量,也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了一种厌学情绪。 3.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情况比较严重 当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侧重的依然是测试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现今的英语语言教学的核心和重点仍然是语言基础知识本身。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仅限于教授学生理解和分析规范的常用酒店英语语句,或者是注重常用句型和词汇的讲解或介绍,而忽视了英语语言本身的语用原则,结果是学生在场景众多且复杂的酒店工作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运用能力差,与人交际时就会出现语用失误、产生误解,最终解决宾客问题效率低的情况。 二、文化教学在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种语言都有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及文化背景。学习语言其实就是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一个过程。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指出“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的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2.文化活动可以使语言教学活起来,缩小学生的心理距离 在语言学习课堂里,学生常常感到灰心丧气,把课堂的学习更多地仅仅当作是一种话语的练习。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系统的了解整个英美文化,了解英语语言的主导思想,使得学生对目的语的文化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提高对本土语及目的语的文化差异的分辨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3.文化教学使得语言的交际更具适合性、得体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的四大要素包括: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操作性。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一样,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授的时候必然要涉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只有理解语言本身所反映的文化,才能把语言学得更好,否则便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并妨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三、酒店英语课程的文化教学法 随着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的不断提高,显性教学法与隐性教学法也慢慢地融入到文化教学法中。显性文化教学法指的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补充介绍外国文化,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文化知识。相反隐性文化教学法则是以任务为基础,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逐渐习得异国文化。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从而使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中。 1.显性文化教学法 语言既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对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了解得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知识的习得比较少,因此教师在酒店英语的课堂教学中,遇到与英美文化有关的内容时就可以直接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或具体文化细节,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与习惯用法。教师既要告诉学生英语句子结构使用的一般规律,又要教会他们活的语音规律和习惯。比如,英语的祈使句就不一定只用于表示命令。 同时也要告知学生一些常见的语用失误。如客人要向酒店服务人员表达谢意时,他可能会说“Thanks a lot.”,按中国的语言惯例,一般对方答谢后的回答为“没关系,不用谢”,于是学生在自身的语用库中可能会选择相对应的翻译句子“Never mind.”来作为回答。但是句子“Never mind.”一般适用于对方道歉后的回答而非答谢后的回答。 还有关于称呼、问候、谦语和敬语、礼貌准则、禁忌等一些直接影响到社会文化习俗的日常语言和行为,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相应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意识。这样有助于减轻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困惑,让他们更好地熟悉外国的文化习俗,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表达。 2.隐性文化教学法 隐性文学教学法是显性文化教学法的补充,它可以弥补显性教学法的不足。教师在酒店英语的教学课堂中可以利用任务教学法,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就酒店的每一部门的不同分工与职责安排不同的角色,教师安排主题,搜索相关的文化资源并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并通过角色扮演、展示成果、用英语口头表达等形式向全班演示。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与学习文化在语言中的运用,并逐渐形成用目的语进行思考及交流的思维及行为模式。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语言能力不能代替交际能力,而语言的交际能力离不开社会背景(文化)。在酒店英语课程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幻灯片、电影、录像带、光盘等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通过学习了解所学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风土人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交际的过程中减少因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促进相互间的接纳和融合。帮助学生培养比较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客源国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生活习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尽量避免由于宗教文化、风俗民情而出现的一些误解。 如在讲授前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入住登记流程中的“见面打招呼”这一任务开展课堂活动: 课前的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在网上或图书馆搜索尽可能多的初次见面的中外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的内容与信息,并制作幻灯片; 任务的导入:要求学生根据所获取的资源及课堂上ppt介绍初次见面的中外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的习惯及禁忌,其他同学可以就相关资料进行提问; 任务的实施:给出情景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分小组,分别扮演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之间相互碰面打招呼; 任务的总结:让学生观看初次见面的中外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的相关视频,对比视频内容及同学的小组表演,讨论并总结对话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及语用规则。 学生通过真实、有意义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双语能力及其对异国文化的积极态度,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学科知识和技能也获得了同步发展。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交际过程中的理解和语用上的障碍和失误等交际干扰现象比较突出,“对比”汉语与英语背后的文化差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各国文化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找出两种语言的共同点与差异点,从而更好的理解目的语的文化,提高文化意识,提高其学习语言的兴趣及积极性。 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语,这意味着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我们还得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使用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如词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话语的前提、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推断等等。显性文化教学与隐性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文化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有效、更直接地掌握英语,学会使用英语,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通过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英语这一工具进行有效的交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