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阙下的中日双语省略现象对比研究.docx
-
资源ID:31747819
资源大小:1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认知语言学视阙下的中日双语省略现象对比研究.docx
认知语言学视阙下的中日双语省略现象对比研究认知语言学视阙下的中日双语省略现象对比研究 一、省略的定义与判断 省略作为语言的一大特点,是表达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对应问题。认知语言学能有效地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进而解释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并通过认知方式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而这些都与范畴紧密相关。本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对省略做出一些界定。 原型范畴理论是指一个范畴中由原型和其他成员构成的理论模式,原型是范畴的中心,集合了范畴成员的最多特征,同时其他成员与原型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这种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受环境、文化差异和个人因素的影响。省略可分为强势省略和弱势省略,也就是省略的范畴化和非范畴化。强势省略是范畴原型的体现,弱势省略是省略的典型的非范畴化体现。强势省略可以通过与人们概念系统中的句子原型进行比较,进而判断与原型句相比缺少哪些成分,这些成分是明示的,在上下文的语意网络和表达结构上都能发现和定位。而弱势省略因为是非范畴化的体现,只能从语义的角度去判定。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强势省略,日语因为句式比较固定,多从句子结构来判断有无强势省略。 二、语料的确定 先行研究中对省略进行定性研究的居多,做定量研究的相对较少,本项目拟以具体的语料为对象来具体阐释理解中日语的省略现象。通过同一部作品的原文及译文的对比,进一步阐释为何语言使用主体的不同会引起语言的主观性及认知模式出现差异,从而导致中日两种语言在省略方面的表现会有不同。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频繁,中日互译本的小说有很多,基于以上考虑,本项目在语料选择时也作了周全考虑,尽量选取在中日两国较有影响的作家的代表作。川端康成作为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其作品雪国享誉国内外,被翻译成27种语言。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明治时代的文学巨匠,其作品哥儿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鲁迅是中国文学的奠基者,孔乙己是鲁迅白话文创作的经典之作,也是其作品中最早一批被选入中学教材的作品,意义重大。 三、标记省略并统计相关数据 对截取的章节,将原文与译本对照,按照语言使用适切性原则、语义完型最小化原则及适度修正原则,在判断其是否属于强势省略的基础上做出标记。 四、分析数据,比较中日语省略现象的异同 通过对表1、表2的对比,可以看到中日双语省略中存在着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中日语中都存在省略现象,且主语省略现象较为频繁。同时,中日语省略现象的差异也很明显:总体来说,日语的省略频率远远高于汉语。中日语句子成分省略有倾向性层次,日语小说中省略最多的是主语,其余依次为宾语、对象格补助语、谓语;汉语小说中省略最多的是主语,其次是宾语。日语中的主语省略的频率远远高于汉语。 五、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异同点进行分析 1.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 使用语言过程中经常用尽量少的话语来传达信息,形成更为简约的语言表达方式,这就是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也是中日语的主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的原因之一。除上述原因,中日语还存在较多支持主语省略的语言因素。中日语的主语不具备规定谓语形态的语法功能,多省略,进而形成了语言表达中较多使用主语省略这样的原型。 例如,雪国开头第一段,无论是日语原文还是中文译文,语言表达的形式都是主语省略,都未提到火车是从隧道穿过,但通过后一句“火车停下来”可以推断前一句主语为“火车”,并不影响整体句义的表达。 2.中日语使用主体认知模式差异的形成原因 (1)日语的省略现象多于汉语的原因。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基本认知能力之一就是对同一情景有不同的理解方式的能力。人们在把握事态时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认知主体将自己置于语言编码的对象之外来把握事物,称为D模式;另一种是说话者将自己置于事态之内进行识解,称为I模式。日语是倾向于I模式的语言,发话者和听话者都将自身置身于事态内来理解语言。所以,日语中常常会将上下文或会话现场的因素都省略,人们也习惯了这种省略方式。汉语则表现为两种模式的混合,所以汉语中也有很多省略,整体来说还是没有日语中的省略使用那么频繁。 例如,在例句“駅長、今度休日家、弟言”中,主语“彼女”承前省略,按照I模式的理解并不影响句意表达。但是译为汉语时 成变成: “她喊道:站长先生,请您告诉我弟弟,叫他下次休假时回家一趟! ”因为汉语是介于I模式和D模式之间的,因此主语“她”并未承前省略。同时,如果省略掉“请您告诉我弟弟,叫他下次休假时回家一趟”一句中的“我”的话,就易引起歧义,表达不畅。 (2)中日语成分省略倾向性层次不同的原因。意象图式是一种认知模型结构,是对身体通过各种感知获得的意象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而形成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句式构造也是认知模型结构的外在表现,省略就是意象图式转变的结果。意象图式的转变是指意象图式在概念化的过程中焦点发生了变化。语言形式是语言使用者概念化的反映,言语化的信息就是焦点信息,其他信息是否被言语化,与信息本身和焦点信息的结合紧密度密切相关。省略句中出现的保留成分与省略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保留成分是说话人的重心所在,是受关注的焦点信息。其他被省略掉的成分被省略的频率之所以会不同,就是因为其与保留的焦點信息之间的结合紧密度不同。焦点信息、次元信息的不同会导致中日语句子成分省略具有层次性。 (3)日语的主语省略多于汉语的原因。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指人类的大脑通过意象联想,建立起与外部世界想联系的投射世界,形成系统的概念,并在概念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认知能力的不同会导致认知模式产生差异,所以中日语在省略表达上有差异。日语属于典型的型语言,侧重于从整体上对客观事态进行认知,将所有动作看作一幅幅静止的画面,通过画面组合来认知客观事态。某一动作的行为主体成为整体场景的一部分,所以省略主语的现象较多。 相反,汉语属于型语言,侧重于对动作主体及其具体动作的认知,将动作主体及其具体动作看作是连贯的画面,通过连续的动画来认知客观事态。因为汉语是围绕行为主体及其具体动作来认知的,随着新的动作行为的出现,行为主体会变化,发话者所关注的对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若省略行为主体即主语,便容易产生混淆,所以汉语中的主语省略较少。例如,在小说哥儿开头的第一段,日语原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了一大段话,却没有出现一个主语“”,省略了8次,汉译本省略了2次。日语倾向于把跳楼这件事当作一个整体来阐述,主语“我”只是客观事态中的一个部分。汉译本中的主语“我”省略了2次,且都是承前省略。汉语属于动画式认知,倾向于动作主体前景化,关注的是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所以在“我从新建好的二层楼上探头下望,一个同学开玩笑,说我再逞能也不敢从上边跳下来,还大声哄笑我是胆小鬼”这一长句中,相继出现了“望、开玩笑、跳、是胆小鬼”几个行为,“开玩笑”这一行为的主体是“同学”,为了不引起歧义,其他行为的主体不能省略。 六、省略研究对日语教学的启示 日语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日语本身的语言特点和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特定环境之下如何理解和创建日语的语篇规律。具体来说,进行翻译教学时,教师提供具体范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翻译现象背后的规律,开启学生的主动思维。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欠缺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指导学生对文章的标题展开讨论,对章节内容作出推测,激发大脑中相关图式,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