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8课时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的内容及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理解并掌握连除的简便计算的方法。 3.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除法的运算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2.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 a×b=b×a(a×b)×c=a×(b×c)(a+b)×c=a×c+b×c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在解决问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另外除法算式中也有简便算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出示教材第29页例8情境图。 1.“一打”是什么意思?(“一打”就是12个,也就是一筒12个)2.根据给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能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2)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3.解决问题(1)。 算法一:将12写成3×4。 12×25=3×4×25=3×(4×25)=3×100=300(个)算法二:将12写成10+2。 12×25=(10+2)×25=10×25+2×25=250+50=300(个)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小结:把12×25分成3×4×25,可以运用乘法的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把12×25分成(10+2)×25,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二)除法的运算性质。 解决问题(2)。 1.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哪些已知信息?2.求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需要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解答?自己试一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先计算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再计算每支球拍多少钱。 330÷5÷2=66÷2=33(元)方法二:先计算一共有多少支球拍,再计算每支球拍多少钱。 330÷(5×2)=330÷10=33(元)师:观察上面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330÷5÷2=330÷(5×2)师: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再多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写成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用字母来表示为:a÷b÷c=a÷(b×c)(b0,c0)。 四、巩固练习1.教材第29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2.练习八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五、拓展提升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800÷256000÷125360÷8+120÷8=(800×4)÷(25×4)=(6000×8)÷(125×8)=(360+120)÷8=32=48=60六、课堂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可以利用各种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 七、作业布置练习八第1、2题。 学生回忆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小组合作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同桌讨论如何能让计算变得简便。汇报时说明在计算过程中哪一步使用了哪种运算定律。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完成后和同桌交流解答过程,点名汇报,汇报时注意说明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学生举例验证。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板书设计乘、除法的简便计算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12×2512×25330÷5÷2330÷(5×2)=3×4×25=(10+2)×25=66÷2=330÷10=3×(4×25)=10×25+2×25=33(元)=33(元)=3×100=250+50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写成=300(个)=300(个)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两个数相乘,在计算时我们可以a÷b÷c=a÷(b×c)(b0,c0)把其中一个数改写成两数的积或两个数的和(差)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通过对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由浅入深,不仅有层次,有梯度,而且环环相扣,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都得到了提高。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猜测验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乘、除法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的活动中。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问题,练习不够。 教学建议:让学生多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针对典型题目多次练习。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