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合集六篇.docx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合集六篇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和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4.教学过程 4.1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4.2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习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4.3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平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平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4.4小结练习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习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习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4.5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习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习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设计 通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平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非常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理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一定律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以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在理想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一定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B.物体一定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C.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惯性与什么有关?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五、作业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篇5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习,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