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建湖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pdf
-
资源ID:3181590
资源大小:50.8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pdf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近段时间,大学“撕名牌 ” 校名简称之争,因几起案例连续涌入舆情管道:那边 厢四川 “川医 ”的争论还没,这边厢南昌大学、南京大学又掀起“南大 ”简称之 争。对此,光明网评论道:“它纯属虚荣心作祟;高校若想通过简称来提高自己的知名 度,属于。 ” 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的争论。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 人爱好的不同而,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各有千秋,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 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A尘埃落定本末倒置旷日持久大相径庭 B烟消云散细枝末节经年累月南辕北辙 C尘埃落定细枝末节旷日持久南辕北辙 D烟消云散本末倒置经年累月大相径庭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 ) A. “谭木匠 ”的舵手谭传华正是凭借着这种果决的勇气烧掉了价值30 万元的有质量问 题的梳子,转而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使企业的大船在商海中破浪前行。 B. 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 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 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 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 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 责,切实保障 “舌尖上的安全” ,被称为 “最严食品安全法” 。 3.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中国茶具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两千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 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它是茶叶品质的显性表现。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 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 等程度 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酽、苦涩,叶底的 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1 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ABCD : ,xx ,k: 学 #科 #网 Z#X#X#K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 分) ( ) A欣闻先生即将来沪讲学,不胜期待,敬候台驾光临。 B近年研究宋词,完成拙作一本,恳请舍兄不吝赐教。 C此次若非您鼎力相助,定难顺利完工,叨光不少,深表感谢。 D事关民生,姑妄提出一点刍议,敬请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5. 阅读下文,请选出对这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选项(3 分) ( ) 我一向认为,生命存在的真假无从辨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之间,允许自我“ 留 白” ;让每个人在相互瞪视之外,也可以孤独的躲进一个任何他者所无法侵入的世界。那也 是我们可以安全地生活一辈子的理由。假如每个人都是“窥梦人 ” ,企图窥探他人梦境、窥 伺他人内心私密,让“八卦 ”入主生活,我不知道谁能放心地过完这一生。 A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B每个生命的个体都需要有自我“留白 ”的空间。 C生命存在的真假,无从辨明也无须辨明。 D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拒绝“八卦 ”主导生活。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秦晋崤之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 蹇叔。蹇叔曰:“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 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 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崤。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曰: “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 行则备一夕 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 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 邑,若何? ”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 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 之不继,吾其还也。 ” 灭滑而还。 2 晋原轸曰: “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必伐秦师!” 栾枝曰: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 礼,何施之为? 遂发命,遽兴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 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 “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 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 矣。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 “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选自左传,有删节 ) 【注】 公元前 628 年,晋文公重耳去世,但还未安葬,晋襄公继位,晋文公曾在外流 亡十九年,后得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国即君位。文赢:秦穆公的女儿,晋文公夫人。 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公辞焉 ( 辞退 ) B. 不腆敝城邑 ( 丰厚、富裕 ) C. 彼实构吾二君。( 离间 ) D. 不替孟明 ( 废去 )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突出人物个性。蹇叔的三段话直接谏诤秦穆公, 但语气大有区别,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B.以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以秦、晋、郑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众多人 物、纷杂事件有条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C.皇武子辞客一段话,旁敲侧击,在表示抱歉的客气的话语中则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 秦国的阴谋,其实是下达了逐客令,外交辞令巧妙得体。 D.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采取果断措施,作好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晋 国在 “崤之战 ”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 8.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9. 郑商人弦高具有怎样的思想品质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客舍喜崔补阙司空拾遗访宿 3 卢纶 步月访诸邻,蓬居宿近臣。 乌裘 先醉客,清镜早朝人。 坏壁烟垂网,香街火照尘。 悲荣俱是分,吾亦乐吾贫。 【注】 崔补阙:崔峒。司空拾遗:司空曙。这两人是作者的好朋友,先于作者入仕。 作者卢 纶,曾三次应举,三次落第。蓬居:茅蓬,作者自指其室。近臣:皇帝所亲近的臣子,指 两位到访的朋友。 乌裘:指落魄失意。香街:上朝时经过的街道。火照尘:上早朝时家 仆举火引路。 (1) 请赏析 “乌裘先醉客 ”中“先”的妙处。 (3 分 ) (2) 简要赏析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4 分 ) (3) 本诗表现了诗人内心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海上生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 (2) ,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3) 盘飧市远无兼味,。(杜甫客至) (4) 战士军前半死生,。(高适燕歌行) (5)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6) ,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 ,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 学+ 科 +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5 题 壶中日月 陆文夫 我小时候便能饮酒,所谓小时候大约是十二、三岁,这事恐怕也是环境造成的。 在故乡,在种旱谷的地方,每个村庄上都有一二酒坊。这种酒坊不是常年生产,而是 一年一次。冬天是淌酒的季节,平日冷落破败的酒坊便热闹起来,火光熊熊,烟雾缭绕,热 气腾腾,成了大人们的聚会之处,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大人们可以大模大样地品酒,孩子们 4 没有资格,便捧着小手到淌酒口偷饮几许。那酒称之为原泡,微温,醇和,孩子醉倒在酒缸 边上的事儿常有。我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只是没有醉倒过。孩子们还偷酒喝,大人们嗜酒 那就更不待说。凡有婚丧喜庆,便要开怀畅饮,文雅一点用酒杯,一般的农家都用饭碗。酒 坛子放在桌子的边上,内中插着一个竹制的长柄酒端。 我的父亲不禁止我喝酒,但也不赞成我喝酒,他教导我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做点 事情,需有四戒,戒烟(鸦片烟 ),戒赌,戒嫖,戒酒。四者湎其一,定无出息。我小时候总 想有点出息,所以再也不喝酒了。参加工作以后逢场作戏,偶尔也喝它几斤黄酒,但平时是 决不喝酒的。 不期到了二十九岁,又躬逢反右派斗争,批判、检查,惶惶不可终日。我不知道与世 长辞是个什么味道,却深深体会世界离我而去是个什么滋味。一九五七年的国庆节不能回家, 大街上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斗室里却死一般的沉寂。一时间百感交集:算啦,反正也没有什 么出息了,不如买点酒来喝喝吧。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小时候喝酒是闹着玩儿的,这时候喝酒却应了古语,是为了浇愁。借酒浇愁愁更愁, 这话也不尽然,要不然,那又何必去饮它呢?借酒浇愁愁将息,痛饮小醉,泪两行,长叹息, 昏昏然,茫茫然,往事如烟,飘忽不定,若隐若现。世间事,人负我,我负人,何必何必! 三杯两盏六十四度,却也能敌那晚来风急。 一个人也没有那么多的愁要解,“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多得恰 似一江春水,那也就见愁不愁,任其自流了。饮酒到了第二阶段,我是为了解乏的。喝了酒 以后再进车间,便添了几分精神,而且混身暖和,虽然有点晕晕乎乎,但此种晕乎是酒意而 非睡意;眼睛有点朦胧,但是眼皮上没有系石头。耳朵特别尖灵,听得出车床的响声,听得 出走刀行到哪里。二两五白酒能熬过漫漫长夜,迎来晨光曦微。苏州人称二两五一瓶的白酒 叫小炮仗,多谢小炮仗,轰然一响,才使我没有倒在车床的边上。 饮酒到了第三阶段,便会产生混合效应,全方位,多功能:解忧、助兴、驱眠、催眠、 解乏,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今日天气大好,久雨放晴,草塘水满,彩蝶纷纷,如此良辰美 景岂能无酒?今日阴云四合,风急雨冷,夜来独伴孤灯,无酒难到天明;有朋自远方来,喜 出望外,痛饮;无人登门,孓然一身,该饮;今日家中菜好,无酒枉对佳肴;今日无啥可吃, 菜不够,酒来凑,君子在酒不在菜也 呜呼,此时饮酒实际上已经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为 了饮酒。十年动乱期间,全家下放到黄海之滨,现在想起来,一切艰难困苦都已经淡泊了, 留下的却是有关饮酒的回忆: 那时,最大的遗憾是买不到酒,特别是好酒。为买酒曾经和店家吵过架,曾经挤掉了 棉袄上的三粒纽扣。有粮食白酒已经不错了,常喝的是那种用地瓜干酿造的劣酒,俗名大头 瘟,一喝头就昏。偶尔喝到一瓶优质双沟,以玉液琼浆视之,半斤下肚,神采飞扬,头不昏, 脚不浮,口不渴,杜康酿的酒谁也没有喝过,大概也和双沟差不多。 喝不下去了,樽中有美酒,壶中无日月,时限快到了。从一九五七年喝到一九九年, 5 从二十九岁喝到六十二岁,整整三十三年的岁月从壶中漏掉了,酒量和年龄成反比的,二两 五白酒下肚,那嘴吧和脚步便有点守不住。那天碰到一位多年不见的酒友,却又喝得昏昏糊 糊。记不清是喝了多少,大 大概是超过了一两五。(有删改 ) 12.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作用。(4 分) 13. 请简要概括作者一生中几个阶段饮酒的原因。(6 分) 14. 第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特色?(4 分) 15. 请探究作品题目中包含的情感意蕴。(6 分) 科网 ZXXK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 18 题。 欣赏中国戏曲之美 季国平 俗话说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唱戏与看戏当场互动的重要性于此可见。在 巴黎,法国观众不了解中国戏曲,看昆曲白蛇传时如同观赏歌剧般正襟危坐,“ 疯子 ” 没有遇上 “傻子 ”,剧场气氛有点冷清。而在慕尼黑,我们建议德国观众观看中国戏曲时可 以像观看足球比赛一样,随时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结果是,台上的“ 疯子 ”遭遇了台下的 “ 傻子 ”,那天剧场效果的火爆不亚于国内。两场演出效果反差之大,主要就在于如何认识 戏曲之美和如何进行戏曲审美。 如果对戏曲的审美特性不了解、不熟悉,自然就不知道戏曲美在哪里,好在何处。显然, 戏曲欣赏的要义正在于理解戏曲独特的表现方式,懂得戏曲的审美风范,知道看戏曲与看话 剧、歌剧、音乐剧的差异所在。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吃的是麦当劳,看的是外国 大片,离戏曲艺术已经太远了,误解便由此而来,不少人误以为戏曲落后于西方舞台艺术, 甚至一些戏剧名家也抱有这样的偏见。 事实上,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人的审美家园。黑格尔说:“ 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 向成熟 戏剧是一个已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中华文化是戏曲审美风范的文化基因, 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的失落、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是造成今天戏曲艺术边缘化的根 本原因。与我们的自我矮化和偏见形成反差的是外国同行对戏曲的喜爱和推崇。 戏剧家们在谈及他们的创作时,喜欢谈戏剧观念,谈艺术追求,等等,但忽略了戏曲不 同于话剧、歌剧、音乐剧的独特性,忽略了戏曲独有的表现方式、审美风范和艺术魅力。他 6 们可能会说,戏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 ”嘛,其实,很多人对这句话也只是一知半解,殊不 知,戏曲的歌舞是已经戏曲化、程式化、剧种化了的歌舞,是符合戏曲美学原则、化为戏曲 表现手段的歌舞,而不是一般歌舞的简单叠加和拼凑。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新创剧目,不仅泛 用歌舞,手段和风格趋同,而且盲目融入或简单搬用其他舞台艺术(包括国外的 ),丢失了戏 曲自己的面貌和风格,消解了戏曲以及剧种的个性。我们要认真总结在以表演为中心的戏剧 艺术中,戏曲演绎世界的独特的美学原则和赋予戏曲演出个性、艺术特色的内在规制。我们 重拾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重新发现、重新阐释、系统总结深厚博大的戏曲美学体系,对 于引领当代戏剧家的戏曲创作,引领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发现和欣赏戏曲之美,有着非常重 要的意义。 人们常常讲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唯中国戏曲艺术流传千年,仍然活跃在当代舞台,善于 传承也善于发展,既古老而又现代,这正是中国戏曲的伟大之处。戏曲的美学体系是丰富的, 同时又是发展的,戏曲在当下健康发展的艺术实践,是彰显戏曲审美风范的重要方面。有了 戏曲在当代积极健康的传承发展,我们还需要培养和引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跨越戏曲 审美的门槛,回归演员和观众的密切联系。有了戏曲艺术的新发展和新知音,戏曲的审美家 园必定风光无限! ( 选自 2015 年 7 月 28 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 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 分 ) 17请结合文章,简要阐述第三段中“自我矮化 ”和“偏见 ” 在文中的含义。(6 分) 18对于如何让观众发现和欣赏中国戏曲之美,文章提出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6 分) 七、作文 (7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旅行有两种:一种是只想着直达目的地,一种是把心投入沿途的风景。其实,人生何尝 不是如此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800 字左右;不要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 建湖二中 2015/2016 学年度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 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请批评指正) 1. 【答案】 A。 2. 【答案】 A。B 重复累赘, “妇孺 ”指妇女和儿童,同后面的“孩童 ”重复; C 杂 糅, “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 “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 槽发声 ” ;D 暗换主语,最后一分句加上“食品安全法” 。 3. 【答案】 D 。文段前面提出“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 ,用一个条件句过渡到 选择茶叶的方法;根据对应原则,应先说外形接,再说内质接;最后写分辨茶叶的好 坏,也应该先说外形观感接,再说内在口感接。 4【答案】B。B项“舍兄 ”不得体, “ 舍”是谦辞,不可用于对方,也不可用于比自 己辈分高或年龄长的人。其他三项使用得体。A项台:旧时用于敬称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动 作。台驾:敬辞。尊称对方。C项叨光:客套话,沾光( 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D项刍议:谦 指自己的议论。 5. 【答案】 B。B项是最核心的立意。 6. 【答案】 A。A.辞:谢绝。 7. 【答案】 A。A.蹇叔的三段话直接和间接地谏诤秦穆公。 8(1) 【答案】 (4 分) 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 希望 ) 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 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冀、克、其,各一分,句意通顺1 分 ) (2) 【答案】 (4 分)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 驻扎 ) ,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 ( 素服、次、乡,各一分,句意通顺1 分) 9. 【答案】忠心爱国、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一点一分 )(4 分) :Zxxk 【参考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 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 远方 ( 的国家 ) ,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 恐怕不可以吧?( 我们 ) 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 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 ( 蹇叔的劝告 ) 。召集孟明、西乞、 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 不到他们回来啊!” 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 蹇叔 )哭着送他 说: “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 你) 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 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8 ( 鲁僖公 ) 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 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 弦高 ) 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 说: “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 但) 您 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 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 原来杞子及其部下) 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 匹( 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 。( 郑穆公 ) 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 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 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 ) 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 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 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 ) 灭掉滑国就回 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 这是 ) 上 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 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 “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 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 )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 “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 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 还报什么恩呢?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 晋 军) 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 晋文公的夫人) 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 他们的确是离间了 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 去惩罚他们呢?” 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 “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 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 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 ( 对着襄公 ) 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 河边, ( 孟明等人 ) 已登舟离岸了。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 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 秦穆公 ) 说: “这是我的错误, 大夫有什么罪 呵! ” 10. (1) “ 先”字说明诗人在到访的友人面前最先喝醉,(1 分) 诗人借酒消愁,“先醉 ” 充分体现出诗人内心无法言说的苦闷。(2 分) (2) 对比反衬。前句写诗人住处的简陋破败,挂满了蛛网,烟气升腾,一片破败的景 象。 (1 分) 后句想象两位到访的贵客上朝路上的繁华荣耀。(1 分) 虚实结合。 “坏壁烟垂网 ” 9 是实写自己的住处,(1 分) “ 香街火照尘 ”是虚写友人清晨上朝路上的情景。(1 分 )( “借景 抒情 ”如解析到位亦可得2 分) (3) 对好友深夜的来访感到喜悦。 对自己仕途失意、贫穷潦倒的苦闷。对好友列 位朝臣的 羡慕。 即使过得贫穷潦倒也要生活得快乐的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每点 1 分) ( “ 对一切 荣辱悲欢都是命中注定的人生宿命的无奈”也可给分 ) 11. 【答案】略。 12. 【答案】交代我饮酒的渊源( 原因 ) 是由环境造成的,引出下文对故乡饮酒风情的介 绍( 为 做铺垫 ) 。( 一点 2 分) 13. 【答案】 儿时为好玩。 工作时为应酬( 逢场作戏 ) 。愁苦中为解忧。工作繁 重时为解乏。 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饮酒。偶遇酒友。 ( 一点 1 分) 14. 【答案】选择极具特色的细节描写,写了买酒喝酒的过程和感受,表达了当时喝上 好酒的不易,语言幽默,文言与口语相结合( 语言质朴,有生活气息等) ,句式整散结合(排 比等 ) ,富有节奏。(4 分 ) 15. 【答案】对儿时的故乡生活、父亲的怀念。对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忧愁( 感慨 ) 。对 自己饮酒经历的人和事的难以割舍的铭记( 难忘、追忆 ) 。(6 分 ) 16【答案】(6 分) 首先引用俗语,说明唱戏与看戏当场互动的重要性;(2 分) 接着分别 列举巴黎观众和慕尼黑观众观看中国戏曲的不同表现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2 分) 最后强 调两场演出效果反差之大,主要在于如何认识戏曲之美和如何进行戏曲审美,引出全文的中 心话题。 (2 分) 。 17【答案】(6 分) “自我矮化 ”:是指对中华文化缺乏应有的自觉与自信,盲目崇拜西 方文化; (4 分) “偏见 ”:是指不少人包括一些戏剧名家认为中国戏曲落后于西方舞台艺术, 不理解和懂得戏曲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风范。(2 分)( 意思对即可 ) 18【答案】(6 分)(1) 重拾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发现和把握戏曲独有的艺术之美( 或: 重新发现、阐释,系统总结深厚博大的戏曲美学体系。(2) 积极推动戏剧的传承及健康发展 的艺术实践。 (3) 培养和引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学会戏曲审美。( 每点 2 分) 19. 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关于人生的蕴含哲理意味的命题。 材料的第一句 “ 旅行有两种,一种是只想着直达目的地,一种是把心投入到沿途的景物 中” ,点出了 “旅行 ”的两个方面:一是到达“ 目的地 ” ,这是强调结果;二是投入“沿途的 景物 ” ,突出经历或过程。材料的第二句“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重点是提示考生:本则材 料关注的是人生,而非旅行,这是本则材料审题的重点所在。 人生的目的是在乎最终的结果( 目标的实现、理想的达成) ,还是享受人生追求的过程( 即 使结果是失败的) ?有的人将此二种观念完全对立起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这是不 10 全面的;其实还有一种,既享受过程的美好,也追求结果的成功。所以此则材料的观点应有 三个角度:一是追求成功的人生,二是享受追求的过程之美,不以成败论英雄,三是在追求 中既享受过程之美又感受成功的喜悦,但无论写哪种人生追求,都需展示正能量,突出“真 善美 ” 。 写作时可以自己“选取角度 ” ,只要抓住 “过程 ”与“ 结果 ” ,从 “人生 ”“ 生命 ”等话 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