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三】.docx
-
资源ID:32167531
资源大小:20.7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三】.docx
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2022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三】 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文章;冷静细心,发挥如鱼得水;心想事成,努力备考,考到理想院校!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 2022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供您查阅。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简答或论述)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正确意识指导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3、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决定识意是唯心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 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意义(或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或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意义)。 1、辨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不是统一于精神,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了唯心主义一元论。 3、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运动变化中的统一,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由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的。 其意义是:1、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的理论基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只有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从而使社会主义取得成功。 3、我国正处于并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从这个实际出发,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使各项工作有成功的基础,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才会取得胜利。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对现代化建的意义。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客观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其意义是: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要遵循客观规律,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又要发挥大胆创新的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 2、既要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和“右倾”保守主义。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的实质 (一)、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选择) 运动指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变化既可以是前进的,上升的,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发展是指运动过程中前进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任何事物都是以过程而存在(选择) 过程是指事物产生成长和灭亡的历史,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个过程,运动发展是普遍的,客观的,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每一个事物都是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阶段。 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及其意义(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在书上本章的第三节里)(选择题)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识别新旧事物只能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途,而不能以出现的时间先后为标准。 1、新事物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新事物优于旧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其意义是: 1、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 2、社会主义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 3、要发现新事物,支持新事物。 三、辨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及分歧(或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选择或简答)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的发展的源泉和动立的对立,这是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四、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选择或简答)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它揭示了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它是贯穿唯物辨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辨证法的钥匙; 3、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焦点。 第三节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质量互变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以上三点为选择题。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什么是矛盾以及辨证矛盾同逻辑矛盾的区别(简答)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逻辑矛盾是主观的,是因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逻辑错误,是在思维中必须避免和排除的;辨证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二者是有区别的。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的含义是: 矛质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简答或论述) 关系: 1、二者相互连接不可分割,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另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 2、二者相互区别,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意义: 1、在稳定的形式下,要看到不稳定的因素,克服它也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形式; 2、对不稳定因素要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目的是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矛盾是怎样推动事物发展的) (一)、为什么说矛盾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简答)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A、同一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2、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B、斗争性的作用: 1、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作准备; 2、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C、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意义(简答或论述)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是根本原因,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第一位原因)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第二位原因) 3、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因; 4、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造本国人民,而中国的发展又离不开世界,因此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实行改变开放。是要依造本国人民的理遇,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好的利用外部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既要反对不利用外部条件的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以要反对夸大外因作用的全盘西化外因论。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