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重点高中生物必修3必背知识点 .pdf

    • 资源ID:32205209       资源大小:2.41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重点高中生物必修3必背知识点 .pdf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3必背知识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5 页2 作者:日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5 页3生物必修 3 必背知识点一、细胞与稳态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 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1) 存在的物质主要有: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代谢废物: CO2、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2) 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1) 发生的生理过程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5 页4(2) 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举例) 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技法提炼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 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 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 ) 。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 呼吸氧化酶、 解旋酶、DNA聚合酶、 RNA 聚合酶、载体蛋白等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 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 、Cl- 有关。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 为7.35-7.45 。与HCO3- 、HPO42- 等离子有关。(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 2 个易错点: (1) 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 )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2) 血浆蛋白血红蛋白: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6、内环境的稳态(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 织 间 隙 中 积 聚 的 组 织 液 过 多 将 导 致 组 织 水 肿 , 其 引 发 原 因 如 下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5 页5二、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节( 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5 页6易错警示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 点提示: (1)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 Na内流的结果, Na 的内流需要膜载体 ( 离子通道 ) ,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 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 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 填内环境成分 )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易错警示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5 页7(1) 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组成不同: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 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 (兴奋或抑制 )。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组织液)突触后膜。释放:其方式为胞吐, 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 0 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 。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 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 乙酰胆碱; b. 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c.5- 羟色胺;d. 氨基酸类:谷氨酸、 -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5、大脑的高级功能: 言语区 : S 区(不能讲话)、W (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 、V(不能看懂文字)三、体液调节(激素调节)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5 页8 解惑 (1)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2) 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种消化酶;又有内分泌腺胰岛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3) 体液调节并非激素调节: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 CO2 、H 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易错警示动物激素化学本质的归纳(1) 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垂体:促激素、生长激素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2) 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3) 固醇类激素:性激素。7、激素调节的实例(1) 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5 页9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2)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3)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8、体温调节(1) 人体热量的主要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2) 主要的产热器官:骨骼肌和肝脏。(3) 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效应器:汗腺、毛细血管等。9、水盐调节(1) 调节中枢:下丘脑。(2) 调节途径渴感的产生与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 , 肾小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5 页1 0集合管重吸收水 , 尿量减少。10、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故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注:(1)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 激素、二氧化碳等调节因子, 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四、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解惑(1) 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血浆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2) 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3、特异性免疫(1) 体液免疫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 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免疫过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5 页1 1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 细胞免疫 (抗原进入细胞 )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结果:效应 T 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效应 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4、免疫失调疾病(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 免疫过弱:艾滋病( AIDS) a.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的,遗传物质是 RNA;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 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 T 细胞大量死亡, 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 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 破坏免疫系统。易错警示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 点提示(1)T 细胞和 B 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 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2) 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 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4) 有关免疫细胞的“3 个唯一”: 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5 页1 2忆细胞都不能产生; 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5、 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 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2) 二次免疫特点: 反应快、反应强烈, 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3) 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易错警示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 点提示(1) 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 细胞, T 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 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2) 对浆细胞和效应T 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 细胞或 T 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 细胞或 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 细胞。 (3) 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 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五、植物的激素调节1 达尔文的实验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2 鲍森詹森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 拜尔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 温特的实验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5 页1 35 植物激素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 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2) 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3) 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3)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两重性(1) 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2) 表现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发育程度:幼嫩衰老(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曲线中 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曲线中 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 促进生长作用减弱 (但仍为促进生长 )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 时促进植物生长, 均为“低浓度”, 高于 i 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 ,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5 页1 4大于 m小于 2m 。若植物水平放置, 表现出根的向地性、 茎的背地性, 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2m ,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 m 。8、顶端优势(1) 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2) 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的原理相同,都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与向光性的原理相同)9、生长素类似物 : 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萘乙酸、2,4-D 等。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10、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1) 协同作用的激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2) 拮抗作用的激素器官脱落种子萌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5 页1 5易错警示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 点提示: (1) 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2) 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3) 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4) 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5) 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 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六、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1、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同种生物所用种群与无机环境(1) 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5 页1 6(2)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3)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4)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2、种群密度 解惑 (1) 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2)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4) 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易错警示(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 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 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3、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植物:样方法取平均值(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动物:标志重捕法( 运动能力强的动物)易错警示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计数时应注意的问题(1) 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2) 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 应遵循“计上不计下, 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4、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增长曲线(1) “J”型曲线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数学公式: NtN0t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5 页1 7(2)“S”型曲线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J”型曲线“S”型曲线(1) K值的应用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 K值。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 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 ) ,降低K值。(2) K/2 值的应用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 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 K/2 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 值处( 若达K/2 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 个关注(1) 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2) 对“”的理解NtN0t, 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 不是增长率。 1 时,种群密度增大;1 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 时,种群密度减小。种群增长速率曲线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5 页1 8七、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 群落(1) 概念要点: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2) 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 群落的物种组成(1)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 丰富度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3、群落的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捕食(如图乙) :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4、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 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 ,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 A先达到最多, 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 A的变化而变化,故 B捕食 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 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 B捕食 A。(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 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5、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2)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 ,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25 页1 9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易错警示群落演替的几个易错点: (1)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 乔木占据优势地位, 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3)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八、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范围:有大有小。(3)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2)生产者:自养生物。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 )(3)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生态系统的最活跃的成分)(4)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 (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注:(1) 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必须为生产者。(2) 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3) 分解者不占据营养级。易错警示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误区类型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蚯蚓、蜣螂、秃鹰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25 页2 0绿色植物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3、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判断技巧(1) 先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两者中有“ 3”个指出箭头的 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 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 AB,确定 A为消费者、 B为分解者。(2)若问 D 、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 A 为动物, B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图示中 D 、A、B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 中只包括 D和 A。易错警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易错分析(1) 模型图示 (如右图 ) 。(2) 相关说明: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 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4、食物链 ( 网) 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分析(1)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 即出现连锁反应, 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2)“天敌”减少的情况:“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其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如图所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地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为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4)特殊情况: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路线分析得出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特别提醒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 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 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5、能量流动(1)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3)能量散失 :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存在形式:有机物(5)能量的去向:呼吸作用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化被分解者所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6、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25 页2 1(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只有 10% 20% ,因此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 个。(3)研究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7、物质循环(1) 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 、N、P、S等。(2) 循环范围: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3) 循环特点: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具有全球性。8、 碳循环及存在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易错警示与物质循环有关的2 点提示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9、巧辨图形判断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25 页2 2(1)图 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 和 B 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D ,确定 D为分解者,剩下 C为消费者。(2)图 2根据 A与 C之间是双向箭头判断: A和 C一个是生产者, 一个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碳都流向 E,可进一步判断: A是生产者, B是初级消费者, 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次级消费者, E是分解者。(3)图 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 A和 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 A为大气中的 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 C,所以 C是分解者,剩余的B、D 、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 EFD B。10、信息传递(1)信息种类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2)信息传递作用: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 b 、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c、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易错警示对信息传递的几点知识点辨析不清(1)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开屏,如果通过行为传递信息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信息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2) 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 尖叫) ,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 突然飞起 ) ,则属于行为信息。(3) 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25 页2 3(4) 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5) 信息传递的范围包括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性外激素、舞蹈等 )、异种生物个体之间(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中的警示作用) 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主要有物理信息中的光、磁等) 。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种类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 不受损害) 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12、两种反馈类型方式项目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九、生态环境的保护1、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 就地保护。(2) 易地保护。(3)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4) 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3 页,共 25 页2 43、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1) 从分子水平看DNA( 基因)多样性转录翻译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根本原因 ) (直接原因 ) ( 即生物多样性 ) (2) 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4、 分析生物不同层次的多样性(1) 蛋白质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多样。(2)DNA 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每个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3) 细胞多样性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和功能等方面。(4) 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5)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易错警示生物多样性的 2 个关注(1) 区分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 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 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2)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的作用大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4 页,共 25 页2 5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共 25 页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重点高中生物必修3必背知识点 .pdf)为本站会员(H****o)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