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社会调查获奖报告城市规划二等奖正文.doc
-
资源ID:32467219
资源大小:18.48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社会调查获奖报告城市规划二等奖正文.doc
摘 要: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气质,而传统 街巷是城市演变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特质,保护其历史连续 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调查通过实地观察、 调查访谈与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杭州湖滨湖边村地块 为例,对现代商业包围下的传统街巷公共空间遗失现象进行 深入调查,从公共空间三要素(空间、人、活动)入手剖析 遗失的原因,在调研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 对策建议和具体的改造措施。关键词:传统街巷 公共空间 现代商业 遗失一.调查背景与意义1.1调查背景传统街巷是城市演变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特质,保护其历史连续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传统街巷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商业化的不断深入与旧城改造的持续进行,处于城市中心的传统街巷肌理被不断割裂,沦为商业包围下的孤岛。其公共空间也随之遗失,曾经的街巷繁华已成记忆。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传统街巷更是杭州城市的象征,但其仍不可避免地被现代商业侵蚀与割裂。湖滨地区作为杭州老城区一部分,曾是传统街巷较为集中的地区,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商业的兴起和城市功能的更新植入,其传统街巷正被日益孤立,街巷公共空间作为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和精神交流的场所,也逐渐趋于衰落。为此,我们展开了关于现代商业背景下杭州传统街巷公共空间遗失的调查。1.2传统街巷公共空间构成传统街巷公共空间是一个复合体,由空间、人和活动三部分组成(图1.1)。其中“空间”是指街巷中具公共属性的户外可活动空间;“活动”包括在街巷“空间”中进行的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三类活动;“人”则指街巷“空间”中“活动”的参与者。三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分的缺失都将导致真正意义上公共空间的遗失。1.3调查目的与意义传统街巷公共空间的维护与传承是城市政府与市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设计专业人士的难点问题。本调查把传统街巷公共空间与其现代商业环境相联系进行研究,通过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居民和政府等相关部门访谈,剖析现代商业背景下传统街巷公共空间遗失的原因,就其复兴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与意见,以此丰富街巷居民生活,改善居住环境,构建和谐空间。本调查以传统街巷公共空间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出发点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从本质上找出现代商业包围下传统街巷公共空间遗失的原因,有助于复兴传统街巷公共空间,促进传统街巷的繁荣,延续与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有助于恢复老城区活力,遏制城市空心化。二.调查对象与方法2.1调查地块简介如图2.1-2.3,本调查选取的杭州湖边村地块位于杭州城市中心的武林延安商业圈内,属上城区,西临西湖风景区,占地面积25656.5平方米。调查地块东、西、南、北分别与东坡路、白傅路、学士路和长生路相接,这些街道极具历史底蕴,现都已被开发为典型的商业街(表2.1)。地块四周被华侨饭店、利星购物中心、凯悦酒店、西湖时代广场等大型现代商业设施包围;地块沿街及其内部聚集了大量餐饮小吃、特产销售等商业店面。在周边区域已完全商业化的情况下,调查地块仍保留着较好的街巷格局,选取该地块进行现代商业包围下传统街巷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2.2调查方法及流程本次调查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其中问卷法中,本调查针对该街巷居民共发放问卷145份,回收139份,有效率为96%。调查流程如图2.4所示:三.公共空间遗失现象简述提及传统街巷公共空间,一般会联想到整洁的环境、丰富的活动、热闹的气氛。但在该地块的调查中,眼见的却是萧条的景象脏乱的场所、单调的活动、稀少的人群(图3.1)。调查数据显示,非节假日白天街巷户外空间平均每小时仅5人/100参与活动,其中75%为聊天,且持续时间很短。从同居民的访谈中,得知该地块的公共空间曾经也是一片繁华景象(表3.1),那是什么导致其由繁华向萧条转变呢?又是什么导致现代商业包围下的传统街巷公共空间遗失呢?为此,我们展开了更深入的调查。四.公共空间遗失之一活动空间的遗失空间是活动的载体,其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意愿和频率。调查地块的活动空间随年代的变迁而逐渐减少(图4.1),究其原因,与以下几方面有关,即实体建筑的扩建、居民人为占用和商业对空间的侵蚀。4.1实体建筑的扩建由于居住人口增加引发的住房危机及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户型无法满足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建筑不断扩建,占用了原有活动空间,从而导致空间遗失。主要包括建筑的合法扩建和违章建筑的搭建两类。4.1.1建筑的合法扩建如图4.2,1950年至2007年期间,地块内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了近12%,建筑密度增至65.2%。经历了略微下降、迅速上升和缓慢上升三个阶段(表4.1):随着建筑用地的扩展,活动空间逐渐减小。加之缺乏合理规划,地块内见缝插针的扩建方式随处可见,进一步加剧活动空间的遗失。4.1.2违章建筑的搭建地块内违章建筑侵占活动空间的情况较严重,其总用地面积在所有建筑用地面积中占了近10%。违章建筑主要包括简易厕所、简易棚屋、私建建筑和私建围墙四种形式(图4.3-4.4,下页表4.2)。由于违章建筑大都是在活动空间上简单搭建而成,既导致空间被分割,又影响空间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活动空间的遗失。4.2居民人为占用居民的人为占用类型较多,主要包括晾晒衣物、停放自行车、搭建洗衣台和杂物堆放等(表4.3,图4.5),具有不固定、数量多和散点分布的特点,且不易管理,因此对活动空间影响较大。4.3商业对空间的侵蚀4.3.1商业活动侵占活动空间在商业包围下,该地块外围建筑逐渐被开发为商业,商业活动渗入地块内部,活动空间被逐渐侵占。地块内商业活动侵占包括三类:经营区域占用、后勤区域占用和购物者占用(图4.6-4.7,下页表4.4)。4.3.2商业活动影响活动空间质量如图4.8,通过将调查样本点与其相邻商业的最近距离和被调查者对环境的评价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受商业影响程度和距离的正相关性十分明显。商业活动的不规范进行,对地块环境造成很大影响,降低了活动空间环境质量。调查中有近65%的居民反映其生活环境受到商业不同程度的影响。商业活动对空间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卫生污染和噪音污染两方面。商业活动产生的三废导致卫生状况恶化,活动空间环境质量下降。如图4.9,商业周围,尤其餐饮点附近的活动空间卫生状况相对较差。部分商店宣传借助的扩音器和餐饮店的鼓风机都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在很大程度上对居民生活和活动空间环境造成影响。综上所述:活动空间遗失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实体建筑的扩建导致了活动空间绝对量的减少;居民的人为占用虽然规模小但数量众多,分布较广,也侵占了大量的活动空间;同时商业活动降低了空间质量,使人们无法使用,本质上也减少了活动空间数量。五.公共空间遗失之二活动人员的遗失5.1公共空间中本地居民的遗失5.1.1本地居民居住地点的迁移如图5.1,1995年,调查地块户籍人数为1354人,到2007年下降为1121人,同比减少了17.2%。与此同时,户籍在人不在居民的比例也逐年攀升,1995年,其比例为10.5%,2000年为17.8%,而2007年则已上升至39.3%,地块内实际居住的本地居民人数只有681人,仅为1995年的56.2%。经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导致居住人口迁出的原因主要是居住条件欠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住宅建筑质量差地块内大部分现存建筑建设年代久远,55.1%的住宅建于民国时期(图5.2)。73.5%的住宅为砖木结构,18.7%的住宅是危房,还有51.8%的住宅在防漏、抗震等方面存在隐患,建筑质量良好率仅为21.4%(图5.3-5.4)。住宅户型陈旧地块内住宅配套率极低,有95%的住宅没有独立卫生间,整个地块仅有三个小型公厕。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74.5%和32.7%的本地居民表示对厕所和居住面积不满意(图5.5-5.6)。生活不方便57.1%的本地居民认为,菜场、大型超市距离远,导致生活不便。受城市土地级差收益规律影响,城市中心区以服装销售、旅馆餐饮等利润高的商业为主,而菜场和大型超市则多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导致该地块虽处商业包围下却生活不便。居住环境差如图5.6,52%的本地居民对街巷卫生状况不满意,街巷卫生状况差主要体现在生活垃圾随意倒置、污水外溢、餐馆三废肆意排放等(图5.7)。外围商业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治安问题等也降低了地块的宜居性。有42.5%和21.5%的被调查者认为商业发展导致了人员嘈杂和治安混乱(图5.8)。另外,户外活动空间绿化率极低,仅为1.2%。5.1.2活动地点的迁移带来活动人员的遗失如图5.9,理论上传统街巷居民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应很高,但对该地块居民的调查中,仅10.2%的被调查者愿意在街巷中打发闲暇时间,而分别有27.6%和53.1%的被调查者更愿待在家里和西湖边。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访谈(表5.1),发现家、西湖的外在拉力和街巷的内在推力是居民活动地点迁移的主要原因,三者主要体现在:5.2外来人口的迁入由于调查地块周围商业发展,吸引大量外来就业者,加之便捷的交通及由于该地块居住条件较差而导致相对廉价的房租,吸引这些外来人口来此租住。地块的常住人口数(1995年1375人、2000年1257人、2007年1068人)递减率相对稳定,但是人口构成的变化却较大。从图5.10中可看出,1995年至2007年这12年间,外来人口的绝对数量和比例在不断上升,到2007年初,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人数比例高达36.2%。在对居民街巷活动偏好的调查中(图5.11),有80.5%的外来人员表示对街巷活动的兴趣较小,只有4.4%的被调查者非常喜欢在街巷活动,外来人员的进入对公共空间的利用并没起太大推动作用。外来人员对街巷活动的偏好较低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5.2.1主观层面如图5.12,外来人员在该地块的居住时间普遍较短,有53.8%的被调查者的居住时间短于一年。居住时间短,导致外来人员与邻居间熟悉程度较低。48.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认识邻居,19.5%的人只知道邻居的模样并没有交往(图5.13)。邻里关系欠佳是外来人员在街巷空间活动主观层面上的瓶颈。5.2.2客观层面地块内外来人员以从事服务业为主,被调查者中有56.1%从事餐饮业,还有12.2%和9.8%从事零售商业和服装销售(图5.14)。由于餐饮、零售等服务业的工作时间一般较长,且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其工作时段一般是在居民的闲暇时段。正常闲暇时间的缺乏,在客观层面上限制了外来人员在街巷空间中的活动参与性。综上所述:本地居民的外迁和活动地点的迁移,降低了地块活动人员的总量,是导致公共空间活动人员遗失的主要原因;另外,虽然地块外来人员不断增多,但是其对街巷活动偏好较低,并没有真正起到推动公共空间活动人员增加的作用。六.公共空间遗失之三街巷活动的遗失6.1街巷活动数量减少如图6.1,现状参与活动的人数明显下降,不到过去的20%。在活动持续时间方面,街巷活动从早到晚处于持续低糜状态,基本都在较短时间结束(图6.2)。除活动人数的减少及可活动空间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活动数量外,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催生活动因素减少也是导致活动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6.1.1生活方式转变生活方式现代化,使居民停留在街巷户外空间活动的几率大大降低。首先,交流手段的现代化使居民能够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其次,室内现代厨具的安置及100%的自来水普及率,使洗衣烧饭等日常活动由室外移入室内;再者,集商旅娱一体的周边环境使居民的诸多活动在地块外完成;最后,便捷的交通方式使居民出行方便,增大居民外出频率。6.1.2催生活动因素减少调查发现,菜场等催生活动的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呈下降趋势(表6.1),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活动的数量。如图6.3,地块内不同区域间催生活动因素不同,其活动数量亦存在差异。6.2街巷活动形式单一过去街巷活动以参与日常基本生活为主,如烧饭、洗衣等,且各类活动比例较均匀(图6.4);而现状则以参与聊天、棋牌等休闲性活动为主(图6.5),活动种类明显减少,有75%的人在街巷中仅聊天,活动形式严重趋于单一化。地块居民超高龄化是导致活动形式单一化的重要原因。从图6.6可以看出,地块内居民以老年人为主,导致活动形式局限于老年人范畴。另外,地块催生活动因素单一,缺乏城市居民生活所需的休闲活动设施,也限制了地块内活动多样化。综上所述:活动的遗失受活动空间和活动人员遗失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另一方面,活动设施等催生活动因素的减少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动的发生。七.总结与反思7.1调研情况总结通过对湖滨地区传统街巷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公共空间的遗失,与空间、人和活动三个因素密切相关,任意一个因素的遗失,都将造成公共空间的遗失。三者遗失的现象表现及遗失原因如表7.1所示:7.2调研反思在对地块传统街巷公共空间三要素的深入调研与剖析后,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其正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商业包围下不断没落,社会生态平衡正趋于失衡。透过空间、人和活动三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更深层因素也间接导致了传统街巷公共空间的衰败:城市中心的传统街巷随着城市发展被逐渐拆除,孤立的传统街巷沦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异己分子而受到排斥。是开展保护还是积极开发商业?政府面对文化传承和经济利益,难以抉择,导致地块定位不明,相应的保护措施不到位,管理缺乏准则。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城市政府和开发商疏于对传统街巷承载力的考虑,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导致其公共空间数量和质量下降。传统街巷由于长期处于破败状态,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渐渐消失,人们不再重视对传统街巷的修缮、维护和管理。八.建议与意见基于以上调研,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与意见:8.1统筹规划,科学定位8.1.1保护与发展并重传统街巷的兴荣是对城市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的延续,针对传统街巷,应采取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策略,不能盲目拆建发展商业,同时也要警惕“复古主义”,应使城市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开发,使其成为繁荣城市的一部分。8.1.2准确定位科学发展政府应进行准确的城市定位和发展规划,传统街巷及其周边区域的商业布局应统筹规划,不宜引入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商业类型。8.1.3加强宣传,增强意识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提升对传统街巷的认同感,增强对传统街巷公共空间的保护与延续意识。8.2改善环境,提升品质8.2.1整合街巷空间拆除现有侵占公共空间的违章建构筑物,整合街巷活动空间,改善环境卫生,提高地块绿化率。在保护街巷肌理的前提下,保留完好建筑,修缮部分有价值建筑,拆除危旧房,并使新建建筑与总体风格相统一。针对调查地块的空间整合和更新改造,我们提出了如图8.1-8.3的规划设想。8.2.2完善配套设施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和活动场所,构建配套设施网络体系,方便传统街巷居民生活。根据调查地块现状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并完善配套设施网络,重点建设以地块居民为使用主体的便民商业街、休闲娱乐广场、公厕等配套设施(图8.4-8.5)。8.2.3优化建筑户型,提升街巷人气优化住宅户型,提高住宅配套率;商住建筑垂直空间复合,时段性功能复合,提高空间利用率;解决建筑防震、防漏、防火问题。针对调查地块的相应改造如图8.6-8.7。8.3强化管理,营造和谐8.3.1构建街巷管理控制体系在传统街巷管理中建立商业活动控制线和公共空间控制线(图8.8)。商业活动应被严格控制在商业活动控制线中进行;在公共空间控制线内严禁居民人为占用和商业活动侵占。8.3.2强化社区组织,构建和谐空间通过社区工作,融合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定期组织公共空间活动,丰富街巷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空间。提高公众对街巷公共事务的参与度,让居民与传统街巷公共空间紧密联系起来。参考文献1杨戌标主编小巷故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徐雷,毛丽敏重塑失落的历史街巷空间杭州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的意 义解析J,华中建筑,200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