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训练含解析.doc
课题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A.唐文化多元共荣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C.君权的极度强化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解析】选D。题目中未涉及唐朝文化的多元共荣及君权的极度强化,故无法得出A、C的结论;B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表明唐朝时期的儒学地位相对于佛教和道教而言,较为稳固,不需要统治者的大力推崇,故选D。2.“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也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当时()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B.道教融合儒佛思想形成完备体系C.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教的冲击D.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解析】选D。根据材料“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可知,魏晋时期道教吸收了儒家“亲亲尊尊”的观念,说明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进行自我变革,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佛教思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缺陷,也没有体现道教冲击儒家思想,排除C。3.南朝道士张融遗命,入殓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这说明了()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B.儒、释、道三教出现融合趋势C.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D.南北朝时期出现崇佛抑儒现象【解析】选B。从材料中“南朝道士”“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可以看出,当时儒、释、道三教呈现出融合趋势,所以B正确;A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是突出表现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冲击,C错误;D材料没有反映。4.如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画作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解析】选C。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A错误;材料只体现了一个画面,不能体现佛教传播的趋势,B错误;画中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穿着是当时汉族的传统服饰,体现佛教中国化的态势,C正确;仅凭一幅画无法推出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D说法以偏概全,排除。【加固训练】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解析】选D。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佛经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错误,故D正确。5.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解析】选A。据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等信息,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影响了政府的赋役征发,故A正确。6.(2021·天津模拟)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热爱和平的态度【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关键信息是题干中杜甫的诗句。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A错误;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体现了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故C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热爱和平的态度,故D错误。7.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D.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解析】选C。唐朝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书法注重规范和法度显然与唐朝政局稳定有关,故C正确;书法审美与材料中政治因素不符合,故A错误;材料反映政治变化对于文化走向的影响,不是文化的多样性,故B错误;汉字书写体系成熟是在魏晋时期,故D错误。【加固训练】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解析】选C。北魏时,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政策,所以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所以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8.(2021·运城模拟)下图是唐朝绘画胡服美人图,这一绘画体现了()A.唐朝妇女审美影响深远B.唐朝社会开放包容的特点C.唐朝妇女十分崇尚胡服 D.唐朝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准【解析】选B。由图中人物雍容华贵、体态丰腴,身着胡服的造型,可知体现了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和社会开放的特点,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审美影响,排除A;“十分崇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最高水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9.(2020·泰安模拟) 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解析】选C。材料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说明注重自然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故C正确;休耕轮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精耕细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增加产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10.“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后人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推广【解析】选B。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雕版印刷术的应用促进了“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B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宋代才发明活字印刷术,故D错误。11.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加强了中外交流D.扩大了唐朝疆域【解析】选C。“西行”和“东渡”都属于对外文化交往;A、D排除;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故C正确。12.(2021·北京模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兼收并蓄B.风格单一C.反映市民生活D.固守传统【解析】选A。根据材料,隋唐时期“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霓裳羽衣舞包含印度和中亚元素,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A符合题意;风格单一与“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矛盾,B错误;霓裳羽衣舞反映的是贵族生活而非市民生活,C错误;唐朝文化吸收了印度、中亚等多种文化元素,并不“固守传统”,D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据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整理材料二唐代,中国与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材料三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4分)【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唐朝的政治、经济、政府的政策、个人因素、对前代成果的继承批判等方面分析。第(2)题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唐朝的对外政策、三教并行、文化政策、对外交通、僧人的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可以从对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和传播、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第(3)题原因:据材料三“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可以得出寺院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兵源无法保证,对寺院的大量投入耗费了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还可从佛教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的角度分析总结。答案:(1)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政府支持;疆域辽阔;个人努力;对前代成果的继承和批判。(3分)(2)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5分)(3)原因:寺院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兵源无法保证;统治者对寺院的大量投入耗费了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佛教的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危机)。(4分)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12分)材料中国古代史中,每个朝代的发展都各具特色,可以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个朝代的发展特色和脉络。例如:统一王朝的起点秦,崇文抑武的王朝宋,万里长城拱卫的文明明,盛极而衰的天朝上国清等。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唐朝的发展特色,并用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根据所学知识来概括出唐朝的发展特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观点即可。答案:唐朝特色开放多元的盛世。(2分)儒、佛、道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这种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唐朝,在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措施的实施下,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向世界展现了唐朝社会、政治、文化的领先。(8分)开放、多元、盛世是唐朝发展的名片,其谱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至今。(2分)-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