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x
-
资源ID:32511023
资源大小:437.6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04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x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院系名称:国际贸学院考试科目:经济学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定义商品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简述其变动方向及大小,如何决定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2定义规模报酬递增与规模经济,简述其因果关系。3定义价格歧视,简述实行价格歧视所需的条件及价格歧视的种类。4简要说明支出法核算的GDPR的各个部分。5简述影响“挤出效应”程度的几个因素。6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在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性需求曲线上,价格不可能处于在缺乏弹性的区域;因为企业如在该区域提高价格,收入会增加,从而导致利润增加。你认为这一结论对还是错,为什么?2用解析几何方法推导两部门假设下的LSLM模型,用代数方法扩展至四部门。3用解析几何方法分别分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菲利普斯曲线。参考答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院系名称:国际贸学院考试科目:经济学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定义商品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简述其变动方向及大小,如何决定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答:(1)替代效应指由于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变化。收入效用指由于具有了更高的购买力而引起的需求变化。为了更具体的考察这两种效用,把价格变动分为两步:第一步,让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同时调整货币收入使购买力保持不变;第二步,对购买力进行调整,同时使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图1一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图1所示,商品价格提高,而商品价格不变,这使两种商品比价发生变化,即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作辅助线,使之平行于价格提高以后的预算线,且与原无差异曲线相切于点,在的右边,代表比高的收入约束。从到的变化,在于抵消因价格提高而使消费者实际收入下降对需求量的影响,从而纯粹考察替代效应,因为点与初始的点消费者得到的效用相同,从而可以认为实际收入未变。这样,当商品价格提高后,预算线的斜率改变,消费者均衡点由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点变为点,从而对商品的消费量由减至,减少量为,这是在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情况下发生的,纯粹是由商品比价变化引起的,因而反应了商品价格提高的替代效应。而从c点到a点,预算线的斜率未改变,反映了购买力的变化,是商品价格提高的收入效应。(2)替代效用总是与价格作相反方向的变动,称替代效应是负的,这是因为由替代效用引起的需求变动方向总是同价格变动方向相反:如果价格上升,由替代效用引起的需求就下降。而收入效用的正负不确定。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为使购买力保持不变,需要减少收入。如果收入的减少导致需求的下降,称该种商品为正常商品,收入效用为负;如果收入的减少导致需求的增加,称该种商品为低档商品,收入效用为正。(3)替代效用总是负的,而收入效用却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变动,因此,总效用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对正常商品来说,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在相同的方向上起作用,如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用符号表示:而对低档商品,替代效用与收入效应的方向相反。用符号表示:如果收入效用超过替代效用,结果伴随着价格的上升而来的需求总变动实际上取正值。即右边第二项的收入效用足够大,需求的总变动为负。这表示价格上升能引起需求也上升,此种商品称为吉芬商品。吉芬商品必定是低档商品,但低档商品却不一定是吉芬商品。2定义规模报酬递增与规模经济,简述其因果关系。答:(1)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设生产函数为,令生产函数Q=f(L,K)。如果 >,其中,常数>0,则生产函数Q=f(L,K)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总产量曲线凸向右下方,表示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幅度。 图 总产量曲线如图所示,图中横轴表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纵轴表示产量,曲线为总产量曲线。当各种要素投入量由增加到时,引起产量由增加到,要素投入量增加了一倍,而产量的增加大于一倍。 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它可以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而较小规模的企业可能无法利用这样的技术和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加合理和专业化。此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可以节省成本。(2)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企业规模扩大后使得劳动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这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技术因素是指规模扩大后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3)长期中,当产出水平变化时,企业改变投入比例是有利的。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可以以低于双倍的成本获得双倍的产出。相应的,当双倍的产出需要双倍以上的投入时,就存在着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包括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殊情形,只是它更为普遍,因为它使企业能够在其改变生产水平时改变要素组合。在这种更普遍的意义上,U形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与企业所面临的产出较低时的规模经济和产出较高时的规模不经济相一致。3定义价格歧视,简述实行价格歧视所需的条件及价格歧视的种类。答:(1)价格歧视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对自己所出售同类产品,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2)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而从中获利的情况。(3)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每多出售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一级价格歧视可以再分为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与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离散变动;完全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纯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连续变动。在完全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被生产者完全剥夺了,但生产是有效率的,因为在边际点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总产出水平较高,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加总量较大。完全一级价格歧视纯粹是一种理论讨论,在现实中很少见到。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于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等等。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着可以分隔的市场。若市场不可分隔,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第二个条件是被分隔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如果被分隔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4简要说明支出法核算的GDP的各个部分。 答: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即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居民消费,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 (2)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所以住宅建筑也属投资而不属消费。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而资本存量则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净投资加重置投资称为总投资。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 (3)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理由是政府购买时通过雇请公务人员、教师,建立公共设施,建造舰队等为社会提供了服务,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不是因为这些人提供了服务,创造了价值,而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要靠救济生活。 (4)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 GDP=C+I+G+(X-M)5简述影响“挤出效应”程度的几个因素。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1)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即)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2)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推行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样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但一般说来,不可能对私人投资支出产生完全的“挤出”,因而这种政策多少能使生产和就业增加一些。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是因为政府支出增加使总需求水平提高,产出水平相应提高,从而使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了,但货币名义供给量未变),因而利率会上升,并导致投资水平下降。 (3)政府支出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的大小,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如果这一系数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相反,如果越大,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是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也被认为比较稳定。因此“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及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6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答:(1)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的一般定义,除经济增长外,还包括:物质福利的改善,对那些低收入地区的人们来说,则强调消灭贫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盲、疾病和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构成,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以生产性就业普及于劳动适龄入口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相应地使有广泛基础的集团更多地参与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决策,从而增进自己的福利。经济发展的内涵本身有着一个演变的过程。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就是整个国民财富和劳务生产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经济现实的挑战,一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有了迅速增长,但是它们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人民群众的贫困、失业和社会收入不均情况仍然没有得到好转,因此经济学家才逐渐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别开来。(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的问题。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的进步也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一般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经济发展在内涵上要比经济增长丰富得多。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在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性需求曲线上,价格不可能处于在缺乏弹性的区域;因为企业如在该区域提高价格,收入会增加,从而导致利润增加。你认为这一结论对还是错,为什么?答:(1)此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在缺乏弹性的区域,厂商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下降率小于价格的提高率,这意味着需求量减少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可以全部抵销价格上升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所以,提高价格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从而导致利润增加。(2)下面用数学方式推导。假设线性需求函数为:可得:,厂商的利润函数为:对求全微分得: =而需求曲线缺乏弹性是指 即可以推出故 所以,又因为即厂商提高价格可增加利润,显然在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的部分不可能达到利润最大化。2用解析几何方法推导两部门假设下的LSLM模型,用代数方法扩展至四部门。 答:(1)两部门假设下的IS曲线及其推导 图1象限(1)的曲线表示,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纵轴表示利率r,横轴表示投资量i。 图中象限(2)表示投资和储蓄的均衡状态,纵轴表示储蓄s,横轴仍表示投资i,那条起自原点的倾斜的直线,表示投资始终等于储蓄的组合点的集合,利率下降时,投资增加,储蓄也相应增加,才达到均衡。图1 IS曲线推导图示 图中象限(3)的曲线表示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最后,图中象限(4),便得到了产品市场的均衡点,例如,当利率r=3时,使储蓄与投资恰好相等的国民收入是2 000亿美元;若利率上升到4,投资和相应的储蓄将下降到250亿美元,从而均衡收入必须是1 500亿美元;同样,利率降到2时,投资和相应的储蓄将上升到750亿美元,从而均衡收入水平一定是2 500亿美元。总之,当利率分别为2、3、4、5时,只有国民收入分别为2 500、2 000、1 500、1 000亿美元时,才能满足i= s 这一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和收入的各个组合点联结起来,就得到了IS曲线。可见,IS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状态的一幅简单图像,它表示的是:与任一给定的利率相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投资恰好等于储蓄,因此这条曲线称IS曲线。(2)两部门假设下的LM曲线及其推导图2的象限(1)中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是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象限(2)则表示当货币供给为一定量时,应如何来划分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和投机需求的货币。由于 图2 LM曲线推导=,所以,或。那条和纵横轴都成的直线就表示这种关系。 象限(3)的曲线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 象限(4)表示与货币市场均衡相一致的利息与收入的一系列组合,当r=3时,=250亿美元;由于=1 250亿美元,因此=1 250250=1 000亿美元;当=1 000亿美元时,需要有收入2 000亿美元相适应。这是(1)、(2)、(3)象限中说明的内容。象限(4)将以上三个象限的内容总结起来,说明当货币供给为1 250亿美元时,只有当r=3,=2 000亿美元时,货币总需求才是1 250亿美元,从而达到货币市场均衡。同样,当利率在2和1,收入为1 500亿和1 000亿美元时,货币市场才达到均衡。将一系列使货币均衡水利率和收入组合点连结起来,就描绘出一条称之为“LM”的曲线。它之所以叫LM曲线,是由于这条曲线上的任一点所指示的利率与所相应的国民收人都会使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3)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利率与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在LM曲线上,又有一系列利率和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但能够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却只有一个。这一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可以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求得,其数值可通过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得到。图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4)四部门假设下的IS-LM模型 在四部门经济假设即开放经济条件下,收入恒等式变 yc+g+(1)式中,为净出口。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支出行为方程除了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外,还包括净出口函数。现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净出口函数代入到收入恒等式(1)中,有:经整理得:(2)或(3)(2)或(3)式都可以作为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的方程。 从方程(3)可以看出,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r与收入y仍维持了封闭经济时的反向关系,换句话说,开放经济的IS曲线仍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常假定货币需求函数和国内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这意味着,LM曲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用修正。 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可以用三个方程、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表示如下:(2)(4)(5)方程(2)为IS曲线方程。方程(4)是LM曲线方程。方程(5)为BP曲线方程。上述方程组要决定三个未知量y、r和实际汇率。相应地,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这一模型可以用三条曲线,即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来表示,如图4所示。图4 ISLMBP模型图中,IS曲线、IM曲线和SF曲线相交于率E点,表示经济内外同时达到均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状态被称为内部均衡或国内均衡。BP曲线上的每一点所对应的状态,即国际收支平衡被称为外部均衡或国外均衡。因此,图4中的E点反映的是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同时得以实现的状态。其中,IS曲线给出了在现行汇率下使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时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LM曲线给出了使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BP曲线给出了在给定汇率下与国际收支相一致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3用解析几何方法分别分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菲利普斯曲线。答:(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与菲利普思曲线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下图常被用来说明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图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图中,横轴y表示总产量(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AS起初呈水平状。这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在上图中,产量从零增加到y1,价格水平始终稳定。总需求曲线AD1,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1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1,总产量水平为y1。当总产量达到y1以后,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图中总需求曲线AD继续提高时,总供给曲线AS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总需求曲线AD2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2,总产量为y2。当总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的产量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图中总需求曲线AD3同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3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3,总产量水平为。价格水平从从P1上涨到P2和P3的现象被称着瓶颈式的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AS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例如,图中总需求曲线AD3提高到AD4时,它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P3上涨到P4。这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与此相对应会推导出相应的菲利普思曲线,出现上述形状的菲利普思曲线的原因在于,根据需求拉动性通货膨胀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需求的增长拉动了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又拉动了物价的上升,即通货膨胀率也相应的上升了,国民收入的上升意味着失业率的下降,所以从这个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推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反比的菲利普思曲线。这就是传统的菲利普思曲线。(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菲利普思曲线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是西方学者企图从供给方面说明为什么会发生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的一种理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在总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包括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在内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可以用下图来说明。图中,总需求是既定的,不发生变动,变动只出现在供给方面。当总供给曲线为AS1时,这一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1决定的总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提高而移到AS2时,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2决定的总产量为y2,价格水平为P2。这时,总产量比以前下降,而价格水平比以前上涨。当总供给曲线由 图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于成本进一步提高而移动到AS3时,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3决定的总产量为y3价格水平为P3。这时的总产量进一步下降,而价格水平进一步上涨。与此相对应会推导出相应的菲利普思曲线,出现上述形状的菲利普思曲线的原因在于,根据成本拉动性通货膨胀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成本的增长减少了国民收入的上升,而国民收入的降低却拉动了物价的上升,即通货膨胀率相应的上升了,国民收入的下降意味着失业率的上升,所以从这个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推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正比的菲利普思曲线。这是与传统的菲利普思曲线相反的曲线,在现实中的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符合这种情况的。所以弗里德曼后来推导了带有预期的菲利普思曲线,以解释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