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历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doc
-
资源ID:32523065
资源大小:68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高中历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doc
2014高中历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以下是十月革命后苏俄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实行的政策有关这些政策的实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B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C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D有利于建立工农联盟解析无偿征收农民余粮,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建立。答案D2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消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解析苏俄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这使农民有了“幸福感”。答案B3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强制劳动,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B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解析材料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解释,其中的“下山路”指的是借用资本主义的力量发展生产,其具体做法为采用租赁制和租让制,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答案C4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答案B5下列有关苏俄(苏联)农业发展的数据可说明 ()。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 4466 6207 8608 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重大成就B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正确和重大成就C农业集体化取得重大成就D指令性计划对经济造成巨大损害解析从表格内容可看出,1923年后农业耕种面积和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由于当时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答案B6出现右图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影响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C片面发展轻工业,忽视农业的发展D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答案D71929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的口号。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B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了生产力水平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机还不成熟解析苏联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过火方式,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说明农业全盘集体化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适应,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强烈不满的史实不符。答案B8“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答案A9阅读下列曲线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一战的影响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B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是因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C出现上述变化是因为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影响D此曲线图说明了经济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影响经济的发展解析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是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与此曲线图的变化无关。答案C10下列关于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有 ()。适应被帝国主义列强包围的险恶国际环境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是不利的A B C 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应知“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高积累、高投入的工业化道路,导致农民生活水平落后,制约农民积极性。故表述明显错误,应排除。答案A11“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A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赫鲁晓夫在改革中试图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但是其经济改革失败,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答案A12下列符合图一、二中两人改革的共同点的是 ()。都在工业领域进行改革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二者的改革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二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 C D解析图中的人物分别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是二者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二者改革最终失败的根源,是二者改革的成效,应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答案D13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解析当时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为了在争霸中取得优势,勃列日涅夫重视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答案C14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全面滑坡。其原因包括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 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斯大林体制是经济滑坡的根本原因,说明苏联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确;20世纪80年代之前,勃列日涅夫时期,美苏争霸,消耗甚大,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错误。故选C项。答案C15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B与美国全面对抗处于劣势C国内政局失控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析A项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项是其解体的外部原因;C项是其解体的具体原因之一;D项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0分)16(10分)十月革命后,苏联(俄)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二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三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3分)(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3分)(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分)(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不同阶段的相关内容。第(1)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可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注意要能自圆其说。第(3)问联系材料中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相关内容即可回答。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注意概括总结客观规律。答案(1)措施: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答案一:“功大于过”说。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答案二:“过大于功”说。它超越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3)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4)启示: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17(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材料二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材料三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步履蹒跚地跨进了20世纪80年代。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5分)(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5分)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仔细观察图表,指出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起伏概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起伏与苏联经济改革的联系;第(2)问,要从赫鲁晓夫改革既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又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角度加以分析;第(3)问,可结合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答案(1)20世纪50年代末和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相对较高,这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措施有关。但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体上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却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