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训练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综合练习试题(含详细解析).docx
-
资源ID:32548705
资源大小:427.56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强化训练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综合练习试题(含详细解析).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生物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千佛手是一种多肉植物,将植株下部成熟的叶片掰下平放在潮土上,约2周生根,即可长出新的幼苗。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此方式属于植物的营养生殖B此方式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子代数量多C生根后可从土壤中获得有机物D新的幼苗能够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D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3、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C地层中生物化石按照一定顺序出现D地层中的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历程4、下列全为遗传病的一组是()A白化病、色盲、流行性感冒B侏儒症、呆小症、新冠肺炎C糖尿病、色盲、狂犬病D白化病、色盲、血友病5、2020年,严重的蝗灾在东非蔓延,估计约有3600亿只蝗虫肆虐。自然选择学说对这类现象的解释是( )A生物体可以产生变异并遗传给后代B生物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C生物体为了争夺食物等,会出现生存斗争D蝗虫的数量会一直升高,不会降低6、下列性状是相对性状的是( )A月季的红色和菊花的红色B狗的黄毛和猫的白毛C狗的黑毛与狗的黄毛D玉米的黄粒和圆粒7、2021年5月国家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孩政策。一对夫妻已经生了两个男孩,第三胎生育女孩的概率及该女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A50%、22对+XXB50%、22对+XYC100%、22对+XXD100%、22对+XY8、将韭菜在黑暗中培育可以得到韭黄,但少数韭菜在光照下也不能合成叶绿素,呈现韭黄状态。根据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A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B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韭菜和韭黄不是同一种生物D韭菜叶片呈现绿色由环境决定9、花间飞舞的蝴蝶是由某个阶段羽化而来,这个阶段是( )A幼虫B蛹C成虫D卵10、下列关于生物性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性状表现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不受环境影响B性状都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C每个生物体都会有许多不同的性状D同种生物的不同性状称为相对性状第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鸟卵既可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供胚胎发育需要;又有卵壳、卵壳膜的保护,能减少_的丢失。这都有利于鸟类在陆地上繁殖后代。2、生物体的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即_和_组成。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中,一条是_染色体,另一条是_染色体,女性的一对性染色体都是_染色体。3、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_基因时,才会表现出_性状4、如图为鸡卵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受精后,能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_。(2)卵细胞中主要的营养部分是 _(填序号),_也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3)_与鸟类一样,卵外面有_起保护作用,减少水分散失,利于它们在陆地生活。5、青蛙被称为“农田卫士”。近年来青蛙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已有11种两栖动物列为世界濒危动物。你认为造成两栖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和_。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它的新陈代谢类型最可能是异养厌氧型。(_)2、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唯一证据。(_)3、生物体遗传下去的是性状本身,而不是控制性状的基因。(_)4、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_)5、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在后代中不变,后代的性状与亲代相比,也是不变的。(_)四、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1、某些媒体报道“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的健康不利“,也有专家说“转基因植物油是安全的”,到底转基因植物油安全吗?某同学为此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请帮他完善并回答相关问题:实验器材:普通植物油,转基因植物油,稻谷若干,小白鼠若干,两个规格一样且空间足够大的铁笼等。该同学提出的问题: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的健康是否有影响。(1)实验过程:将两个铁笼分别贴上甲组和乙组标签,选取两只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大小一致、性别相同的小白鼠,分别置于甲、乙铁笼中。称取一定重量的同种稻谷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拌适量且等量的普通植物油(A料)和转基因植物油(B料)待用。甲组饲喂适量A料,乙组饲喂等量B料。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甲、乙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若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有明显差异,则说明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健康_影响;若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则说明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健康_影响。(2)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请你为该同学做出假设:_。该同学设置甲组的目的是_,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该实验中只选用1只小白鼠,这样做的弊端是_。因而实验的结论可信度不高。2、晓刚带同学去奶奶家玩,奶奶拿出了大小两种花生请他们品尝。他们一边吃着,一边产 生了疑问:“花生果实的大小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请根据如图几个人的对话回答问题:(1)如果要设计实验验证奶奶的假设是否成立,实验的变量应该是_,实验中大小两种花生栽培的条件应该是_的。(2)从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的角度考虑,最好选用下列哪个数量的花生用于实验_。A1粒 B15粒 C30粒 D50粒(3)晓刚的话是对_同学说的。要比较两种花生的大小,晓刚提出处理数据的方法是_,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回答一种即可)。3、将矿泉水瓶盖钻一孔,用热熔胶将一小管连接,小管顶部密封,小管内仅留两粒小珠的位置,顶部位置将一粒白色小珠(A)固定。将一样大小的50粒蓝色小珠(B)以及50粒白色小珠(C)装入水瓶中,盖上瓶盖,混合均匀。每次摇匀,将瓶盖朝下,将会有一粒珠子进入小管中,与白色小珠(A)结合,连续进行重复实验100次,观察,并记录不同颜色小珠进入小管的次数。请回答如下问题:结合次数蓝色B珠进入小管的次数白色C珠进入小管的次数白色A珠4852(1)此实验为_实验。(2)其中白色A珠表示_。蓝色B珠表示_。(3)男女性别在形成_时已经决定,取决于_。4、纹翅蝇因翅上有条纹而得名,它的主要天敌是跳蛛。跳蛛足上也有相似的条纹,而且跳蛛可以挥舞带条纹的足驱赶入侵自己领域的同种跳蛛。奇特的是,当纹翅蝇高频振动带条纹的翅时,也能吓退跳蛛。(1)为研究纹翅蝇吓退跳蛛与翅的高频振动及翅上条纹是否有关,研究者选择纹翅蝇、家蝇及跳蛛进行实验。家蝇的翅既无条纹又不能高频振动,且大小、形态与纹翅蝇相似。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实验前对跳蛛进行_处理,以提高跳蛛的捕食积极性。B组与_组比较发现,将纹翅蝇原来的翅切下再重接(自翅重接)以后,仍具有吓退跳蛛的能力,这可排除重接对翅振动带来的影响。B组与C组比较,可说明翅_只有高频振动不能吓退跳蛛。为研究仅翅带条纹是否能吓退跳蛛,实验中D组“?”的处理应为_。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说明_。(2)研究者认为,纹翅蝇吓退跳蛛的过程是一种拟态。在跳蛛多的环境中,纹翅蝇具有上述特征的变异类型属于_(选填“有利”或“不利)变异。这种类型的纹翅蝇在生存斗争中,更容易吓退跳蛛生存下来,并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子代。经过许多代以后,纹翅蝇多具有上述特征。可见,纹翅蝇的拟态是_的结果。-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分析】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详解】A植物的根、茎和叶与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和制造有关,属于营养器官,植物用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所以,千佛手用叶繁殖幼苗属于营养生殖,A正确。BD无性生殖的优点是后代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所以,千佛手用叶繁殖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子代数量多;新的幼苗能够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BD正确。C千佛手体内的有机物是由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而不是由根吸收的,根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C错误。故选C。 2、B【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A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并不是因为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才产生的;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A错误。B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鹰的锐利目光同样是与野兔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野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就形成了,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细菌不能通过主动的变异,产生抗药性,来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D错误。 故选B。3、B【分析】化石的概念: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规律如图所示:研究发现,不同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与现代生物的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与现代生物的结构差别较大。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地球上各种生物并非是在同一时期出现的,而是有早有晚,它们有的一直繁衍下来,有的却灭绝了。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出现。在最早形成的地层中没有发现生物化石,说明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详解】A由分析可知,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A正确。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不是唯一证据,比较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系列也可以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B错误。C由分析可知,地层中生物化石按照一定顺序出现,C正确。D由分析可知,地层中的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历程,D正确。故选B。4、D【分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详解】A白化病、色盲属于遗传病;流行性感冒属于传染病,错误。B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造成的;呆小症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造成的;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错误。C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过少)是激素分泌异常症;色盲是遗传病;狂犬病属于传染病;错误。D白化病、色盲、血友病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属于遗传病,正确。故选D。5、B【分析】自然选择学说是由达尔文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机理的一种学说,达尔文认为,在变化着的生活条件下,生物几乎都表现个体差异,并且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详解】A蝗灾中并未体现生物的变异和遗传,A错误。B东非蝗灾表现为蝗虫种群的大量繁殖,体现生物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符合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倾向的观点,B正确。C种内斗争生存斗争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蝗灾中蝗虫大量繁殖,未体现出明显的生存斗争,C错误。D蝗虫过度繁殖会导致食物和空间等生存资源不足,因此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会下降,D错误。故选B。6、C【分析】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详解】A月季的红色和菊花的红色,是不同种生物,因此不能称为相对性状,A错误。B狗的黄毛和猫的白毛,是不同种生物,因此不能称为相对性状,B错误。C狗的黄毛与狗的黄毛,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C正确。D玉米的黄粒和圆粒,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C。7、A【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详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人类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各是50%,因此如果再生一胎,是女孩的可能性为50%,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22对+XX,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8、B【分析】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生物的许多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详解】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但不能决定生物的全部性状,还要受环境的影响,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韭菜和韭黄的遗传物质相同,而表达的性状不同,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B。9、B【分析】不完全变态: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详解】蝴蝶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花间飞舞的蝴蝶属于成虫,由蛹羽化而来。故选B。10、C【分析】遗传学中 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详解】A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错误。B生物的性状有的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如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有的肉眼看不到,如生理特征人的ABO血型等,错误。C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正确。D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1、水分【详解】鸟卵的卵壳起保护和防止水分的蒸发;卵壳膜内于卵壳内的薄膜,起保护作用;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系带起固定卵细胞的作用;卵白为胚 胎发育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膜起保护作用;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卵黄上的小白点,有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胚胎发育的起点。 所以,鸟卵的结构非常复杂,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体现了其对陆地环境的适应。 2、DNA#蛋白质 DNA#蛋白质 X X X 【分析】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XX时为女性,一对性染色体为XY时为男性。【详解】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等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人类有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人类正常染色体为46条(23对),其中22对称为常染色体,男女都一样;第23对称为性染色体,人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男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XY,女性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组成是XX。3、隐性 隐性 【分析】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详解】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如基因组成aa为单眼皮。4、(1)胚盘(2) 卵白 (3) 爬行动物 卵壳 【分析】鸡卵的结构示意图:卵壳,胚盘,卵黄,卵白。【详解】(1)鸡的卵受精后,能发育成雏鸡的主要部分是胚盘,胚盘内含有遗传物质,是胚胎发育的起点。(2)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卵白具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里面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3)鸟类、爬行动物的卵外面有坚硬的卵壳,更能适应陆生生活生到陆生,减少水分的散失。5、环境污染 水域面积缩减 【详解】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因此,青蛙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由于环境污染以及水域面积缩减等原因,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减少。我们应加大保护两栖动物生活环境的力度,同时禁止对它们乱捕滥杀。三、判断题1、正确【详解】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刚形成的原始生命,体内不含叶绿素,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营养方式是异养的可能性较大,又因为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所以原始生命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本题说法正确。2、错误【详解】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的化石称为直接和有力的证据,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故题干说法正确。3、错误【分析】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详解】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因此生物遗传下来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故题干错误。4、正确【详解】青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为蝌蚪,刚孵化的蝌蚪有一条扁而长的尾,用头部的两侧的鳃呼吸,长出内鳃的蝌蚪,外形像一条鱼;长出四肢的幼蛙,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幼蛙逐渐发育成蛙。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因此青蛙的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5、错误【详解】体细胞中染色体、基因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基因)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基因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后代的基因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在后代中不变,但是由于后代具有父母双方的基因,因此后代的性状与亲代相比是可以发生改变的,故此题说法不正确。四、实验探究1、(1) 有 无 (2) 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的健康有影响 对照 转基因植物油 会增大实验的偶然性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探究实验的原则:设置对照组;变量具有唯一性;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1)本实验探究了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的健康的影响,实验的对象是小白鼠,实验的变量是转基因植物油。所以,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是:若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有明显差异,则说明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健康有影响。若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则说明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健康无影响。(2)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本实验探究了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的健康的影响,故该同学可做出假设是: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的健康有(或无)影响。在对照实验中,经过控制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实验组。为了确证实验组的结果是由人为进行的这种处理引起的,需要用同样的研究对象,另外设置不作上述处理的一组事物进行观察,这样的未作实验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对照组。本实验探究了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的健康的影响, 所以,该实验的实验变量为转基因植物油,乙组(拌适量且等量的转基因植物油)为实验组,甲组(拌适量且等量的普通植物油)为对照组,设置甲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该实验中只选用1只小白鼠,小白鼠的数目过少,会增大实验的偶然性,导致实验结论可信度不高。2、花生品种 相同 D 甲 计算平均值 通过称重来求总质量进行比较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1)奶奶的假设是品种影响花生果实的大小,变量是花生的不同品种,实验中不同品种花生的栽培条件是相同的。(2)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应多选种子,并取平均值。因此样品要有足够的数量,故选D。(3)晓刚是对甲同学说的。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取平均值,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通过称重来求总质量进行比较。【点睛】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实验以及变异的原因及作用。3、(1)模拟(2) 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 含Y染色体的精子 (3) 受精卵 卵细胞与何种精子的结合 【分析】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这样男性产生的精子就有两种,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另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因此,将样大小的50粒蓝色小珠(B)以及50粒白色小珠(C)代表的是父亲的精子,所以此实验为模拟实验。(2)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即含X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因此用蓝色小珠模拟表示含Y染色体的精子,白色小珠表示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组合形成受精卵,如果两粒白色小珠,表示所生“孩子”为女孩(XX);如果一粒白色小珠、一粒蓝色小珠,表示所生“孩子”为男孩(XY)。(3)人体的性别遗传图如下所示:分析可知,受精时,如果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XX就发育成女孩;如果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XY就发育成男孩。这说明男女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因此人类的性别取决于卵细胞与何种精子的结合。4、饥饿 A 无条纹 家蝇重接纹翅蝇翅 纹翅蝇驱赶跳蛛必须依赖翅有条纹和翅振动同时存在 有利 自然选择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有些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称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解】(1)为提高跳蛛的捕食积极性,使实验显现更明显,实验前对跳蛛进行饥饿处理。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比较B组与A组5分钟内跳蛛撤退次数发现,两者的实验结果相同,可以排除重接对翅振动带来的影响。通过“有高频振动不能吓退跳蛛”,可知此问的变量为翅有无条纹,B组和C组的变量是翅有(纹翅蝇自翅)无(家蝇翅)条纹,根据结果C组(家蝇翅)的5分钟内跳蛛撤退次数明显比B组(纹翅蝇自翅)少,可以说明翅无条纹只有高频振动不能吓退跳蛛。为研究仅翅带条纹是否能吓退跳蛛,实验变量为翅膀是否高频振动,所以实验中D组的处理应为家蝇重接纹翅蝇翅(翅膀不高频振动),与B组形成对照。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D组翅膀不高频振动5分钟内跳蛛撤退次数少于B组翅膀高频振动的次数,说明高频振动有助于纹翅蝇驱赶跳蛛。根据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说明:纹翅蝇驱赶跳蛛必须依赖翅有条纹和翅振动同时存在。(2)纹翅蝇的拟态能吓退跳蛛,对其生存有利,是有利变异,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点睛】解题关键是要能分析出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并能分析出实验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