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整理 .pdf
职业部分总结( 5472 提供)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职业医学:主要以个体为对象;既属临床医学,又是预防医学的分支。职业生命科学:2060 岁;占生命的 2/3 时间;最有生命力的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职业性有害因素: 与职业生命有关的环境因素。【劳动条件】包括:生产工艺过程: 生产工艺过程常常随着生产设备、使用的原料和生产工艺的变化而变化。劳动过程:涉及到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布局、作业者作业姿势和劳动方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比例等。生产环境: 指作业场所环境和户外作业的自然环境。【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来源分为:生产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一)生产环境因素: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炭疽杆菌、杆菌、森林脑炎致病寄生虫: 煤矿井下钩虫(二)社会经济因素:国民生产总值( GDP ) ,财富分配、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劳动立法、卫生制度(三)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生产定额不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工具不合理;精神紧张职业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所致)的各种职业损伤统称职业病损。工伤: 属于工作中的意外伤害,其发生与劳动组织、机器构造和防护、个人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有关。职业病: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 是一组与职业有关的非特异性疾病,也见于非职业人群。其共同特点是:1. 与职业因素有关,但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职业因素不是唯一的病因。2. 职业因素可以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剧恶化。3. 调离该职业或改善环境可使疾病缓解或停止发生。职业病的三个主要条件:1、有害因素的性质物理因素脱离后,不存在体内残留;化学因素脱离后,存在体内残留;生物因素脱离后,作用可能进一步放大2、作用于人体的量作用剂量接触浓度 / 强度 接触时间“阈” 接触限值; -国家、行业标准“蓄积”作用因素体内残留相加;-多见化学因素“累积”作用剂量累加 -多见物理因素3、人体的健康状况【职业病的特点】1. 病因有特异性: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2. 病因大多可检测: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3. 常为群发 (cluster):在相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例。4. 早期诊断、合理处置,预后较好。5. 是可预防性疾病:虽缺乏特效药,发现病因,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职业病的诊断: 应按照国家统一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采取综合分析、 集体诊断的方法, 作出及时、正确的诊断。【职业病报告的主要要求】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6 页 - - - - - - - - - 1. 急性职业中毒和急性职业病应在诊断后24 小时内报告。2. 慢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病在15 天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提出报告并进行登记。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三级预防)一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 :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改善劳动条件使有害因素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 【劳而不病】(病因预防)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 ) :早期发现病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病而不残】 (发病预防)三级预防( tertiary prevention) :对已患病者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促进康复。【残而不死】(康复处理)思考题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分类?2、职业性病损的分类及发生条件?3、职业病的特点有哪些?职业生理学: 研究劳动过程中机体的 调节与适应规律 ,从而找出提高作业能力和预防疲劳过早出现的措施,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产率的目的的一门学科。1、了解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特点2、掌握劳动强度分级方法及有关概念3、掌握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相关知识(一) 、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1、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1) 、体力劳动肌肉活动能量来源:ATP-CP 系列 ;需氧系列;乳酸系列。1)ATP-CP系列:【特点】 不需氧、非常迅速,为肌肉收缩能量的直接来源。CP(磷酸肌酸 ) 贮藏量甚微,只能供肌肉活动几秒钟之用。只能满足短暂的剧烈活动之用。2) 、需氧系列: 维持肌肉继续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需要氧参与; 1分子葡萄糖 38 分子 ATP ;1 分子脂肪 130 分子 ATP ;葡萄糖 脂肪 蛋白质供能的主要途径;先糖,后脂肪;蛋白质极少用(癌症)【特点】 需氧,速度较慢。生成的能量较多,不产生致疲劳性副产物。能量的产生几乎不受限制。经济、持久,适应长期及中等劳动。3) 、乳酸系列: 短期重体力、极重体力劳动时,氧化磷酸化补充ATP的能力受到氧气供应的限制,形成 ATP的速度不能满足需要。这时无氧糖酵解开始参与提供ATP 。【特点】不需氧。能迅速提供较多的能量。 消耗糖原 , 产生的乳酸有致疲劳性。 ATP产量有限,不经济、也不能持久。(2) 、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氧需 (oxygen demand) :劳动 1 分钟所需要的氧量叫氧需。氧上限 (maximum oxygen uptake) :血液 在 1 分钟内能供应的 最大氧量 叫氧上限。氧债 (oxygen debt): 氧需和实际供氧量 之差称为氧债。氧债阶段 : 在劳动开始 2-3 分钟内,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尚不能满足氧需。肌肉是在氧供给不足的条件下工作的,此时就产生了氧债。稳定状态 :工作 23min 后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逐渐加强,氧的供应得到满足,即进入稳定状态下工作。此时氧债是恒定的,这样的工作一般能维持较长时间。非稳定状态 :高强度作业 ; 氧需 氧上限; 氧债持续 ; 作业不能持久补偿氧债阶段 : 恢复期:工作停止后,在一段时间内,机体要消耗较安静时更多的氧以偿清氧债。非乳酸氧债:需氧系列产生的氧债(ATP 、CP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乳酸氧债:无氧运动产生的氧债(乳酸) 恢复时间:根据氧债的大小,恢复期可达数分钟至十余分钟,甚至1 小时。(3) 、作业的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用能消耗量或心率来划分劳动强度(intensity of work) ;一般分为三级;1)中等强度作业 : 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我国目前的生产劳动多属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6 页 - - - - - - - - - 此类。2)大强度作业 : 指氧需超过了最大摄氧量,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一般只能持续进行数分钟至十余分钟。3)极大强度作业 : 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一般不超过2 分钟。2、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1) 、神经系统( neural system )动力定型 (dynamic stereotype):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的能提高作业能力的能动作用。共协调:如习惯动作;可变,但不易急变(2) 、心血管系统 (cardiovascular system) 心率:增加 40 次/min ,能胜任该工作。血压: 脉压差增大、脉压差减小。血液再分配:内脏、皮肤小A收缩,肌肉小 A扩张。血液成分 : 血糖降低;血乳酸增加;氢离子浓度升高。(3)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作业时,呼吸次数随体力劳动强度而增加, 重劳动可达 30-40 次/min , 极大强度劳动时可达60 次/min 。肺通气量可由安静时的6-8L/min 增至 40-120L/min 或更高。(4) 、排泄系统 (excretory system): 排汗量作为评价劳动强度的指标。(5) 、体温变化( temperature change)体力劳动时及其后一段时间内体温有所上升,以利于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的进行,但增幅不应超过1, 否则人体不能适应,劳动不能持久进行。体温变动作为评价劳动强度的指标。(二) 、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1、脑力劳动的内容与生理特点: 一般认为凡以脑力活动为主的作业即为脑力劳动。【特点】 在于信息的加工处理 : 通过感觉器官感受信息, 经中枢神经系统评价、 编码、存储、检索、处理、加工、复制,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转化和输出信息。(1) 、脑力劳动的特点 :非重复性的 ; 创造性的 ; 驾驶、指挥、仪表记忆类型 :1. 短时记忆 :影像记忆 ; 即刻记忆 ; 初级记忆 ; 工作记忆2. 长时记忆 :通过反复动用信息,使其在第一级记忆 中循环、延长其保留时间转入第二级记忆 ,储存约为几分钟至几年,它是弱的或稍强的记忆痕迹,易遗忘。第二级记忆痕迹长年累月重演应用,便进入三级记忆 (永久记忆)。是保留在脑海里的很强的记忆痕迹,常可保留终生(3) 、脑代谢的特点 需氧量高: 安静时约为等量肌肉需氧量的10-20 倍。占成年人体总耗氧量的10% 。 需血流量多: 所需血流量达心输出量的14-15% 。 葡萄糖有氧氧化是脑细胞活动的最重要能源:平时 90% 的能量都靠糖原分解来提供。 脑组织对缺氧、 缺血、低血糖、低血压非常敏感。2、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 安静:噪声不应超过45dB(A) 。 明亮:防阳光直射,光线应从左边来。人工照明应有足够亮度,一般应为500Lx 制图等精细工作应为 1000Lx,老年人工作时对亮度的需求要高得多,比年轻人约高5 倍。 温度适宜:我国相应标准规定为夏季24-28,冬季 19-22 。 墙壁颜色明亮柔和:避免使用黑色、深色或刺眼的颜色。以淡黄、淡绿、淡灰色为好。 符合工效学:工作空间、桌椅、显示器、控制器等应符合国人身体尺寸(三) 、劳动负荷的评价1. 体力劳动( manual work )(1)静态作业( static work)即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一定体位,使机体和四肢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也称静力作业。【特征】肌肉无做功: 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来维持体位。作业维持时间较长: 肌张力 15% 20% ,局部缺氧、乳酸堆积,引起疲劳和疼痛。能耗: 氧需通常不超过 1L/min ,能耗水平不高,易疲劳。(2)动态作业 (dynamic work) 1)重动态作业: 参与重动态作业的多是大肌群,因此能量消耗高是它的特点之一。2)反复性作业: 参与作业的是一组或多组小肌群,参与活动的肌肉量小于全身肌肉总量的1/7 ,肌肉收缩频率高于 15 次/ 分钟。【特点】能耗不高,但易疲劳或受损。2. 脑力劳动( mental work )劳动负荷评价1)劳动系统 (work system):劳动对象,劳动者,产品,劳动环境,劳动工具。负荷 (load ) :是指劳动系统对机体生理心理总的需求和产生的压力。负荷强调外部的因素和情形。应激( strain ): 指负荷对个体的影响,它强调在负荷作用下机体内部的生物过程和反应。2) 【劳动负荷评价】负荷强度;负荷持续时间;负荷与应激负荷性指标 功率、能量、等 不涉及人;应激性指标 心率、乳酸、等 涉及人;3)适宜水平:摄氧量 1/3 最大摄氧量 ; 心率 基础心率 + 40 次/ 分;负荷过高过低都不好 : 过高 降低作业质量 疲劳;过低 单调、无兴趣;( 四) 、作业能力 (work capacity) 1、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1) 、体力劳动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 单位作业时间内产品的质和量来直接观察。 通过测定劳动者的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动来衡量 ( 握力、耐力、心率、视运动反应时等) 。2、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1) 、社会心理因素( 2) 、个体因素( 3) 、环境因素( 4) 、工作条件和性质(5) 、疲劳卫生学意义上的疲劳: 疲劳是体力和功能性 效率暂时减弱 ,它取决于工作负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经适当休息又可恢复。疲劳也可理解为一种状态:原来可轻松完成的工作,现在却感到要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应付,且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小疲劳状态 :它是由工作任务或环境变动大所致个体的应激状态,包括单调乏味,警觉性降低和厌烦。工作或环境变化后,疲劳状态可迅速消失。疲劳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疲倦感轻微,作业能力不受影响或稍下降。浓厚兴趣、强烈刺激、个人意志等可战胜疲劳,维持工作效率。有导致过劳的危险。【第二阶段】作业能力下降趋势明显,但仅涉及产品的质量,对产量的产量影响不大。【第三阶段】疲倦感强烈,作业能力急剧下降或有起伏,最终感精疲力竭、操作发生紊乱而无法继续工作。小结: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能量代谢、 ATP-CP 系列、需氧系列、乳酸系列、氧消耗的动态、劳动强度分级、调节与适应;) 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脑力劳动的特点、记忆类型、记忆过程;)三、劳动负荷的评价 ( 静态作业、动态作业、劳动负荷评价、负荷与应激;)四、作业能力 ( 作业能力的动态、影响因素、疲劳) 1. 掌握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肌肉骨骼的力学特征、姿势、以及常见疾患;2. 掌握人机系统的概念:机器和工具、显示器、控制器等;人机工程学定义: 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人机环境的具体含义:人 指操作者或使用者;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36 页 - - - - - - - - - 机 泛指人操作或使用的物,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用具、工具或设施、设备等;环境 是指人、机所处的周围环境,如作业场所和空间、物理化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人机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使用的机以及它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简称人机系统。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机工程学的特点: 学科边界模糊;学科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和过程。人机工程学的任务: 使机器和环境的设计适应于人,以保证操作简便省力、准确、安全、愉快,充分发挥人、机效能,使整个系统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生物力学 (biomechanics):结合 力学与生物学 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力学现象及其规律,即生物与力学的有关问题。(一) 、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1、肌肉骨骼的力学特征肌肉的力学特征: 骨骼肌做功的效率与负荷大小有关,过大过小都会使效率下降,当肌肉负荷为最大收缩力的 50% 左右,肌肉做功 效率最高 ,在组织生产劳动时,应考虑这一特点。动力单元 (kinetic element) : 包括关节在内的某些解剖结构结合在一起可以完成以关节为轴的运动,称为动力单元。动力单元由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等组成。动力链 (kinetic chain): 两个以上的动力单元组合在一起称动力链。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完成复杂的动作。2、姿势 (posture)站姿、坐姿、跪姿、卧姿。站姿:运动灵活、活动范围大、易用力。坐姿:稳定、易精细工作。尽可能使操作者的身体保持自然的状态,减少姿势负荷。避免和减少 强迫体位 ;使操作者 不必改变姿势 即可完成操作;操作者的手和前臂避免长时间位于高出肘部 的地方;如果操作者的手和脚需要长时间处于正常高度以上时,应提供合适的支撑物。长时间保持任何一种姿势,都易产生疲劳。操作者在劳动过程中适当变换姿势。3、合理用力【重心】 尽可能使物体的 重心靠近人体 ,可以使力矩变小,减轻劳动负荷,减少用力。注意身体重心 不要倾斜 ,以减少静力作业时的能量消耗。在操纵轮盘等控制器时应尽量减少力的作用点与身体相应支点的距离,以减少用力。【对称用力】 生产中用力要对称,这样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减少肌肉静态收缩,减轻姿势负荷,降低能量消耗4、常见疾患(1) 、下背痛:负重;作业姿势: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用力不当临床表现及类型:腰功能不全,腰痛,坐骨神经痛(2) 、颈、肩、腕损伤(3) 、下肢静脉曲张: 多见于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作业,发病工龄一般6-8 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二)人体测量学 (anthropometry)及应用1、人体测量内容(1)静态测量( 2)动态测量2、人体测量方法(1)人体形态参数的测量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法:激光、全息摄影等间接计算。有利于:人体仿真设计、功效学评价。(2)人体力学参数的测量:如人体重心;体段重心;解剖法、重心板法、CT法等。3、人体尺寸的应用(1)适合于 90% 的人使用: 所谓 90% 的人并非是从低到高或由高到低90% 的人群,而是要求适合第5百分位数至第 95 百分位数的人。(2)单限值设计:有些设计只需要一个人体尺寸的百分位数值作为上限值或下限值,称单限值设计。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36 页 - - - - - - - - - (3)一般设计:第 50 百分位数为设计依据:如电灯开关、门把手等。注意实际应用:在设计时应注意操作和使用设备及工具的人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4. 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男 女;种族;地区:北方 南方;职业:;其他因素 : 时代特征,考虑测量年代。(三) 、人机系统1、机器和工具人机界面: 在人机系统中,人和机器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面称人机界面基本过程: 信息接受作出反应采取行动(1)显示器 (display): 视觉显示器,听觉显示器(2) 、控制器: 是操作者用以改变机械运动状态的装置或部件。手控制器,脚控制器(3) 、工具 的设计和选择需注意外形、尺寸、重量等符合人体尺寸和人的解剖及生理特点。2、工作环境: 气温;噪声:烦躁、反应迟钝。照明;颜色:影响对信号或标志的辨别速度,减少操作错误。(四) 、劳动组织: 合理地组织生产劳动和各项工作,可以减轻劳动者的生理及心理负荷,提高作业能力。2、改善人机界面(1) 、工作面高度: 站位或坐位的最佳工作面为肘下 5-10cm,(2) 、手的作业区: 以上是按身材矮小的人的尺寸(5 百分位)设计的,以保证大多数人都能达到。(3) 、脚的作业区:(4) 、工作座椅设计:小结:概述:学科定义、人机环境、研究内容及热点;一、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肌肉骨骼的力学特征、姿势、合理用力、常见疾患;)二、人体测量学及应用人体测量内容、方法、应用、以及影响因素;)三、人机系统 (机器和工具、显示器、控制器等;)四、劳动组织(改善人机界面、工作面高度、手和脚的作业区、座椅设计)职业心理学:研究职业群体中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研究内容:人际关系角色负荷、角色冲突、角色模式以及社会支持和责任感。失业所致情绪问题和社会问题职业挑战性与职业动机个体对职业的情感体验职业紧张: 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个体对内外因素的一种反应1. 作业方式(1)单调作业 :千篇一律、重复、刻板的劳动过程两种类型:简单工作,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对心理影响:不同程度的倦怠感、瞌睡、无聊感。对健康影响:疲劳、身心健康水平下降、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下降。(2)夜班作业对心理影响:对劳动者的行为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跟踪行为夜间的质和量都下降。睡眠不足产生心理障碍,缺乏社会交往,产生孤独感。2职业接触:(1)物理因素接触 1 )噪声影响:干扰谈话和工作,妨碍注意力集中等,使人不快。 2 )高温:影响:若作用降低人们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体温调节功能减弱,产生中暑受热后感到不舒适,困倦感,作业能力下降38 度以上,神经生理活动受到影响更为明显。下降至 37 度,主观感觉舒适,错误率减少。(2)生产性毒物接触:接触浓度、接触时间和个体敏感性。 对毒物缺乏认识;对接触毒物有正确认识;对接触毒物有不正确认识 首先大脑皮层兴奋性相对增高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36 页 - - - - - - - - - 大脑皮层功能进一步损害,出现“脑衰弱”一系列症状 可引起神经障碍:类神经分裂症、癔病样发作、类躁狂忧郁症、痴呆症,忧郁症和焦虑症较为常见。(3)生产性粉尘接触:对接触缺乏认识:对接触认识不正确(3). 脑力作业职业紧张:紧张是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失衡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不可避免,有良性的紧张和不良的紧张。紧张分为急性、慢性和创伤后紧张职业紧张 为作业条件或是综合作业环境中所存在应激源与个体特征佳偶作用,并考虑在相关制约因素的影响下,所导致的急性心理或是心理学自稳状态失衡和扰乱。职业紧张应激源: 微观环境体系:作业环境、内容、条件和适应性相关的支持性环境体系:服务体系 相应的周边环境体系:经济情况、政治气候、社会风尚宏观的社会政治组织环境体系:直接或间接影响工人利益的文化、社会规范3. 劳动过程的紧张原:(1)个体特征1)A型特征:时间紧迫感;竞争性;敌对性。2)性别 3)支配感(2)职业因素: 1)角色特征任务模糊、任务超重、任务不足、任务冲突。2)工作特征:工作进度;工作重复;工作换班;工作属性。3)人际关系 4)组织关系:组织结构、个体地位、文化素质。5)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业务发展、工资待遇4. 职业紧张的表现:(1)心理反映:情感和认知方面(2)生理反应(3)行为表现(4)精疲力竭:情绪耗竭;人格解体;职业效率下降职业紧张的控制和干预:(1) 增强个人应对能力:社会支持情感支持社会的整体性社会支持的切实性、明确性社会信息互相尊重和帮助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2)增强应对反应:个体对职业紧张的反应活动。改变紧张状态的应对反应改变紧张状态的含义的应对反应改变已发生紧张后果的应对反应(3)组织措施( 4)培训教育( 5)法律保障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职业流行病学: 研究劳动者中职业性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影响职业性疾病的因素; 阐明职业性疾病与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其他有关因素因果关系或可能关联,制定并评价 防治对策和促进健康的科学。职业流行病学的特点:(1) 研究的 人群相对稳定 ,可以通过就业纪录收集职业史资料,(2)职业接触比较明确和强度较高,有利于发现、确定接触反应关系(3)职业人群健康监护,可提供连贯的健康状况资料。作用: 1. 发现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2. 阐明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众的分布、发生和发展规律:A. 人群间分布 B. 时间分布 C. 空间分布3. 制订、修订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接触水平效应关系,接触水平反应关系4. 评价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止工作质量和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设计的基本要求1. 明确调查目的(1)调查致病的原因( 2) 阐明致病的条件( 3) 寻找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4) 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2. 选择研究对象和人群:内对照、外对照、自身对照3. 确定接触疾病的含义准确区分接触与非接触、病与非病,关系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36 页 - - - - - - - - - 合理的接触评定是研究工人健康效应的基础。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询问调查中,不仅要收集,而且要确定可疑的暴露因素环境监测:定点采样监测流动性采样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反映生物体系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改变。包括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生物监测的特点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机体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可用于筛检易感者生物标志物的分类1. 接触标志物 2. 效应标志物 3. 易感性标志物选择生物标志物应考虑的问题指标与所研究的生物学现象之间的联系- 关联性能反映早期和低水平接触所引起的轻微改变,以及多次重复低水平接触累加所引起的远期效应-灵敏度和特异度必须考虑受检对象的可接受程度- 实用性和准确性4. 确定研究类型: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5. 表格设计(三) 职业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和类型1. 横断面调查 (Crosssectional study)现况调查或劳动卫生学调查概念:某一较短的特定时间内一次性调查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者的健康状况,并与不同接触组比较,以研究接触与健康损害的关系。作用:了解职业损害的存在、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优点:花钱少、获得结果迅速、可提出新病因假设。缺点:职业性病伤与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同时存在。不能进行时间上的因果分析。应注意的问题:(1)健康工人效应 1 )初次自我选择 2)二次自我选择 3)用人单位的主动选择(2)时间关系(3)病程因素:偏低估计偏高估计(4)解释患病率资料要谨慎:患病率高(低)不等于发病率高(低);应综合发病率、治愈率、存活率等资料结合起来分析判断(5)其他:2.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调查: 根据现有资料,选定一组发生某种职业性病伤的人群和一组或几组没有该种职业病的人群做对照。回顾:职业接触史,观察发病率高低,推断职业接触可能性,探索病因。应注意问题: 1)样本选择的均一性2)调查项目同一性3)结果判定的谨慎性比数比: 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接触频度来衡量危险。(2)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 选择接触与非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两组人群,追踪,比较,判断。用途:检验病因假设。检验病因假设的能力优于病例对照研究1) 历史性队列研究 2)前瞻性队列研究3)历史性前瞻研究(四)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控制1. 确立质量控制系统: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样本选择、质量收集、资料分析准备。要考虑的问题:研究规模、研究的复杂性、工作的进程和人员的能力。方式:工作记录、工作报告、监督。2. 质量控制措施1)资料收集人员的培训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36 页 - - - - - - - - - 培训目的:了解调查,掌握手段(2)资料收集的质量控制 1 )划分接触和健康效应指标要给予明确限定2)调查对象选择随机化 3 )除职业基础外,背景的均一性 4) 避免测量误差5)测量的数据定量化6)资料复核、校正和弥补7)资料的预处理的质量控制(五)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判断首先检查设计合理性;方法和数据的可靠性;统计学处理的恰当性;分析应采用适当的指标。二、职业毒理学毒理学( toxicology) : 研究外源化学物( xenobiotics)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的科学。现代毒理学还研究某些物理(放射性核素、微波、噪声等)和生物(生物毒素等)因素对机体的损害,毒理学还研究对这些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一)职业毒理学研究内容有害因素毒性、靶器官毒理、剂量效应关系和作用机制外,重点是研究职业有害因素对劳动者产生健康损害的条件。1.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环境中的基本特性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基本结构矽肺病因游离二氧化硅1. 结晶型 ( 显晶质类 ) : 结晶型大多数呈硅氧四面体有规律地排列,硅氧四面体是致纤维化的必要条件。2. 微晶型(隐晶质类)是硅氧四面体无规律排列的集合体,它们也可以引起矽肺,但其致纤维化作用慢,程度轻。主要有碧玉、玛瑙、燧石和石英玻璃。3. 无定型(非晶质类)主要存在于硅藻土、硅胶和蛋白石、石英熔炼产生的二氧化硅蒸气和在空气中凝结的气溶胶中。这类致纤维化作用最弱。致纤维化作用:结晶型 隐晶型 无定型卫生毒理学 主要利用毒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是毒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1. 有害因素的理化性质:气态化合物扩散程度浓度、比重、风速固态物质分散度粉尘的分散度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子直径大小的数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小粒径粉尘所占比例愈大,则粉尘的分散度愈高。2. 作业环境对职业危害的影响高温环境加重了有害因素对机体的影响有机溶剂:促进挥发汞:蒸发加快高温与CO联合作用高湿:低温:3. 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与职业危害程度:遗传差异;性别差异:女性对化学物的敏感性高于男性;器官差异:(二)职业毒理学研究方法1. 体外细胞培养实验 1 )基因突变实验 2 )染色体畸变实验 3 )原发性 DNA 损伤 4 )体外细胞转化2. 动物实验3.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1)评价动物实验结果可信度2)及早发现毒效应 3) 研究工作场所暴露水平和效应关系 4) 职业中毒与职业相关疾病的分布特征。4. 志愿受试者研究(三)职业毒理学的实际应用及其不确定性目的:改善作业环境,防止伤害,保护健康。作用:识别、评价、预测、控制不良条件影响1. 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外剂量:工作场所化学物的浓度内剂量:实际被机体吸收的毒物量生物效应量:作用于靶器官、靶组织的量危险度评定目的 1)估测职业性化学物引起健康损害的类型和特征2)估计健康损害发生概率3)估算或是推算多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36 页 - - - - - - - - - 大剂量何种方式可能造成损害4)提出建议 5) 提出预防重点职业毒理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实验动物与人的差异作用剂量或强度、方式和途径不同人与动物数量差异人与动物年龄、体质上的差异五、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一般毒性 (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局部毒性、蓄积毒性)特殊毒性 (致癌、致畸、致突变)器官毒性 (肝、肾、神经、血液、等等)心身疾病 :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可能选择题1 道,无大题)心身疾病 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和已知病理生理过程。2)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起。3)躯体变化与正常伴发于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强烈持久。4)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常见的心身疾病: 1)消化系统: 2)呼吸系统: 3)心血管系统: 4)内分泌系统: 5)泌尿生殖系统:6)神经肌肉系统: 7)皮肤: 8)其他:职业性有害因素健康损害毒 物中毒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状态1、毒物的来源(1)原料 例如制造氯乙烯所用的乙烯和氯,制造颜料、蓄电池用的铅。(2)中间产品(中间体)例如:制造苯胺时,硝基苯是中间体。(3)辅助材料,如橡胶行业用苯、汽油作溶剂,生产乙醛时用汞作催化剂。(4)成品 如农药厂生产的对硫磷、乐果。(5)副产品或废弃物,如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含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粘胶纤维厂、制革厂等产生硫化氢,冶炼中产生的二氧化硫。(6)夹杂物如某些金属、酸中夹杂的砷。生产性毒物尚可以分解产物或“反应产物”的形式出现。如四氯化碳灭火器消防时,四氯化碳与明火或灼热金属物体接触时氧化生成光气。2、毒物在生产中存在的形态(1)气体 (gas)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在空气中多呈气体形态存在,如氯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2)蒸气 (vapor)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时形成蒸气。凡沸点低、蒸气压力大的物质都易形成蒸气。对液态物质进行加热、搅拌、喷雾、通气及超声处理时可加速挥发,暴露面积大亦能促进挥发,如喷漆作业中的苯、丙酮、醋酸酯类等的蒸气。(3)粉尘(dust )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粉尘。其粒径大小多在0.110m 。固体物质经机械粉碎或碾磨时可产生粉尘,(4)烟(fume)为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 m的固体微粒。某些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或氧化而形成烟。(5)雾(mist )为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多由于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形成的。如电镀时的铬酸雾。金属酸洗时的硫酸雾。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及雾,统称为气溶胶 (aerosol ) 。二、接触机会 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搬运与贮藏材料加工及准备,加料与出料成品处理与包装、辅助操作采样品、检修设备农业生产中喷洒杀虫剂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一)呼吸道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最重要的途径 毒作用发生得快不经肝脏解毒职业中毒的主要途径气态毒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影响因素: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0 页,共 36 页 - - - - - - - - - 接触毒物的量(水平)血/ 气分配系数( blood / air partition coefficient) 水溶性较大的毒物易为上呼吸道吸收,除非浓度较高,一般不易到达肺泡(如氨)。水溶性较差的毒物在上呼吸道难以吸收,而在深部呼吸道肺泡则能吸收一部分(如氮氧化物、光气COCl2 ) 。劳动强度、气象条件等因素可影响毒物在呼吸道中的吸收。(二)皮肤 表皮屏障到达真皮汗腺导管,或毛囊与皮脂腺 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三)消化道 事例甚少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发生意外主要在小肠吸收经门脉肝脏再入大循环有的毒物如氰化物,在口腔内即可经粘膜吸收。四、毒物的体内过程(一)分布决定于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及与体内各组织的亲和力。最初定位于血液充足或易透过其膜的组织或器官,以后缓慢地重新分布于血循环较差的部位(二)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结果: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增毒作用)大多数有机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反应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三)排出1、经肾排出最主要的一个途径2、经消化道排出 毒物及其化谢产物主要以主动运输方式从肝脏排入胆囊。通过细胞进入胆汁的毒物很可能在肠道重吸收,而形成肠肝循环。3、经呼吸道排出 气体及挥发性毒物可经肺排出4、其它排出途径 简单扩散方式经 乳腺排入乳汁,如铅、锰、苯经唾液腺及汗腺 排出,如汞 头发和指甲 并不是排泄器官,但有些毒物如砷、汞、铅、锰等,可聚集于此。在排出过程中,毒物也可损害排出器官和组织 ,如镉与汞引起肾近曲小管损害,砷从汗腺排出引起皮炎,汞随唾液排出引起口腔炎等。经不同途径排出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常可以间接衡量体内吸收或负荷情况。(四)蓄积( accumulation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在体内逐渐积累。毒物的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当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一致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如有机汞化合物蓄积于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若蓄积部位并非其毒作用部位时,此部位又称毒物的“储存库”(storage depot), 如铅蓄积于骨骼内。五、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一)毒物的特性1、化学结构在同一类有机化合物中,不饱和化合物的毒性大于饱和化合物。最外层电子不饱和程度愈大,毒性愈强, 电子稳定性愈低的元素,毒性亦愈强。2、理化特性分子量、比重、熔点、沸点、蒸气压、溶解性、分配系数等分散度高的毒物其化学活性大。化学物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