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建议.ppt
,分层指导、分类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将全市130多所普通高中按生源状况、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差异分为5类,在新课程实验、新高考指导等方面进行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组织学习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有效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新课改新高考首战告捷,普通高校招生全市文理科一至三批上线42480人(不含三批降分上线人数),比上年增加3758人。在报考人数减少7677人的情况下,全市录取总数达43112人,比上年增加4098人,增幅为10.44%,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继续名列全省第一。 温州市教育局2009年工作总结,“一模”后复习备考建议,建议一: 研读考试说明 研究命题走向,对照2010年参考试卷与2009年浙江省高考试卷,有两处题型变化: (1)“现代文阅读”(一)第10题,2009年浙江卷为选择题,2010年参考卷为简答题。 (2)“古代诗文阅读”(一),2009年浙江卷有对词类活用的考查,2010年参考卷在此考点没有设题,而增加了古文断句题。,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读文段 找虚词 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辨句式,建议二: 分析一模数据 寻找成绩增长点,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且置是事,略叙近怀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爱不能舍,因置草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此夕此心,君知之乎 儿之成,则可待乎,建议三: 精心编、选练习 加强训练的针对性,紧扣考纲要求,难度适中 题量适当 训练题与测试题 整卷与考点过关训练,建议四: 引导博览书报 关注时事热点,高考语文测试,对考生的阅读视野、文化素养、审美能力、语言感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而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高三阶段,做适量的训练题和模拟卷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实践反复证明,仅仅作技术性的操练,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培养和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我认为是博览书报。,2009年作文题告别了前几年某些考区故弄玄虚的诗意迷失,进一步降低了审题难度,贴近生活,面向自我,积极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如山东卷的“见证”、四川卷的“熟悉”、广东卷的“常识”、安徽卷的“弯道超越”、重庆卷的“我与故事”、湖南卷的“踮起脚尖”等题目或直接或委婉地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触发生活体验,多侧面、多角度地阐释主题。全国卷、全国卷、上海卷的材料作文,则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透过表象探寻生活的真谛。浙江卷则明确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这些试题,无不体现,了新课标 “观察、体验、感悟”的精神。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天津卷的“我说九零后”,辽宁卷让考生思考“明星代言”现象,江西卷让考生评说“兽首拍卖”事件,都要求考生关注时代热点,审视自我内心,都要求考生具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公民精神,具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具有就客观的社会现象和真实的精神世界进行理性判断分析的独立价值观。总之,那些平时只知道埋头于课堂和课本,不观察生活,不关注时事,不看电视不读报,对人间万事、世间百态不闻不问的考生,恐怕难以写出好作文。,建议五: 重视非智力因素 培养良好答题习惯,(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1)题要求考生写出一个出自语段的成语,分值1分。从阅卷情况看,绝大多数考生能够得分,平均得分0.84。部分考生由于审题不仔细而出差错,如填“过犹不及”、“祸起萧墙”“述而不作”等。(2)题为简述题,要求考生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即第二则语段)中提炼有关的教学原则并进行评析,分值3分,考生平均得分为0.58分,难度系数0.2。得分明显偏低的原因之一是审题不严。题干上要求“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不少考生对此视而不见,把第一条的内容拿来评析。,句首发语词:夫、盖、焉、惟、斯 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 复音虚词:且夫、若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帮助断句);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