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 老师 高考语文复习讲座.ppt
2010年高考语文,备考方略,合肥市第一中学 李昌年,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松懈 2、坚持文言文翻译训练不松懈 3、坚持诗词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不松懈 4、坚持作文审题训练、材料积累、文体训练不松懈,注重“三个研究”,1、加强对已有考题的研究 2、加强已有知识能力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3、加强应试技巧的研究,树立“两个关心”: 1、这堂课我能提高多少 ? 2、这道题我能从中悟出多少?,(课堂教学的学生意识:复习目标的设计、复习节奏的调控、复习资料的选择、试卷的讲评等等),特别注意:语文复习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丰富并完善他们的自我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达到“两个目标”: 1、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 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研究性、批判性能力。 2、有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备考“四大方略” 博、精、巧、活,一、博,即增加知识储备,丰厚语文积淀。,适用题型: 语音、字形、词语(包括成语熟语)、名句名篇、古诗文阅读、古文翻译、语言运用、写作,如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现代汉语异形词整理表,教材中词语注音解释、有关作者作品介绍,有关复习资料上的容易读错字的注音、容易写错字的字形、近义词辨析、熟语辨析、古汉语常用实词的解释、古汉语十八个虚词的归纳、古典诗歌常见意象、考试说明要求背诵的篇目等。,课外自主阅读识记,先“死”后“活”, “死”去“活”来。,“三位一体”积累法: 音随意转,据义定形,形、音、义统一,不修边幅 (f):边幅,布帛的边缘,喻人的衣着、仪容。 辐(f)射:从中心向四周沿直线放射出去。 一幅(f)画:幅,量词,用于布帛、字画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f):副,符合。 一副(f)笑脸:副,用于面部(数词限于“一”)。 一副(f)对联:副,用于成双成对的东西。,辐射积累巩固法:,看,鸟瞰、俯瞰、张望、眺望、环视、巡视、打量、窥探、目击、凝视、斜视、怒视、浏览、端详、瞻仰、视察、睥睨,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耳熟能详 熟视无睹 司空见惯 耳濡目染,看风使舵 看破红尘,望尘莫及 望其项背,望眼欲穿 望风披靡,目无全牛 目不见睫 目无余人 目光如炬 目光如豆,古代有关官职变迁用词,授予、提升:征、辟、荐、拜、除、授、起、擢、拔,调动: 迁、转、调、徙、 补、 改,降职 罢免 : 贬 谪 出 左迁 罢 免 黜 废,掌管、兼职、代理:兼、领、署、 权、摄、行、主、典、知,11,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古典诗歌常见意象,12,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 。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二、精,即掌握答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适用题型: 标点符号、病句的辨析、论述类文章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病句的辨析,考试涉及六个方面: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成份残缺或赘余 结构杂糅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前四个考的是句子结构方面,后两个考的是句子语意方面。,思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介词“关于”“对于”“对”“经过”“通过”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类似于“A”是“B”的句子(判断句),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复句中看关联词的搭配、位置及分句的语义逻辑顺序。,D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成分残缺 加上“的态度”,C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日”。,2008年安徽卷,歧义,A强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2009年安徽卷,搭配不当,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2009年全国卷,语序不当,2006年安徽卷,论述类文章阅读,勾画要点,把握段意;找准选项对应区,精读比较再断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应抓住基本观点或论题、对观点阐述的文字和支持观点的论据。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特别是修饰限制语、关联语,它是表意严密准确的需要,像“也许”“可能”“大概”“全部(有的)”“凡是”“目前”“除了”“唯一”“如果”“只要(只有)”等等。 试题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正常错误有混淆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范围失当等。,17,1读法:精读 2信念:答案一定可以在上下文语境中推导得出,文章一定要读并且读懂。 3关键:筛选信息、语言比对、辨析概念。筛选,是理解性筛选,不是检索性筛选;比对,指的是深度比对,不是浅层次地看措辞是否一致,不是文中有没有直接提到,而要看选项语言和原文相关语句的意义是否一致。,答题顺序,18,“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19,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20,“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21,“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B,C,D,“通俗历史”的流传特点,22,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答案:A,错误类型:答非所问,诗歌鉴赏题,阅读、感悟,联想、想像,走进诗人内心世界是前提,研究考纲、揣摩考题、总结规律、形成技巧是捷径,常见错误 一、下笔随意,答非所问 看不懂(清) 二、考虑不周,要点不全 答不全 三、思维混乱,辞不达意 道不明,解决办法 一、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二、多向思考,注意重要信息 (一)注意诗歌题目 (二)注意诗人风格 (三)注意注释提示 (四)注意关键意象 三、条理清晰,合理使用术语,寻找有效切入点关注所有信息 如标题、情感语、注释 借助意象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常见意象的审美特征) 根据古代诗歌基本特点形象性、概括性、抒情性进行鉴赏 了解重要诗人生平经历、思想及艺术风格 风格:如太白诗激越豪放 、少陵诗沉郁凝重 、摩诘诗形象如画 、义山诗含蓄典雅、李煜词颓靡伤感 、柳永词缠绵自然 、东坡词雄浑豪放 、易安词凄苦绰约 、陆游诗雄浑厚重 、稼轩词壮阔雄奇 ,读、品有所发现,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即知人论世 如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 ,中晚唐国势衰败,边塞诗夹杂了几许衰败和凄怆。宋先天不足,外交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靡,诗坛和词苑交织救亡御辱的悲怆呼号。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以了解主旨 忧国忧民感慨国破家亡之苦痛,游子逐客之悲戚、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秀美河山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边塞诗之塞外风光、为国豪情、征战之苦,怀古诗之怀古伤情、怀古讽今、怀古论世 ,答题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常用的表述方式 :“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表达方式指的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表现方法指的是: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修辞手法指的是: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反复等。 意象指的是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诗歌中常见的的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特定背景氛围下的人之常情) 通常指的“作用” :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学会用鉴赏专门术语,关注分值,规范答题思路,一般是怎么问怎么答,但对分析(简析)简答题,一定要有观点,有理由(理由来自所给作品),有分析。,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体材:七绝。题材:送别诗。 背景:作者当时多次被贬处于众口交恶的环境中。 意象:寒雨,江水、雨夜、平明、孤山,送客,冰心、玉壶。 意境:寒冷的夜,凄清的雨下了一夜,雨雾迷蒙,江天相连, 孤独迷茫。雨中的楚山,显得清冷孤独。 表达技巧:渲染烘托,比喻,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主旨:表达与朋友分别时的凄苦孤寂和自己要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心情志向。(孤是诗眼) 风格特点:含蓄蕴藉,优柔舒缓。,依“问点”作答,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全国卷)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找出景物景物特征景物组合具有什么特点;答案中既要包括名词性的对画面景物进行概括的词语“江南水乡”,又要包含形容词性的描绘画面特征的词语“清幽恬静”),恰当运用术语,小孤山 宋谢枋得(2008年安徽卷)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参考答案: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分析与概括相结合,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表达效果(思想感情或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问: 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答: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总说)。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具体说明)。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表达效果)。,关注有效信息,全方位审读,2005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答案示例: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保留法 2、解释法 3、替换法 4、删除法 5、添加法 6、调序法 7、意译法 8、融入法,抓往关键实词(往往是得分点),1、运用所学课本知识迁移。 2、联想成语。 3、分析结构和词性。 4、注意通假、古今异义、活用、偏义同义现象。 5、结合语境。,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4年)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译文:_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_,(1)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趾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2)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2006年安徽卷) (1)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_ (2)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译文:_,(1)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 (2)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36,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8年安徽卷)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3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安徽卷)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译文:(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三、活,即活用材料信息,四两拨动千斤。,适用题型 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1、散文的分类 2、散文的材料 写人记事 外在 叙事言理 内神 托物言志 环境 写景抒情 他物,分类,材料,3、散文的重要特征 形式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形散 (表现) 揭 外在(人、事、物、景) 内容 内神(散文的神) 丰富 环境 示 他物(对比、类比) 神不散:内在品质精神、道理、本 质 散文中心=散文的神+作者抒发的强烈之情,重要特征,小说阅读,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 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衬托主题。 渲染气氛。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41,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所做的事);抓神情;抓心理;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42,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 抓人物形象;抓情节发展; 抓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3、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4、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43,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是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揭示主旨,4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中学阅读教学大多仍按照文章学(注重文章的结构体系)和写作学(阅读是为了写作)方法进行,忽视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能力的内涵性生成。这是学生阅读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文阅读考查趋势是从新课程理念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题,强调“注重对考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考查”,在继续关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重视对现代文阅读理解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思维过程和思维水平的考查。,45,现代文阅读方面,变化最大的又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考生能够“欣赏形象”把握文学形象特点;“品味语言艺术,体会含意”把握语言表达内涵和表现形式;“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恰当评价作品表现出的真假、美丑、善恶;“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把握文本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涵。这些“内涵”是渐渐加深的,由文本本身走向文本所依附或者说是内含的民族与社会。 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从应考的角度重): 1根据语境,因文求解; 2关注信息,广为筛选; 3善于拆解,全面分析; 4把握要求,正确概括; 5懂得手法,求实鉴赏; 6积极探究,有所发现。,必须强化的四种基本能力,A快速阅读和文章整体认知的能力。,(1)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2)把握文本特点,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3)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对每段的内容进行高度浓缩),连点成线(将各段主要内容连成一体),以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B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1)体会命题意图。,(2)明确答题方向。,(3)寻找阅读区间。,(4)确定答题方法。,C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的能力。,(1)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2)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信息筛选,语言转换和整合能力,(1)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适宜的角度作答,(2)有效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3)需要高度概括的题,要把握好角度,49,D、依据文本,深度解读,积极探究的能力,考试大纲对探究的规定: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这是对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的规定。,50,探究性试题是在考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文本的核心内容或主要表达特色拟定的探究文本意蕴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在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或形成答案所需要的直接材料,而要求考生依据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做出分析判断,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给你有什么启示”等。题面可以标示“探究”二字,也可以不明确标出。,探究题的基本特点,1.探究题是以高中毕业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为基础的。 2.目前的探究题基本上是常规题,只是在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探究题是对文本的探究,是以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为基础的。 4.探究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是一定的,不会有“一千个”。 5.探究虽是F级,但是并不都是难题,会有难易不同的考查。,51,解答探究题应注意的问题,.1.要依据文本的内容作探究,2.要有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理解,3.按照一定的角度作探究,4.试题的答案是一定的 高考评分有客观依据,要公正、公平。不可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探究性试题都给出一定的答案。 依据文本的内容或文本提供的可能、生活的逻辑作答,容不得主观随意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必须是“庐山”。,52,(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2009年安徽卷),小说中有这样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这是否在暗示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平静的大学校园再也不能平静了,也在逐渐地商业化了,是否可以谈大学的坚守与人的守真呢?,【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后到本分,心态平和,由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区呵护。,注意解题过程中的一些技巧,A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B合理安排答题顺序。从命题的一般原则上说,本部分试题有一个从易到难的梯度,应从前到后步步推进。,C.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话作答。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直接用原文中的文字回答的。 在题目的上下文寻找; 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寻找,主要找中心句; 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加以连缀、概括; 涉及主题的要纵观全文,从每一段提炼一个中心句,概括。 要紧紧扣住题目,了解其含义。,答案都在原文中,看你会找不会找。,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当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欷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55,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当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欷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前两句诗写屈原忧国忧民,后两句写屈原追求真理的精神,“相感”的内容: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引发“相感”的因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山河,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就是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57,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山河,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就是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引发“相感”的因素: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楚辞,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58,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了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59,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了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遐想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遐想想到闻一多的形象和诗句。,引发“相感”的因素: 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的世界。,60,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