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doc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断句课前轻松一刻阔少年断错句娶错妻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非常高兴。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 断句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本课重点)。第四步: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规律一: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标出阅读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练习: 例1、 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光 以光 映书而 读 之。例2: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例3: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发语词和句首助词标志:如“夫、惟、盖、凡、初、窃、斯、岂、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出于句首,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标志:“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一般在句首,这些关联词前可点断。句尾词:如“也、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焉”等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感叹词标志:“如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常在句首,可在其前后点断。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练习: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规律三: 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练习:或 谓 郊 岛 谁 贫 曰 岛 为 甚 也 曰 何 以 知 之 以 其 诗 知 之 郊 曰 种 稻 耕 白 水 负 薪 斫 青 山 岛 曰 市 中 有 樵 山 客 舍 寒 无 烟 井 底 有甘 泉 釜 中 尝 苦 干 孟 氏 薪 米 自 足 而 岛 家 俱 无 以 是 知 之 耳例4:学 而 时 习 之 不 亦 说 乎 有 朋 自 远 方 来 不 亦 乐 乎 人 不 知而 不 愠 不 亦 君 子 乎?规律四: 借助文言句式定句读。 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无乃乎”,“得无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4、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规律五: 依修辞、语法,定句读。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例5: 汝 心 之 固 固 不 可 彻 曾 不 若 孀 妻 弱 子 虽 我 之 死 有 子 存 焉 子 又 生 孙 孙 又 生 子 子 又 有 子 子 又 有 孙 子 子 孙 孙 无 穷 匮 也。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例6、积 善 多 者 虽 有 一 恶 是 为 过 失 未 足 以 亡 积 恶 多 者 虽 有 一 善 是 为 误 中 未 足 以 存 人 君 闻 此 可 以 悚 惧 布 衣 闻 此 可 以 改 容。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例7: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妻 妾 之 奉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此 之 谓 失 其 本 心(4)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 结构成分是句子的基本构架,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分清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是古文断句的最主要依据。例如: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其中“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还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这里就关系到到底“琴”是“避”的宾语还是“坏”的主语,很明显后者正确。再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如果断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就完全错了,因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此外,古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等,在理解划分句子结构时尤其需要注意。规律六: 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7:老 而 无 妻 曰 鳏 老 而 无 夫 曰 寡 老 而 无 子 曰 独 幼 而 无 父 曰 孤 此 四 者 天 下 之 穷 而 无 告 者 也。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2、找虚词,定句读。3、对话、引文定句读。4、借助文言句式定句读5、依总分,定句读。6、据修辞、语法,定句断。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四、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例如:1、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十则)。 (“焉”字在这里是疑问副词,当“如何”讲,应属下。误以为它是句末语气词而属上,就断错了)3、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垓下之战)。 (“辟易”是连绵词,当退避讲,不能拆开。这里却误为单音词,将其理解为受惊逃避的意思,并把“易”字属下就错了)断句步骤总结:1、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抓词语.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在句中。对话、引文标志: “曰” “言” “云” 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总之,这道题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训练,相信在高考中取得满分是完全可能的。练习: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2、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3、(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4、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5、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人君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