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doc
-
资源ID:32694637
资源大小:703.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doc
课时作业2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选择题1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苏联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A农业方面 B工业方面C政治领域 D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苏联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故A项正确;工业方面、政治领域、优先发展重工业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答案:A2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这一措施()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苏联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解析: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中所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答案:B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了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苏联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故选B项。答案:B4据统计,苏联1955年有集体农庄87 500个,到1964年只有37 600个,国营农场的数量则从1953年的4 587个增加到1964年的10 078个。这一变化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意图协调苏联经济发展 B侧重点放在农业领域C结束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D未能突破苏联模式解析:据材料虽然“集体农庄减少,国营农场增加”,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经营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没有突破苏联模式,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体农庄减少,国营农场增加”,体现的都是农业,没有涉及协调经济发展,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的农庄、农场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改革侧重点在农业领域,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30年代基本完成,C项错误。答案:D5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A开始冲击苏联模式 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 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很明显,这份报告本身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仍未突破苏联模式,据此可以排除A、C、D三项。答案:B6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制定了赶超美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把增加重工业中的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美国的战略指标。当达到这些指标后,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被重新拉大了。这主要是因为苏联()A产品单调,质量不高B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更加严重C对高科技产业不重视D忙于军备竞赛,人民生活水平低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生铁等,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使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更加严重,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产品质量问题,A项错误。联系所学,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所以对高科技产业不重视显然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人民生活水平低是苏联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结果,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答案:B7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C重点放在农业 D重点放在重工业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没有改变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所以导致改革最终失败,答案为B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明确指导思想,所以导致他改革的失败,但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不是这个原因,A项错误。重点放在农业上,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C项错误。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D项错误。答案:B819761980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额达339亿卢布,比19611965年增长4.5倍以上;进口额约为659亿卢布,比19611965年增长约5倍。1981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占苏联整个出口的13.7%,进口占苏联整个进口的大约30%。这反映出()A苏联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完善B苏联对外贸易长期存在逆差C苏联机器设备的生产依赖西方D勃列日涅夫重视发展重工业解析:据材料“19761980年” 的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据材料19761980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额比“19611965年增长4.5倍以上”“1981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占苏联整个出口的13.7%”,这是勃列日涅夫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故D项正确;据材料“1981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占苏联整个出口的13.7%,进口占苏联整个进口的大约30%”可知,机器及设备大量出口,而其他方面依赖进口,导致进口比值大于出口比值,A、B两项说法错误;据材料苏联机器设备出口占苏联整个出口的13.7%,C项说法错误。答案:D919641980年,柯西金主持苏联政府工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重点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柯西金的改革()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完全解决了经济领域积弊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这一系列措施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D项符合题意。1980年之前苏联的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项排除。从1964年到1980年并没彻底解决苏联经济领域的弊端,B项排除。苏联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排除。答案:D10有学者认为,由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回老路,戈尔巴乔夫上任时,苏联共产党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了,这样的病人需要慢慢调养,结合良药治疗,才能获得新生。这表明,该学者认为()A改革的重点应转向政治体制B应继续坚持苏联模式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激进D应坚持赫鲁晓夫的改革路线解析:由该学者认为苏联共产党“病入膏肓”,“需要慢慢调养,结合良药治疗,才能获得新生”可知他认为戈尔巴乔夫错在用药太猛,所以C项正确;材料中的“良药”和“调养”并非指责戈尔巴乔夫改革领域不对,A项错误;因材料中有“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回老路”,即又回到了斯大林体制上,苏共“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B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已经失败,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111989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制度B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全盘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D全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解析:据材料“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可知,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了苏联的社会制度,故A项正确;据材料“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并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C项错误;D项说法违背史实。答案:A12“戈尔巴乔夫为经济改革总是心血来潮地临时凑合一些计划,这些计划有时是他从国外带回来的,有时是他同有名的经济学家或西方杰出的工业家谈话之后凑成的。”这段话反映了戈尔巴乔夫()A对经济状况认识模糊,认为无需调整B主张经济改革应当借鉴西方模式C改革重心将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D对改革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和规划解析:根据材料“经济改革总是心血来潮地临时凑合一些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对改革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和规划,选项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戈尔巴乔夫不断地进行经济改革,选项与题干材料表达的意思相反,选项A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有时是他同有名的经济学家之后凑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不能证明戈尔巴乔夫主张经济改革应当借鉴西方模式,选项B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计划的来源,并没有涉及到改革重心将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选项C不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13下列五位人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在苏(俄)联历史上图1人物曾采取不同的措施领导苏(俄)联人民渡过了困难时期,主要措施有哪些?(2)图2人物对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有何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如何认识图2和图1人物的关系?(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归纳图3、图4、图5三位人物对图2人物的政策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和产生的效果。(4)回顾苏联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影响: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影响深远。关系: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后,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取消。(3)改革措施:赫鲁晓夫执政时: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是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科学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效果: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能突破苏联模式,而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苏联模式,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4)经济改革要与国情相适应;经济改革要稳步进行;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发展经济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的三句话逐层概括即可。第(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反映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句话反映了以立法的形式把企业推向市场,第三句话反映了改革方案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破坏。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