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考题演练.doc

    • 资源ID:32697899       资源大小:202.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考题演练.doc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考题演练【高考题组】高频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考情统计3年6考经济重心南移(1)耕作技术的进步(2)农业的地位(2)小农经济的特点(1)考题汇总2014·重庆T32013·安徽T12,2013·江苏T12013·海南T12012·海南T12013·海南T8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制度的演变等。2.中国古代农业的经济特征、表现和原因。1.(2014·重庆文综·T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选B。由材料可判断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但出现了南移的趋势;A、C、D的表述都是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这应该是在南宋实现的,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故选B。2.(2013·海南单科·T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解析】选A。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3.(2013·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选B。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不符合史实,排除A。C中“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4.(2013·海南单科·T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析】选B。读图分析,图片上半部分是铁犁牛耕,下半部分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2013·安徽文综·T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选B。此阶段安徽农业没有领先全国,主要还是北方地区水平较高,A错误。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主要趋势是兴修水利工程的次数不断增加,体现出农业稳步发展的态势,B正确。C表述与材料关系不太紧密,不能以安徽来扩展到长江流域,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错误。高频点2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情统计3年7考手工业成就出现的原因(2)手工业的成就(2)官营手工业的特点(2)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考题汇总2014·四川T13,2013·天津T22013·北京T14,2013·四川T22013·福建T15,2012·江苏T22012·山东T11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各时期手工业的成就,尤其是冶金业、陶瓷业的成就。2.手工业经营形态的基本特点。3.凭着民族遗产和民俗文化的魅力,家庭手工业为当今发展特色经济,为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提供了新的思路。1.(2013·天津文综·T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析】选B。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A、C、D不符合题目要求。2.(2013·北京文综·T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解析】选C。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但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年才成立。故只有C最符合题意。3.(2013·四川文综·T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解析】选C。A为汉代,与题干商代不符;B发生在元朝;D中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主要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不能证明题干信息。C中甲骨文为商代的卜辞,时间吻合,“祭祀蚕神”说明统治者对纺织业的重视,故选C。4.(2012·江苏单科·T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等主要手工业部门,如“攻木之工”,详细地记载了车的制作方法,“攻金之工”,介绍了青铜合金配比的知识等。这表明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2013·福建文综·T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A.B.C.D.【解析】选B。根据试题材料信息,可以知道唐代工匠不可随意转行,并且政府严格规定了工匠技艺传授培养的对象和年限。再结合所学古代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控非常严厉这一事实,即可判断的说法有违材料和史实,只有B是符合题意的。【模拟题组】1.(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尚书中说:“伊陟相大戊,毫有祥(指妖怪)桑谷共生于朝。”史记·殷本纪亦载:“帝太戊立,伊陟为相,毫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据此,有学者认为商代十分重视种桑养蚕,其理由是()A.丝织技术的进步B.帝相均参与农桑C.桑树的大量种植D.桑与谷相提并论【解析】选D。材料中“桑谷共生于朝”体现的是种桑养蚕与五谷相提并论,说明当时十分重视桑蚕业。【拓展延伸】精耕细作与因地制宜的不同二者是按照不同的标准确立的不同概念。精耕细作一般是指作物在栽培过程中,从整地到收获所做的一系列细致周到的技术措施。我国农业耕作因纬度、日照、积温、农业机械化程度、农耕农艺措施及技术水平不同,各地在制定农业区划、规划时针对地域特点作出不同的方案,在农业上称“因地制宜”。2.(2015·驻马店模拟)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出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解析】选B。“有荒无救,有年无成”反映出中国古代多数农民家庭遇到灾荒后陷于贫困,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选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依赖很小,A错误;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体现出封闭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错误。3.(2015·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亩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不是反映粮食在民间的价格,A错误;材料是把秦国粮食亩产与其他诸侯国相比较,不能说明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B错误;材料反映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是得益于水利工程的兴建,不能说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错误;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这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D。【加固训练】(2015·皖南八校联考)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起来C.南朝政府仍推行重农政策D.重视兴修水利农业产量提高【解析】选B。我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是南宋时期,故A错误;从材料“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故B正确;材料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没有涉及政府政策,故C错误;材料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并非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故D错误。4.(2015·保定摸底)下表信息反映出()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A.政府对民间商业控制越来越紧B.政府专卖制度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的发展C.政府对工商业由官营向管理转变D.政府专卖范围呈扩大趋势【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可得知政府对民间商业控制渐松,故A项错误;B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等信息,可得知对于工商业的经营,政府主要是加强管理,故C项正确;由汉朝的盐铁专卖到明清只有盐专卖,可得知专卖范围在缩小,故D项错误。【拓展延伸】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超过官营手工业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4)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5.(2015·湛江调研)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解析】选A。从题干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故A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效率低下的信息,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其生产成本较高,故D错误。6.(2015·南昌三校联考)宋代王禹曾这样描述当时一些隐士的衣着:“楮冠布褐皂纱巾。”(注: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到大德六年(1302年)江西行省规定,对没有依靠的囚犯,每人“支粗布(棉布)二丈六尺,或造絮袄二领”。出现这些变化最基本的前提是()A.元朝疆域空前辽阔B.棉布成为主要服饰材料C.政府推广棉花种植D.棉纺织技术的革新【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1302年”“江西行省”等信息可知,“支粗布(棉布)”的现象出现在元代,这与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的产量增多密切相关,故选D。A与材料无关。B、C也以D为前提,排除。【加固训练】(2014·永州二模)“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解析】选C。从材料中“雪、弓、云、索、踏车”等词可知题干所指为纺织生产活动,且应该是棉纺织,从时间段“元”来看,应该不是民间手工工场,C正确。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模式、土地制度等方面归纳。第(2)题从政治、经济及思想方面分析归纳。第(3)题第一问据材料三归纳明朝矿冶业的特点;第二问从经济、政治等方面说明其受阻因素。答案:(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2)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特点:规模大(投资大),分工细,雇佣劳动。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 8 -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考题演练.doc)为本站会员(可****阿)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