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上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
资源ID:32705027
资源大小:25.79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三上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端正、匀称地书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节奏,找出韵脚;借助注释,理解“天门”“楚江”的意思。(二)采用品读、齐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中画面,感知诗歌大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三)拓展阅读李白的姑孰十咏·天门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拓展阅读资料。三、教学过程(一)引题解题1.走近诗人:学生畅谈对李白的了解。2.揭题,解题。(1)板书课题:望天门山。(齐读)(2)释“望”。“望”在诗题中是什么意思?(预设:看,往远处看)连起来说说“望天门山”的意思。(二)初读古诗1.正确朗读。(1)要求:读准每个字音。(2)方式:自己读,同桌互读,指名检查读。2.注意节奏。(1)找出节奏。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教师范读第一句,引导学生找到节奏)教师小结方法:这首诗按2/2/2/1节拍朗读,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2)多样练习。(预设:视频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3.发现押韵。(1)找到韵脚。这首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读音的秘密?(将“开”“回”“来”三个字显红,引导发现押韵;“回”字古音读“huái”)(2)学生再读古诗。4.读出景物。(1)圈画景物。说说李白望到了什么景物。借助插图和古诗右边的注释找一找,圈一圈。(2)交流景物。(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3)理解景物。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天门”“青山”都指天门山,(播放图片)“楚江”“碧水”都指楚江。(播放图片)(三)想象品读1.学习第一、二句。(1)想象画面。诵读第一、二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听到什么声音。(2)想象交流。(3)理解“断”。学生查字典理解“断”在诗中的意思是截开、裂开。猜测诗人想象的是谁将天门山从中间截开的。(楚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4)理解“回”。(屏幕出示字典中“回”的义项:回旋,回转;答复,汇报;谢绝)引导学生选择义项,了解在诗中“回”指回旋,回转。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5)再次齐读第一、二句,感受天门山的险峻、长江水的激荡。2.学习第三、四句。(1)想象画面。诵读第三、四句,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2)想象交流。(3)体会“出”的妙处。读第三句,感受这是什么样的山。(预设:青、绿)抓住关键字“出”感受山的动态美。这青山原本是静静地在那儿,但是在诗人的眼里,它们会动了,相互对峙着,仿佛要出来迎接诗人一样,真是妙啊!(4)猜测诗人位置。引导学生理解“孤帆”“日边”。夹江对峙的天门山,波澜壮阔的长江,化静为动的青山,这些壮丽的祖国风光,诗人都是在哪儿看见的?(预设:船上)(5)说诗句意思。将第三、四句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6)指导朗读。读出高兴、激动、自豪之情。3.感悟诗情。(1)了解背景。出示背景资料:唐开元十三年(725),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当他乘舟顺江而去,途经天门山,天门山敞开怀抱,楚江水汹涌澎湃,让他豁然开朗,于是挥墨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2)感情朗读。(四)积累拓展1.背诵全诗。2.同类拓展。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又写下了一首诗姑孰十咏·天门山。(课件出示)姑孰十咏·天门山唐李白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3.迁移学法。(1)读准古诗,读出节奏,读出韵脚。(2)读出景物,想象画面,感悟诗情。诗意:远远出现于江面上的天门山,两座山峰隔江相对。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缥缈立于晚霞外围。航船随着落日远去,回首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五)书写生字1.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2.小组长汇报本组内检查到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3.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楚”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林”写扁一点儿,最后一笔捺舒展。“断”左右结构,高低错落,右边写得低一点儿更加美观。4.学生在抄写本上书写生字,教师投屏点评指导。5.抄写古诗。(要求:书写正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改成默写)(六)课外主题活动课外收集写景抒情诗。附板书:望天门山天门 断 山险楚江 开 水急碧水 回青山 出孤帆 来写景 抒情热爱祖国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读准多音字“挑”,会写“挑”“送”2个生字。(二)能借助课文插图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进行背诵。(三)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二、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叶绍翁的资料,借助插图和注释预学古诗,制作教学课件。三、教学过程(一)插图导入,谈话揭题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景物、人物以及他们的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进行交流。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编得真不错!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一个秋天的傍晚,已离开家乡、独自在外许久的叶绍翁外出散步时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诗。(板书课题:夜书所见)3.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题意:在夜晚书写自己所看到的景致)4.齐读诗题。(二)检查预学,整体感知1.指名读古诗,读准字音。(1)教师相机正音:读准平舌音“送”“促”。(2)读准多音字:“挑”。补充:在这里读“tio”,表示“用细长的物件逗引”,可以组词“挑动”“挑逗”。它还有另一个读音是“tio”,可以组词“挑担”“挑粮”“挑选”。(3)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挑”的字形。(加一加、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换一换)2.再读古诗,读好停顿。(1)教师范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2)男女生分组读、齐读。3.找出诗人所见。这首诗写的是夜晚时诗人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学生去诗中圈一圈,预设: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1)理解词语,初知大意。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动客情:牵动旅客的思乡之情。(2)播放秋风吹落树叶的声音,理解“寒声”,体会秋风送来的寒意。(3)结合资料理解“客”:这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就是诗人叶绍翁。(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人资料,教师做补充)叶绍翁是福建人,原本姓李;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破落不堪。于是,在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不得不把他送到浙江一个叶姓的人家做儿子,远离了自己的故乡。(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动客情”。天气冷了,秋风瑟瑟,如果你一个人又冷又饿地走在街道上,此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回家)诗人也是如此。漂泊在外的他孤单寂寞之时,也常常会想起自已的家乡,这就是思乡之情。(板书:思念家乡)寒冷的秋风使这份思乡之情变得更浓郁了。(5)读诗句,想画面。预设:江上的秋风吹动着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使人感受到阵阵寒意;迎着寒冷的秋风,身在异乡的游子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6)指导学生带着思乡之情读第一、二行诗句。(语速可舒缓)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1)(课件出示)出示第三行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指导学生理解“知”(料想),借助注释及图片理解“促织”。(2)漆黑的夜晚作者怎么知道有儿童在逗蟋蟀呢?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夜深篱落一灯明。(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逗蟋蟀或看别人逗蟋蟀的经历。如果学生没有体验,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描述带领学生感悟“挑促织”的快乐。(预设:秋天是逗蟋蟀最好的季节,这时候的蟋蟀长得又大又壮,叫声非常好听;但要捉住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当你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那会是多么快乐)(4)想象画面,指导朗读第三、四行诗句,体会逗蟋蟀的快乐。(语气较前两句明快些,最后一句可以上扬)3.朗读全诗。(1)就在诗人被寒冷的秋风牵动了思乡之情时,看到一群孩子在逗蟋蟀,此时,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预设: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儿时的伙伴,想起自己的孩子等)(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4.尝试背诵古诗。(1)借助课文插图自由背诵。(2)教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背出对应的诗句。(3)男生背上一句,女生接下一句。(四)拓展积累1.像夜书所见这样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还有许多,请学生说说自己读过的其他有关思乡的古诗。2.学生自由交流。3.推荐积累: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五)书写指导1.出示“挑”“送”2个字。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的注意点。挑: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的笔顺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送:左下半包围,注意“走之”的写法,最后一笔为平捺。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4.师生共同评议。附板书:夜书所见(景)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