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课课练及答案.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第一单元1社戏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蕴藻(zo)惧惮(dàn)怠慢(dài)B.踱步(duó)潺潺(chán)皎洁(jio)C.絮叨(xù)归省(xn)筋斗(jn)D.舟楫(jí)旺相(xin)礼数(shù)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销夏。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C.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桨喝。D.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归省: (2)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撺掇: (3)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纠葛: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因而即使况且B.然而即使而且C.因而如果况且D.然而如果而且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6.从第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并体会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7.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8.第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段中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怎样的情形?9.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10.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将江南水乡的夏夜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赶年集厉彦林“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我的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儿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人们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春节快到了,人们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儿哦。”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村子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儿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摘自2017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1.文章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12.品味选文第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13.选文第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1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15.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以往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综合性学习16.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主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2)【谈谈看法】班会上,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3)【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代表的行当。体验中考17.(2018山东青岛中考)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银花火树开元夜避恶遍插茱萸枝几处笙歌留朗月角粽投江祭诗魂(1)元宵节上联: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2)端午节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下联: (3)中秋节上联: 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4)重阳节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下联: 18.(2017江苏苏州中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几个短语概括昆曲的特点(其中至少一个是主谓短语),含标点不超过40字。昆曲,如一坛经年温醇的美酒,缓缓地在舞台流淌而出,道不尽的良辰美景,说不完的哀艳沧桑。载歌载舞如行云流水,典雅的词,婉转的曲,在丝竹声乐里,在亭台水榭上,在小桥流水间,舒徐缓行。遥想当年,一到中秋,苏州人便倾城而出,在虎丘曲会,“唱者千万,鼓吹百十处”。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元朝末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昆曲是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京剧、川剧、越剧、晋剧、湘剧、赣剧、桂剧、闽剧、婺剧、滇剧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参考答案夯基达标1.A解析 B项,“皎”应读“jio”。C项,“筋”应读“jn”。D项,“相”应读“xiàn”。2.B解析 A项,“销”应为“消”。C项,“桨”应为“浆”。D项,“辟”应为“僻”。3.(1)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2)从旁鼓动人做某事。(3)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4.D解析 运用关联词语时,要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如“然而”表转折关系,“因而”表因果关系,正确理解了前后句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运用关联词语。5.(1)动作描写(2)心理描写(3)语言描写课内品读6.解析 找出动词后分析这些动词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参考答案 拔、点、磕、架。这些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少年们娴熟的驾船技术,表现出他们机灵能干、团结友爱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7.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从选文内容看,主要写了看社戏前的见闻和感受。参考答案 “我”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8.“飞”。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9.解析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首先从常用修辞手法中判断出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参考答案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行船时两岸青山向后退去的视觉感受,很好地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急切与兴奋的心情。10.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写景,如写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是嗅觉描写,写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渔火等是视觉描写,写水气夹杂着清香扑面吹来是嗅觉和触觉描写,写宛转、悠扬的笛声是听觉描写。课外拓展11.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的总结是对这一问题的提示,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年味却越来越淡”“记忆”“渴望”“仿佛回到”等可以准确而全面地归纳概括作者的情感。参考答案 文章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少年时代在父母呵护下的过年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对赶年集的留恋与怀念、对与亲人团聚的渴望、对赶年集离我们越来越远的遗憾和惋惜。1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集市比作磁铁,生动形象地写出农村的集市对人们的吸引力之大,以及来赶集的人们的范围之广、数量之多,集市之热闹。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对赶年集的喜爱之情。13.解析 “只见赶集的人很多清晰而漫长”“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是作者对年集的场面描写,写出了热闹的年集场面;“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是作者耳中听到的年集中的各种声音。两者结合渲染了年集的热闹,更能体现人们兴奋的心情。参考答案 这一段是对年集的场面描写。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对年集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渲染了年集的热闹气氛,烘托了作者以及乡邻们高兴的心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年集的热闹,从而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这种生活已远离的遗憾与怀念。14.(1)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还让父亲多给“我”五角钱,后来“我”赶集回来,虽然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但她“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说明这是一位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母亲。(2)从“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看出这是一位节俭、舍己为家人的母亲。(3)从“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看出这是一位勤劳、善良、具有奉献精神的母亲。15.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 我认为如今的过年方式有的是进步,有的却是在退步。比如过年有的地区不再放鞭炮,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于我们生存的重要性,而人为的破坏又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鞭炮含有污染空气的成分,所以很多人提倡过年不放鞭炮,从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这一角度看,这种古老的过年方式的远去是一种进步。再说另一方面,“网上购物”等过年方式是一种退步。因为过年是人们在一年结束时的庆祝活动,需要大家聚到一起,彼此传达喜悦、问候等,如果少了这样的欢乐,只是为购物而购物,或只是为了拿到红包而抢红包,就失去了过年的意义。16.(1)示例 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增强我们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的责任感。(2)示例 戏曲艺术应该与时俱进。应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3)老生花旦17.(1)(2)(3)(4)18.历史悠久;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曲词典雅,行腔婉转;影响最大。2回延安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白羊肚(dù)手巾红腰带B.满心话登(dng)时说不出来C.羊羔(go)羔吃奶眼望着妈D.东山的糜(méi)子西山的谷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紧紧儿帖在心窝上B.心口呀莫要这么利害地跳C.团团围定炕上坐D.欢喜的眼泪眼框里转3.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1),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2),再回延安看母亲! 4.请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1)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5.诗歌采用了什么形式?节选的这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羊羔羔”一句有什么含义?7.“母亲”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深厚感情。 8.“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9.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桂林山水歌贺敬之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啊!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啊!是梦境啊,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啊,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珠洞,室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啊打从天上回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啊,指点江山唱祖国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塞外的风沙啊黄河的浪,春光万里到故乡。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意满怀啊,情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啊!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10.这首诗主要赞美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1.诗人写黄河浪涛、塞外的风、关山、马鞍、沙盘的作用是什么?12.应如何理解“是梦境啊,是仙境”“心是醉啊,还是醒”这两次发问?13.作者写“独秀峰”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交流14.仿写句子。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多妩媚;月亮说,;海燕说,;太阳说,。 体验中考15.(2017山东德州中考)下面句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成分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每每这时,(A)窗外的风,都会把阳光,搅拌成(B)五彩的微笑。宛若吃粽子时,母亲总会(C)给我们加点糖,这是生活必备的佐料。一如我们脸上,(D)甜甜的阳光。16.(2017湖南张家界中考)我来探究。博物馆里有一段对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土家族摆手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流传于湘、鄂、渝等的土家族聚居区。它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舞蹈动作有的模仿“拖野鸡尾巴”,有的模仿“挖土”“种苞谷”,有的模仿“打蚊子”“打粑粑”,有的模仿“开弓射箭”“骑马挥刀”请根据上面的介绍,探究土家族摆手舞在动作设计方面的特点。参考答案夯基达标1.A解析 A项,“肚”应读“d”。2.C解析 A项,“帖”应为“贴”。B项,“利”应为“厉”。D项,“框”应为“眶”。3.(1)满窑里围得不透风(2)身长翅膀吧脚生云4.(1)夸张(2)拟人课内品读5.信天游。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6.“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7.延安比喻与延安人民亲密8.拟人。表达了延安对诗人深厚的感情。9.概括了延安对“我”在生活、思想上的抚育和培养。课外拓展10.主要赞美了桂林的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11.写这些具体的景物,再现当年的战斗生活,回忆对桂林山水的心痴神迷,随即唱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无限感慨。12.诗人明明身处秀美的景色之中,却怀疑自己是到了梦境、仙境,心是醉还是醒,这是诗人用问话来表现自己被眼前的秀美景色迷住了。13.写“独秀峰”有两层意思,一是代表桂林,说明诗人已到了桂林城;二是有“甲天下”的意思,意在说明桂林山水之美。14.解析 该题是问答式的仿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要求下文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有一定的开放度,但是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回答对象的特点。示例 我纯洁的心灵多明亮我奋斗的人生极美好我燃烧的青春极辉煌15.C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成分的辨识。C项中“给我们”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定语。16.摆手舞善于模仿人类狩猎、生产、生活、作战等方面的情形。3安塞腰鼓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山崖战栗骤雨束缚B.排解高粱闭塞严竣C.羁绊纷飞副射困倦D.思绪淋漓舞恣挣脱3.选词填空。(1)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安静和沉稳)。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2)耳畔是一声(缥缈渺远渺茫)的鸡啼。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1)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2)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3)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B.陕北人民具有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C.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伟大、雄浑、粗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D.文章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6.选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7.“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作者借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8.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9.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10.选文在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鼓神王雁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年关还不敢做归乡的打算。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敲打鼓锣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凄惶、悲伤、孤独。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楂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11.从“不敢做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了”,“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12.本文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13.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从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做点评。()句点评: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综合性学习15.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儿上,往往忘乎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体验中考16.(2018山东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中国皮影的表演方式繁多,一般都需要多人进行合作演出。但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很是独特,一台戏最多需要两个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纵影人表演,必要时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所谓“十不闲”,指在皮影戏表演时,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脚上伴奏,手里操作,口中歌唱,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独自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当厚的表演功底。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演绎流变,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大山到心灵神山,从灵石崇拜到石敢当信仰,从巡狩柴望到封禅大典,体现了礼俗杂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所有这些,都为泰山皮影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泰山皮影的主要特点。(不超过20字)17.(2017山东烟台中考)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lì()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péng()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战lì()péng()勃(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3)写一段话,描写你熟悉的某个场景。(要求:运用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夯基达标1.hànzhuóqbó2.A解析 B项,“竣”应为“峻”。C项,“副”应为“辐”。D项,“恣”应为“姿”。3.(1)沉稳而安静(2)渺远4.(1)比喻(2)排比(3)比喻5.D解析 文章以“安塞腰鼓”为线索。课内品读6.从令人震撼的鼓声、粗犷雄劲的节奏描写出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7.解析 这本是诗人杜甫描写塞外大军行军时的壮观场景的,应抓住具体事物考虑描写的场景。参考答案 通过“落日”“大旗”“马鸣”“风”,表现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雄浑、壮观、恢宏的场景。8.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9.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10.多用短句来表达,简洁明快,铿锵激昂。课外拓展11.解析 “我”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结合关键点回答。参考答案 “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12.解析 本题考查衬托手法,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示例 (1)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衬托了鼓神。(2)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衬托鼓神。13.示例 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活灵活现,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14.解析 从全文来看,鼓神的“神”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艺”,二是“精神”。围绕这两点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回答。参考答案 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黄土高原的豪气,这豪气随鼓声而迸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心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15.(1)示例 一鼓作气、重整旗鼓、偃旗息鼓、紧锣密鼓。(三个即可)(2)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个性;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安塞腰鼓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民族激扬的精神,仅靠学习难以挖掘出其中的奥秘。16.以表演者人少著称,多取材于泰山民俗文化。17.(1)栗蓬(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舞姿的壮美与变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挚爱与赞美之情。(大意对即可)(3)示例 此时,挥舞水袖的她美得如此耀眼。她的美,让明月躲在云丛中,羞于睁开它那迷蒙的眼;她的美,让春天的花儿不敢放肆开放,羞答答的怎不叫人神荡;她的美,让鱼儿不愿浮出水面,哪怕自己对外面的世界如此渴望;她的美,让南飞的大雁也愿意停下匆忙的翅膀,休憩欣赏。(描写合理,恰当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流畅即可)4灯笼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怅惘(wng)焚身(fén)岁梢(sho)B.恐吓(hè)神龛(kn)锵然(jing)C.可悯(mn)争讼(sòng)斡旋(du)D.褪色(tuì)春宵(xio)裴公(fi)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出来闯已经好几年了,也略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B.在这部戏中,王明扮演了马前卒的角色,很多人都为他效力。C.烈士陵园内,松柏森森,一派静穆。D.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挑灯笼上学的事,我便不禁怅惘。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C.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4.标序号的四句话中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必抄录原句)。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1)第句,修改意见:。 (2)第句,修改意见:。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