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docx
正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正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 摘 要:通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原因,得出二者的脱离是必然的、可能的和合理的。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盲目地抱怨它们的脱离,要认清它们的脱离属于哪一种,坦然面对它们的脱离,冷静处理它们的脱离。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脱离 长期以来,教育界人士普遍抱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认为理论就应该指导实践,二者不应该脱离,也不能脱离。然而,从二者脱离的原因来看,它们有脱离的必然性、可能性以及合理性。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二者的脱离,坦然面对它们的脱离,冷静处理它们的脱离。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涵义 理论是抽象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有解释问题、指导实践、控制和预测的功能。科学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并由社会实践检验而得出的正确理论。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 实践是人们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实践是以人们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培养人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是实践的一种。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原因 教育界中普遍存在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自身的内因,人为的、中介的外因。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自身引起二者的脱离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内因有外因,内因又是起决定作用的,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它们自身引起的脱离的原因。 其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引起二者的脱离教育理论和其它科学理论一样,虽然来源于实践由实践派生并服务于实践,但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当它产生之后,特别是形成一定的体系之后,就有了自己的逻辑,按它自己的逻辑发展,并非简单地从属于实践。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对的独立性来说,二者的关系有点像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中国传统父母仅为传宗接代养育子女。但是子女不仅要为其父母、家族生活,也要为自己生活,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教育理论不仅要服务于实践,还要想想自己“是什么”的问题,即揭示教育规律,亦即对教育的本然状态进行如实地揭示。从而使教育理论内容更丰富、全面,形成一定规模的体系。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都要服务于教育实践。 反过来也一样,教育实践也有自己发展的逻辑,也非简单地从属于理论。教育实践的根本任务在于实现对受教育者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技能的掌握以及能力的提升等。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理论绝非是为了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而是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具体地进行成功的教育实践。 由上述可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确实具有相对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也势必会引起二者的脱离。 其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发展的不一致导致二者的脱离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理论与实践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那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当二者发展同步时,就会进一步促进双方的发展,反之就会发生脱离的现象。 2、教育行为主体引起二者的脱离 这里所指的教育行为主体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二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教育行为主体引起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原因主要有:态度、能力以及方法方面的问题。这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会同时体现于某一现象中。 其一、教育行为主体态度不端导致二者的脱离 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担当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教育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其理论的实践指向性。“北大教授王选说,当自己提出新的思想的时候,必然自己是首先的实现者。” 有些教育实践者学习教育理论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当新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时,他们就照着别人的路子亦步亦趋,盲目模仿。 其二、教育行为主体能力不足导致二者的脱离 在教育理论方面,理论表达的有深有浅。在教育实践方面,实践者的能力有高有低,需要他们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也有复杂与简单之分,而这些问题也是由他们的业务水平体现出来的。如果以上两方面不相符,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就不能很好地结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教育行为主体能力不足密切相关。一方面,教育理论研究者表达观点时,要搞清楚是向谁表达,他们的接受能力如何,怎样讲他们才能接受、才易接受。就像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层次的班级授课,授课方法肯定是有差别的,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当教育理论研究者给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的教师作指导时,就要想办法把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这也需要一定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面对众多的理论书籍与文章,要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太浅了,读来索然无味,无补于实际。太深了,难理解也用不上。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这就需要教师清楚哪些作者的什么理论通常比较权威、有科学性、有可行性、有可操作性。 其三、教育行为主体方法不当导致二者的脱离 有些教育理论研究者,喜欢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是从书本上或文章里看教育现实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不亲临其境地去观察,不以批判和反省的方式对实践进一步认识,难免会“道听途说”,再而人云亦云。 现实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是复杂的,影响教育问题解决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教育实践者掌握理论不全面、不系统,对理论不消化、不加工再创造,搬来就用,就有可能导致教育实践畸形发展,难以解决具体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解释教育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行创造性地运用理论。 此外,教育行为主体间交流少,缺乏主人翁精神、自我批评精神和合作精神。理论运用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就互相抱怨、推卸责任,仍然我行我素。这样不仅教育实践问题解决不了,理论与实践也会越走越远。 3、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化的中介导致二者的脱离 教育理论给实践提供一般原理、原则和指导思想。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飞跃,它们之间需要一些中间环节作过渡,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或工具、一定的方式方法将理论转化到实践中去。如果解决不好转化机制问题,就会发生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时必须了解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把它们结合起来学习,并不是可以一步到位的。 三、如何看待二者的脱离 通过以上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到它们有脱离的必然性、可能性以及合理性。在这里不能严格地区分哪个原因体现出必然性,哪个原因体现出可能性,哪个原因又体现出合理性。原因中的这“三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可在同一个原因中体现出来。例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对独立性更体现了二者脱离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性、学科逻辑性强的教育理论,它们与教育实践的脱离是具有合理性的。教育行为主体态度不端、能力不足、方法不当所引起的二者的脱离,更多地体现了可能性。 虽然不能严格地区分什么样的脱离是必然的,什么样的脱离是可能的,什么样的脱离又是合理的,但至少能知道个大概,提醒我们不应一味地、盲目地抱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要正确看待二者的脱离,坦然面对它们的脱离,冷静处理它们的脱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