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及答案 .pdf
-
资源ID:32873736
资源大小:898.86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中小学教师考试重点-附真题练习及答案 .pdf
学生观(钱是个坏完意)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因材施教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教师观(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开放型)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应该是研究者,要精通教学理论和分析教学理论,并可以独立完成教育行动研究。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开发教育资源,包括开发校外和校内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进度和结构;教师还要有设计教学活动能力。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的教育不仅局限学校、课堂。所以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师而且是社会的一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9 页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创新观1、破除知识中心观念(不唯书)不能一味的相信知识, 要对原有的知识提出质疑,不是说不要积累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破除教师权威观念(不唯师)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学实践中有很多不当的教师权威现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起着负面作用。3、培养问题意识(不唯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 要意识到态度比答案更重要,并且要对学生有创意性的答案持赞赏态度。评价观 基本理念: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2、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4、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9 页5、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教学观(人生交程)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再也不能被动的听从课程的指令,而是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好设置课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实质是交往,师生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要重视客观真理,但更重视获得真理的过程。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给学生充分的个性空间和时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9 页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含答案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9 页教育学一、绪论1教育学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 教育的对象:不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幼儿、特殊儿童(主要是缺陷儿童)以及成人。3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教育学的创立于16 世纪18 世纪创立的标志:对象: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创立的条件(1)来源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4教育学的发展 :形成多种流派 .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强调定量研究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等;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批判教育学:鲍尔斯5.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 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作用)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 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3.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大的时期(1)古代教育 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9 页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是: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二、教育没有阶级性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型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2)现代学校教育 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两个阶段A、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B、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是: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4现代教育的特征 :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三、学校1. 学校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艰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学校的公益性特点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 4.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1)学校文化的 内容有: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2)学校文化的 形式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3)学校文化的 形成: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 (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4)学校物质文化包括 :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学校物质文化不仅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5.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是学校组织对其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包括: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9 页6.学校管理1) 、学校 组织的特性 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2) 、学校 管理的三个要素 :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3) 、 学校管理中的沟通功能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沟通的形式有: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两种。4) 、学校的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1)学校绩效 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2)内容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些方面所反映出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5)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6) 、中小学 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7.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教师人事制度。8.学校、家庭和社会(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的作用 决定性影响(即主导作用)(1)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2)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个人进行教育的社会机构,学校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也是社会生活形式(3)学校里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怎样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影响(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家庭是影响少年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家庭关系及家庭教育的类型: (1)独裁型;(2)保护型;(3)和平共处型;(4)合作型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家庭教育的要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9 页(1)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2)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3)提高父母自身素养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1)社会群体( 2)社会道德( 3)社会文化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 (2)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假日活动; (3) 为学校培养各种学生骨干;(4)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 . (二)三种教育的相互配合问题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1)一般性指导( 2)针对性指导( 3)分类指导; (4)个别指导配合方法( 1)互访; (2)家长会;(3)家长委员会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配合的途径:(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 向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校内的人力、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四、学生1.历史上的三种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一)遗传决定论观点:认为人性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代表: 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金质者最为高贵(治学或管理国家) ,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银质者(武士) ,只需接受初等教育足矣;铁质者(劳动者),天资最差,无需接受教育。基督教的“ 原罪说 ” 认为儿童是生而 “ 有罪” 的人,赎罪是人生的目的,教育是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赎罪的手段。中国古代的“ 性善论 ”(孟子) 、 “ 性恶论 ” (荀子) 、 “ 性三品论 ” (董仲舒、韩愈)错误: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既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二)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代表:洛克英国的“ 教育万能论 ” 儿童发展的一切是由他们所受教育决定的;人类的千差万别是由于教育之故。 ( 教育漫话)中国:“ 严师出高徒 ” 、“ 棍棒出孝子” 。华生儿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模具的形状, 而这一模具的形状, 则取决于提供给儿童的、 完全可被控制的学习与训练的内容。评价:它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 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 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这与遗传决定论相比较, 它发现了对儿童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9 页展影响力更大的一个变量。 但:它把自己变成了教育对儿童发展进行影响与控制的唯一合理、 合法性的依据, 甚至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 它肯定儿童发展具有可塑性, 但它是没有儿童自主性的被动塑造。(三)辐和论(又称二因素论)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的“ 合并原则 ” ,“ 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 (施太伦早期儿童心理学 )吴伟士认为虽然儿童的发展是其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两者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 两者的影响力大小有明显的差别, 开始遗传的制约性大于环境力量,以后则环境对发展影响越来越重要。也有学者将环境因素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又将社会环境因素分为社会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评价:儿童心理学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 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2.当代儿童观的基本内容(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989 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儿童“ 发展的权利 ” 问题和保障措施。1990 年,“ 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 ” 通过了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宣言 ,提出 “ 最优先地重视儿童的权利、儿童的生存以及儿童的保护和发展。”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 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利,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3.皮亚杰 (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 )儿童发展观 :儿童的道德发展观 .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 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 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儿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并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皮亚杰的研究成果, 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4.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 教育即增长 ” 的著名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个性, 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 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 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 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 做中学 ” ,教育就要不断地调动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杜威认为“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 。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较起来, 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同时, 更强调环境条件, 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 设计教育活动, 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的内容与形式, 及其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生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9 页5.如何正确理解儿童发展的概念(需澄清的几个问题)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 “ 变化” 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得了的。2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3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 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 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6.儿童发展的规律(特点)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一)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二)不平衡性, 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 在不同的年龄段, 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与青春期, 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 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三)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四)个别差异性,是指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俗话所说的“ 勤能补拙 ” ,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 教育原则的基础。(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这种协调性, 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7.在儿童的发展中,如何保证教育的主导作用?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8.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结构1、如何培养学者的主体性?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及体验成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开展针对的教育。2、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教育活动中, 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五、教师1.教师概念 根据 1993年教师法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上述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教师是专业人员(身份特征) 。具备相应的资格:达到规定的学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9 页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相关规定;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职业特征)。 只有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人,才具备教师的最基本条件。(3)教师的使命与工作目的是教书育人2.教师为什么要走向专业化?生产力发展的发展, 社会分工逐渐走向精细, 各种劳动和机能的专业化程度也随之而提高, 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些复杂行业,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才能为社会所认可。专业化也可以保护从业人员的利益。它可以有效地限制非专业人员进入该行业;同时不断的专业化培训也促进了专业人员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避免专业人员内部不称职的人败坏行业规范,影响行业的社会声誉。教师职业是个古老的职业,但其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17 世纪之后)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开始的。 由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直至今日, 教师的专业化并没有完全为社会所认可,影响了教师自身地位和职业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 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 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教师的地位 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1、影响教师地位高低的因素( 1)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形态、 民族传统的不同, 教师的社会地位呈现较大差异。中国古代常常把教师与君相提并论。荀况:天地君亲师。古希腊的教师只有奴隶身份。1985 年我国确定 “ 教师节 ” 。 (2)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由于其本身的专业化程度的差异,也会导致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存在较大的差异。2、如何提高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并逐年提高;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确保教师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加强教师培训, 获得能够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机会;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 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及运用实践的能力;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教育机智3、职业道德素养忠于教育事业,甘于无私奉献;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的资格1) 、教师的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9 页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我国的教师法、 教师资格条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按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我国教师的资格共分七类。2) 、教师资格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先决条件) ;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重要条件);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合格(基本条件);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必备条件) 。此外身体状况应当符合有关规定。3) 、教师资格的认定(1)认定机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资格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由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的高校。(2)认定程序。提出申请受理。对符合(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 日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颁发证书。4) 、教师资格丧失 。 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7.教师的任用制度1) 、教师的职务制度(1)这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教育法、 教师法有具体规定。在我国教师职务设有五个系列。(2)任职条件。具备各级各类相应的教师资格;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熟练、全面地履行现职务职责;具备学历、学位及工作年限的要求; 身体健康, 能坚持正常工作。(3)职务评审。2) 、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聘任制度。(1)聘任制度的特征。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以平等自愿、 “ 双向选择 ” 为依据;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教师聘任有严格的程序。由聘任机构颁发聘书。如何改革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拓宽教师来源,利用人才市场,面向社会公平选聘教师;加大职改力度,实行评聘分离;加强履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2)教师聘任制的形式。招聘;续聘;解聘;辞聘8.教师的培训(1)培训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2)培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9 页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9.教师的考核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1)考核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2)考核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准确性原则(3)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等层次。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作、实行奖惩的依据。六、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 : 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两者关系: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有效的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教育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设定和实现的前提. 2.教育目的的依据 : 教育目的要通过具体的教育目标予以实现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方针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贯彻的强制性,因此,教育目的也具有某些规定性和强制性。3.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 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是灵魂。(2)调控功能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具有指导、 协调的作用; 也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 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3)评价功能 是检验教育活动成败的最根本标准。4.不同的教育目的论(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从宗教的角度或从信仰出发论述教育目的)。它所阐发的教育目的具有明确的终极价值性,如主张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把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故具有较高的精神含量,但它对我们思考人与教育的精神实质有一定的启示。如,夸美纽斯: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缺陷:宗教唯心主义,脱离实际生活。(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如,学记 、 论语 、 理想国中的观点诺笃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人的观点缺陷:不能辨证看待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强调人的自然本性, 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办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如,卢梭、福禄倍尔、 裴斯塔洛齐等人的观点评价: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 强调人的本性需要、个人的自由发展, 反对宗教神学、 封建专制及其旧式教育具有重要进步意义。缺陷是看不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观点“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 教育服从的目的是: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继续不断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9 页长的能力。 评价: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因此教育不是没有目的,而是无教育过程之外的“ 外在” 目的。5.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主观依据: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二)客观依据: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即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二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物质基础的变革,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重要构成部分,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 不仅表现在它决定了谁掌握着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条件使哪一部分人得到发展,也表现在它决定了使有条件得到发展的人朝什么方向发展上。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贡献于每一个教育对象个体,也是对整个人类全面发展历史进程的巨大推动。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随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这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培养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具有以前各社会阶段所未有的高度的民主特征-教育机会均等;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8.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一)必须清醒认识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二)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更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当然它还必须结合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规律来确定) ,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29 页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一是诸育均有相对独立性;二是诸育应是一体的.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全面发展的人才终究要在一定社会中生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就必须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才。七、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概念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2.学校德育的功能1)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在理解德育社会性功能时, 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的实现的间接性。 学校德育的政治、 经济等功能决不意味着学校德育对学校发展要起完全、直接参与的作用, 它的实现首要的中介环节在于学校德育通过系统本身影响、塑造好德育对象的品德人格。通过德才兼备的产品去影响社会。2) 、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包含着德育对个体生存、 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1)德育对个体生存的贡献是:赋予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促进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生存下去。(2)德育对个体发展的贡献是:对个体品德心理结构、人格的不断促进。如何发挥其发展功能?必须充分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品德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文明化或社会化。(3)个体享用性。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和优越,具有审美的性质。3)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含义: 包括德育具有 “ 教育” 或价值属性,发挥着对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作用;同时作为教育子系统发挥着平衡系统的作用,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包含动机作用、方向作用及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等三方面。落实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应注意的问题: (1)确立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2)打破教育与教学、 “ 人师” 与“ 经师” 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其统一的原本。3.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1) 、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它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学校德育的任务应当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1998 年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了中小学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2)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29 页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2)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4. 智育智育的概念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智育不等于教学。 教学是完成各育的途径和活动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智育的意义( 1)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2)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是: 传授知识、 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5.体育1、概念。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括社会体育、 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与体能的活动。 本书所说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2、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教育性、技能性、娱乐性3、学校体育的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4、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6美育1) 、美育概念: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范畴始于德国诗人席勒的美育书简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2) 、美育功能(1)美育的直接功能 育美(2)美育的间接功能 附带功能或潜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前提条件和作用(3)美育之 “ 超美育 ”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