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九年级上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pdf
-
资源ID:32876429
资源大小:56.6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九年级上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pdf
1 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班级姓名出师表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 政治家、军事家。 2 、重点实词。、翻译重点句子:(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4、理解性背诵:(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2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或: 广开言路 , 严明赏罚 , 亲贤远佞。 )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或: 亲贤远佞 )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另一种说法: 1 、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 、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 、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 、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 、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 、简述“三顾茅庐”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12、诸葛亮, 是智慧的化身, 他运筹帷幄, 指挥若定, 请结合 三国演义 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例:赤壁之战火烧博望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例: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3 一、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7、此教我先威众耳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四、分析:分析第一段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3第一段分几层,用| 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层意:年少时 ( 鸿鹊之志 ) 服役后 ( 谋划起义 ) 举大计后 ( 据陈称王 ) 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 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 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4 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三、分析课文第二段2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置书鱼腹;黄火狐鸣)(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自称扶苏、项燕)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 直接原因 是:( 1)苛重的兵役,“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已、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 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 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四、分析课文第三段2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层(“吴广素爱人 , 吴广为都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第二层(“攻大泽乡 , 号为张楚”)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第三层(“当此时 , 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并杀两尉, B为坛而盟, 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第 3 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 “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 “佐” “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4 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鹊之志”变成了现实。5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6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5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7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 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一、句子翻译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来交换。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3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6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7、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一人, 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二、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事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 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7. 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8. 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 后发制人, 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9. 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6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 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 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 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11、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秦王与安陵君 “易地”并非真心, 何以见得 ?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 , 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 的话呢 ?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秦王说,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秦王说, “天子之怒 , 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 , 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隆中对 -陈寿一、词语解释1. 亮躬耕于陇亩亲自 2. 好为梁父吟喜欢3. 身长八尺身体4. 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惟博陵崔州平只有5. 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6. 屯新野驻扎7. 先主器之谓先主曰对, 说,告诉8. 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9. 不可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10. 宜枉驾顾之屈尊;拜访11. 先主遂诣亮于是;拜访12. 凡三往总共 13. 因屏人曰于是 ;命人退避 14. 汉室倾颓崩溃、衰败15. 孤不度德量力估计;衡量 ; 16. 欲信大义通“伸”,伸张17. 遂用猖獗因此;失败 18. 然志犹未已仍、还;止19. 君谓计将安出计策;怎样 ;产生20. 自董卓已来通“以”21. 非惟天时只是 22.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23. 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24.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凭借;谋取25. 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26.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27.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28. 帝室之胄后代29. 总揽英雄广泛地罗致30. 外结好孙权友好31. 命一上将将荆州将领;率领32.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33. 百姓孰敢箪食壶浆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34. 以迎将军来35. 诚如是果真;这样36.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37. 岂有意乎有( 这种 ) 打算38. 岂愿见之乎是否(可)39. 每自比于管仲常常40. 君与俱来一起41. 抑亦人谋而且 42. 挟天子挟持、控制43. 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 44. 若跨有荆益占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7 45. 愿君勿复言希望;再 46. 所以资将军用来,二、翻译句子1. 时人莫之许也。翻译: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2.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3.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翻译: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4. 孤不度德量力翻译: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5.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翻译: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6.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翻译: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7.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翻译: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8.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9.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翻译: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三、问答总结1. 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答: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2. 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答: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3、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答:“卧龙” 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答:“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 表明平生抱负 ,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6、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 答: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答: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8、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答: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 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 天然粮仓, 条件优越;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8 页8 字词积累第一单元1、原驰蜡象红装素裹 妖娆 竞折腰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2、淅淅沥沥绵绵密密 喑哑 温声细语 襁褓 4、银波微漾第二单元5、敬业乐群断章取义饱食终日言不及义旁骛 亵渎 闲游浪荡 骈进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强聒 6、陨落 诅咒 登峰造极凄惨忧郁媚上欺下恼羞成怒心平气和 睿智 蕴涵 怜悯 恪尽职守 7、重蹈覆辙感触万端刻骨铭心 涕泗横流谀词 自知之明良师益友扶掖 8、怒不可遏第三单元9、愕然 鄙夷 嗤笑 恣睢 10、一落千丈戳破 11、栈桥 褴褛 阔绰 神色张皇12、窸窸窣窣(书声)琅琅撇撇嘴第四单元13、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 不言而喻锲而不舍14、格物致知 15、高谈阔论狡黠 诘难 寻章摘句咀嚼 味同嚼蜡天资聪颖吹毛求疵狂妄自大要诀 咬文嚼字 豁然贯通开卷有益 16、怀古伤今玄虚之至诓骗第五单元17、面面相觑聒噪 18、恃才放旷对答如流 弃弓绰刀 19、作揖 狗血喷头尖嘴猴腮 解元 星宿 兀自 桑梓 侥幸 攥 20、地灵人杰第六单元21、辍耕 怅恨 鸿鹄 谪戍 罾 笞 谯门 社稷 22、怫然 免冠徒跣休祲 缟素 色挠 谕 23、躬耕陇亩诣 倾颓 蒙尘 度德量力存恤 帝室之胄思贤如渴戎 箪食壶浆 24、崩殂 疲弊 开张圣听 恢弘 菲薄 引喻失义忠谏 陟罚臧否志虑忠纯(以)遗陛下 裨补阙漏和睦 卑鄙 猥自枉屈驱驰夙夜 庶竭驽钝 攘除 斟酌损益 彰其咎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临表涕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5、斜晖脉脉 羌管 锦帽貂裘 千骑 挽雕弓射天狼舴艋舟 醉里挑灯麾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