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doc
-
资源ID:32883228
资源大小:1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doc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永春县石鼓中心小学一、课题的界定1、信息技术广义上,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2、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各种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和教育价值是它的核心特征。3、信息化教育资源包括的内容从知识管理角度看,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资源就是一些静态的、客观存在的信息资源,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规定,信息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媒体素材:这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这些素材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也可以以散件形式建库,由教师或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组合。(2)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些课程知识点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的教育测量工具。(3)试卷素材库:是指各门课程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4)课件与网络课件:是指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程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与大家共享。单机运行的课程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5)课程案例: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6)文献资料:是指有关专业学科课程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7)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课程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8)资源目录索引:是指列出某一课程中相关的网络课程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9)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4、信息技术在不同类型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课堂讲解演示、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二、课题研究的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计算机教学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次发展浪潮。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来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所有的课程都将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持。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撑,再科学的课程方案也很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想从“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的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个个体可以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采用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传授,他们可以更加主动。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1)目前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2)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途径、方法、效益。(3)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与策略(4)信息化教育资源在综合课程(品生、品社、科学、综践、体美音)教学中的方法、作用。五、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课程的任课老师,覆盖省颁课程标准的所有课程。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准备阶段: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负责人:宋伟强)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汇编(负责人:宋伟强、郑向阳)2、实施阶段课题研讨课(负责人: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颜彩燕)中期研讨资料、论文汇编(负责人: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公开课、案例、反思、课件交流(负责人:宋伟强、颜志财)3、总结阶段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反思汇编(负责人:黄顺锋、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课题总结(负责人:潘亚民)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1、2009年3月,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资料汇编成册。2、2009年4月,中心小学刘育真老师指导学生林碧海参加泉州市“一凡书城杯·感恩责任、快乐健康”寒假电子贺卡制作评选活动荣获三等奖。3、2009年5月,文明小学叶燕惠老师参加永春县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二等奖。4、2009年6月,中心小学潘亚民校长、社山小学黄丽真老师共同指导学生黄美娜参加永春县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荣获一等奖。5、2009年6月,中心小学潘亚民校长、颜志财老师共同指导学生颜瑞婷参加永春县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荣获三等奖。6、2009年6月,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论文、反思、案例汇编成册。(第一阶段)7、2009年8月,中心小学宋伟强老师指导学生郑华娜参加泉州市“小手拉大手,创卫一起走”电子手抄报制作比赛荣获三等奖。8、2009年8月,中心小学宋伟强老师撰写的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参加泉州市中小学“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优联评活动获论文类三等奖。9、2009年9月,文明李世雄老师参加福建省第五届“三优联评”活动,获学科主题社区类三等奖。10、2009年11月,中心小学王海燕老师参加永春县中小学生音乐教育论文评选荣获三等奖。11、2009年11月,东安小学苏金福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氛围在国家级教育刊物小学教学参考发表。八、完成阶段成果的策略1、学习资料。如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技术观、信息化教育资源与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必然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等参考文献,对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和方法。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我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方面的现状了解各学科课程老师运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水平与教学效果,发现各学科课程老师在运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题的针对性与实效性。3、个案研究。选取不同课程进行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课堂实例进行个案研究,促使教师在案例研究中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自觉地调整教学行为。4、课题研讨。开展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专题研究,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重视课程与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关注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5、经验交流。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在课题开展中要求实验教师围绕课题的研究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对课题研究阶段的研究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形成教育科研论文并定期组织交流,使教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积累的经验能为更多同行所共享,并转变为教师群体的共同财富。九、课题研究的预计难点及解决方法1、课题研究的预计难点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要为使用信息化教育资源而使用。2、解决办法充分利用集中学习、课题研讨、网上论坛、经验交流等多种渠道,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理念等方面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素养和专业化水平。十、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潘亚民(课题负责人 ) 赵美珠(实验教师)黄顺锋 (理论指导) 颜志财(实验教师)宋伟强 (实验指导) 刘育真(实验教师)郑向阳 (实验指导) 王海燕(实验教师)陈巧燕(实验教师) 康宝花(实验教师)康宝玉(实验教师) 董晓萍 (实验教师) 林文丽(实验教师) 陈梅花(实验教师) 康梅香(实验教师) 【精品文档】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