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试论生活中的逻辑错误 .pdf
试论生活中的逻辑错误。答:一 、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有四条,分别是同一律, 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和论证就会含混不清,在生活中也会很容易产生逻辑错误。二 、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循环定义、同语反复、概念不当并列、因果倒置、循环论证、推不出等等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而犯的逻辑错误有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换论题,与偷换论题等。A、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这是同一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 A 是 A,A 表示 一个概念或命题。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 在同一语言环境中, 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 又反映彼类对象。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 “ 偷换概念”.如: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所以, 狂人日记不能一天就读完。 前一个“著作 ” 指鲁迅作品的总体,第二个“著作”指一部具体的作品狂人日记 ,这里偷换了“著作”的概念。B、在概念的运用方面,有的人是不了解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以至在后面运用这一概念时改变了这一概念的含义。这种错误叫做混淆概念 。如:你向老板请一天假 , 老板推心置腹地说: 你想请一天假, 你在向公司要求什么 ? 一年里有 365 天,52 个星期。你已经每星期休息2 天,共 104天,还剩下 261 天工作;你每天有16 小时不在工作,去掉174天,还剩下 87 天;每天你至少花 30 分钟时间上网,加起来每年23 天,剩下 64 天;每天午饭时间你花掉 1 小时,又用掉 46 天,还有 18 天; 通常你每年请 2 天病假,这样你的工作时间只有 16 天;每年有 5 个节假日公司休息不上班,你只干11 天。 每年公司还慷慨地给你 10 天假期,算下来你就工作1 天,而你他妈的还要请这一天假。除了夸大其辞以外 ,里面还有很多重复计算,把“ 非上班时间的自由活动 ” 也算成“ 减少工作时间的活动 ” 了。C、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统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例如: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这里就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了。还有一个例子:有这么一段话:“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以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把对话生动而艺术地表演出来,就必须对作品有深刻的认识。”在这段话中,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句中的 “ 它” 本来指戏剧,说的是戏剧 “ 是以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 ” ,可后半句转移到人身上去了,“ 就必须对作品有深刻的认识” 指的却是人,前后论题转移,犯了论题转移的逻辑错误。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 - - - - - - - 2 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这是矛盾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A 不是非 A,A 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一个概念不能既是它,又不是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既是人又不是人;一个命题不能既肯定某一对象又否定这一对象。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称之为 “ 自相矛盾。生活中犯“自相矛盾” 错误的例子有很多,例如:甲:照你看来,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乙:没有,根本没有甲:你就是这样确信吗?乙:对!这里 “乙”就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他确信没有信念这件事本身就是信念。还有,如:有个人说“这件事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再如有人说“一个月来, 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 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既是“ 时刻缠绕着我 ”,就不会出现 “ 顾不上去想它 ” 的情况说话人也犯了 “ 自相矛盾 ” 的错误。3.同一程中,如果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既不承认这个,又不承认那个,那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错误,称为“模棱两可”。如:甲: “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 “谁说我不去?”甲: “你去,请登记吧。 ”乙: “我要是去,早登记了”甲: 那么,你不去呀!”乙: “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这里有两种情况并隐含着一种推理:A:去,登记 /非 A:不去,不登记“ 谁说我不去? ” 否定非 A,“ 要是去,早登记了 ” 否定 A。又如: 甲:你看过狂人日记吗?乙: “我只看过祝福。 ”甲: “那你是没看过狂人日记了?”乙: “我什么时候跟你说我没看过。 ”“ 只看过 ” 排除了 A,“ 没说没看过 ” 排除了非 A,并用了新的论点来转移视线偷换命题。这种论证特别喜欢用双重否定和偷换概念,“ 我没说 A” ,“ 我没说不是A” ,“ 谁告诉你我说不是A 了? ” ,“ 我说 B” ,并用 “ 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 却又不指出在哪里用什么推理说清楚来。4.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是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理由虚假”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A 理由虚假是指论证论题的理由虽摆出来了,但是虚假的。如:“宇宙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宇宙能在一天之内绕地球一周。”论据的虚假往往还表现在论据前提的虚假,即“ 预期理由 ” 的错误。比如,曾有人为了证明“ 火星上是有人的 ” ,而提出的论据是: “ 用望远镜观察火星,可以发现上面有不少有规则的条状阴影,而这就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 ,因此得出结论说: “ 火星上是有人的。” 这个证明就犯了预期理由的错误。因为,他所提出的论据“ 火星上的有规则的条状阴影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 ,这个判断本身是否真实还未确定。B 论证的另一条重要规则是要求从论据出发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即论据和论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 “ 推不出 ” 的逻辑错误。 “推不出”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推理形式不正确。这种错误常见于违反了三段论的原则,三段论是由两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 页 - - - - - - - - - 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例如:马都是奇蹄目动物,河曲马是马,所以,河曲马是奇蹄目动物。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 “ 河曲马 ” ;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用 “P”表示,如上例中的 “ 奇蹄目动物 ” ;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做中项,用 “M ” 表示,如上例中的 “ 马” 。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 “ 马都是奇蹄目动物 ” ;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 如上例中的 “ 河曲马是马 ” 。 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 与大项 P 和小项 S 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 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 与大项 P 之间关系的结论。(二)论据和论题毫不相干。即论据和论题在内容上毫无关系。论据是真实的,但论据和论题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所以从此论据出发是推不出结论的。这一错误的定义比较模糊不清,有时候我们很难判断某些论据是否能够支持论题,尤其是在我们初涉一个不太了解的领域时。有必要的话, 我们需要本着存疑的态度来深入探讨。当然简单例子还是数不胜数的:例:小明:我学习不好我脑袋很小,学的东西装不下所以,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脑袋很小脑袋很小这个论据是真实的, 但“ 脑袋很小 ” 这个论据和 “ 学习不好的原因 ” 这个论题没有必然联系。(三)论据不足。即所引用的论据对于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而言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例: “如果天下雨 , 地就会湿 . 现在地湿了,因此,一定是下雨了” 。“ 下雨”是“ 地湿 ” 的充分条件,但 “ 地湿” 不是“ 下雨” 的充分条件,不能依据 “ 地湿” 这个条件,推出 “ 下雨” 的结论。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3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