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鉴赏之甄士隐与贾雨村 对比阅读 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红楼梦鉴赏甄士隐与贾雨村对比阅读人物基本信息1.甄士隐名费,字士隐。年已半百。姑苏人氏,本地望族。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神仙一流人品。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年方三岁。人物基本信息2.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湖州人氏,读书仕宦之族,家族没落,只剩一身一口。要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每日卖字作文为生。做官后,嫡妻染疾下世,侧室娇杏(原甄家丫鬟)被扶正。娇杏生一子。敝巾旧服,腰宽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甄士隐与贾雨村的交际1.“故士隐常与他交接”“晚生乃常造之客”中秋佳节,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甄士隐赞赏贾雨村的抱负,接济贾雨村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意欲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都中去,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总以事理为药”2.雨村以为娇杏有意于他,要那娇杏作二房。3.审结甄英莲被拐一案,徇情(薛家、贾家、王家)枉法。遭遇人生挫折的反应贾雨村1.家族没落,自强不息,要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2.甄士隐接济,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豪放洒脱。3.被革职后,心中惭恨,面无怨色,仍是嘻笑自若,城府甚深。4.积极攀附权贵,托友力,谋鹾政林如海的西宾(家庭教师),托林如海烦贾政谋复职。5.办案时,徇情枉法,偏向权贵。遭遇人生挫折的反应甄士隐1.丢失英莲后,寻死,生病。2.家被火烧,“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3.安身到田庄,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投他岳丈家去。4.被岳丈封肃半哄半赚,得了一些薄田朽屋。5.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被封肃人前人后说着,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真废)朋友对比1.甄士隐秉性恬淡,喜欢交接读书人2.贾雨村以利益、权力为结交依据得到甄士隐道德接济后,立马进京。与都中在古董行中贸易的冷子兴做朋友。与一同被革职的张如圭是朋友。官场中的表现对比1.甄士隐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士隐慌的忙起身谢罪受官家盘剥因官兵剿捕,难以安身。不会依附权贵2.贾雨村贪酷,侍才侮上,“生性狡猾,擅繤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对儒家文化的态度对比1.甄士隐修身养性,没有实用之学2.贾雨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功利实用。“沽清正之名”结局1.甄士隐听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注解好了歌,悟道出家了。留下妻子和家人。2.贾雨村被革职后,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赀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看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没有悟道。小说最后被革职下狱。人物的行动元作用行动元:人物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1.甄士隐:交代了绛珠还泪的故事,继续交代通灵宝玉的信息和太虚幻境,点出小说主旨性的句子“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引出甄英莲,为甄英莲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一铺垫。2.贾雨村:连接起黛、宝、钗,交代“正邪两赋”论,介绍贾府人物,引出“护官符”,等等。人物的角色1.甄士隐:赞赏接济贾雨村,有仁有义;没有实际生活能力,与实际社会脱节,不能很好地应对官员和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2.贾雨村:自强不息,追求功名利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因而贪酷被革职,攀附权贵,忘恩负义。学问成了沽名钓誉之学。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儒学创始人孔子那里,“内圣”与“外王”并重,学人事的“下学”与达天命的“上达”并系于一线。然而,孔子以后,“内圣”、“外王”之学发生歧异。荀子力主外王之学,强调对外部世界的征服以及充满事功成就的圣王之绩。孟子则着力发挥孔子经世学说的另一半内在的仁学,强调修身治家和人的内在道德品性。背后的文化内涵至宋、明,儒学吸收佛、老,形成理学并成为官方哲学,对士人灵魂塑造发挥至深至远的影响。理学家高扬“内圣”之学,力主心性谈论高于治平方略,于崇德、利用、厚生三个方面,只讲了一个崇德,把人生意义的追求指向内在的完善和超脱,鄙弃事功,脱离现实,使读书人个个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缺乏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际才能和从事实际事务的精力,结果一遇危难,便束手无策。特别是明代中后期陆王心学传衍,理学进一步禅宗化,其末流更滋长了空谈心性的陋习,一些名士清流自相标异,专利门户,玄黄交战,一味迷恋于冥想、游谈。背后的文化内涵明清之际有识之士纷纷起来谴责学风的空疏。顾炎武认为士风的颓败导致天下的倾覆:“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激烈批评宋明理学“外轻经济事功”,“空谈而鲜用”的路线,指出“宋明之际,儒者如出一辙”,“皆务彼虚名,受其实祸”。甄士隐正是这种理学末流的代表人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儒家以治国安邦之伟业为己任,因此更加高倡自强不息精神。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被当时的隐士讥为“知其不可而为之”,他的生活态度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这一传统为其门徒所继承。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提出“官天地,役万物”,即宰制天然利用万物。周易大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贾雨村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儒家追求事功的价值观念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贾雨村的出身,与甄士隐相似,小说中说他原系诗书仕宦之族,因他出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贾雨村只身离开家乡,动机非常明确,就是要“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贾雨村可谓百折不挠。进京路上因盘缠不足,淹骞住了,于是暂寄庙中,以卖字作文为生。生活既已落魄至此,却毫不气馁,仍是信心满怀,豪情万丈。甄家丫头偶然回头多望了他几眼,本无钟情之意,但自信的雨村“便狂喜不禁,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也。”背后的文化内涵然而,雨村这个具有儒家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精神和强烈功名心的人,其人生的真正目的却不在于济世安邦,而在于满足个人的强烈的私欲,即对财富和权利的欲望。与传统的士人相比,雨村的人生目标不仅要做官,而且要发财。贾雨村出身诗书之家,从小饱读圣贤之书,又是科举出身,对儒家经典,肯定是烂熟于心了。贾雨村是贾政的座上客,而且颇受政老赏识,可以想象,贾雨村和贾政在一起时,肯定满嘴都是仁义道德、忠君爱民的大道理。然而,他在行动上,却是忘恩负义,徇私枉法,草菅人命。背后的文化内涵雨村的行为与他的“信仰”是相悖的。此人知行不一,学的是一套,用的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具有分裂人格。这种人格的产生,是有深刻背景的。从元代开始,程朱理学日益紧密地与科举制度联系在一起,故而被逐渐的八股化、时文化,变成一套陈旧的格套、教条,学者所究心的往往只是将程朱理学敷衍成时文八股,脱离了现实的生命体验与道德践履。封建士子们“惟以剽窃为工,辍取青紫为志,谁复知读书之义哉!”官学化的程朱理学已经蜕变为士人的一种牟取功名利禄的学术手段、表面文章,并造就了一种在士人中逐渐流行的伪善人格。背后的文化内涵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心理躁动和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儒家倡导的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也因为与追求个人的私欲相结合而变了质。开篇即写甄士隐与贾雨村那样的人物,表明作家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作者形象地告诉人们,这种文化已经严重扭曲人性,它所培育出来的人,要么是畸形发展的不健全的人,是无用的好人;要么是没有灵魂自主性的伪善的人,是能干的坏人。一种文化既已至此,说明它已经僵化、腐朽、没落,已经陷入绝境。背后的文化内涵贾宝玉所代表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化人格: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尊情重情。宝玉形象的文化意义在于:它与雄踞主位但却业已衰朽的文化价值分庭抗礼,别张一帜。作家在否定和批判甄士隐和贾雨村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末世人格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想人格。18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正处在缓慢转型时期,旧的封建制度的一切仍处在绝对统治地位,社会仍是沉沉暗夜,但是新的事物、新的经济因素、新的思想意识却在缓慢地暗暗地滋长,红楼梦正是真实地反映了一切腐朽的正在加速腐朽,一切新生的正在渐滋暗长的历史状况。从甄士隐到贾雨村再到贾宝玉,反映出思想家曹雪芹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演变的轨迹的准确把握。总结曹雪芹对甄士隐与贾雨村的感情是复杂的。对甄士隐,既写出他的“真废”(甄费),又写出他的仁义善良;对贾雨村,既写出他的“实非”(时飞),又写出他的刚健自强,说明曹雪芹对传统的儒家文化否定中亦有肯定。红楼梦本身,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曹雪芹的文化态度以及他的文化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疑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